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会问源于对教材的深度解读,从学情出发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定位,以及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处的准确把握;会问源于自身的课堂驾驭能力,及时灵活处理教学预案与课堂生成的关系;会问源于在学生无疑处设疑,在学生有疑处不着痕迹的点拨、引导解疑,让学生无疑处生疑,有疑处思疑。  相似文献   

2.
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会问源于对教材的深度解读,从学情出发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定位,以及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处的准确把握;会问源于自身的课堂驾驭能力,及时灵活处理教学预案与课堂生成的关系;会问源于在学生无疑处设疑,在学生有疑处不着  相似文献   

3.
一、应用问题教学法的重要性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内驱力,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历史思维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没有难度的教学只会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在充满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追问者",一个智慧的"追问者"。善于追问的老师源于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以及对教材重难点的了然于心;善于追问的教师能在无疑处设疑,于无疑处质疑,让学生从无疑处生疑,于无疑处思疑;善于追问的教师,看似"无为"却有为,通过不着痕迹的点拨、  相似文献   

5.
善于设疑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疑能促思,疑能激趣。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在新课的开头处、重点难点处、易产生混淆处及课堂结尾处面向全体学生设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6.
课堂设疑是师生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 ,恰当的课堂设疑能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教学实践证明设疑的时机选择直接关系着启发的效果 ,为问而问 ,信口开河地随意设问 ,都不能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那么如何把握设疑的时机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处设疑 .1 于无疑处设疑数学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 ,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 ,教师要从中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 ,激发疑问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例如 ,教材上有这样一个例题 :已知 :空间四边形 ABCD中 ,E、F分别是 AB、AD的中点(如图 1 ) ,求证 :EF∥平面 …  相似文献   

7.
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他们有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问在有疑之处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有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使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是问在学生的有疑之处,而是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学生不仅没有探究欲望,他们还会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学生的疑一般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一个是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地方。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课堂上有效的设疑置问,能够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并不积极配合。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或胡乱应答,或冷漠厌倦,或稳如泰山……因此“问什么”就成为一门课堂教学艺术。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发问。  相似文献   

9.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课堂提问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精心设计好问题,确定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对象,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1.把握设疑的时机。 (1)于无疑处设疑。化学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教师要从中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疑问,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善问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效率,围绕着教学重难点环环相扣,学生才可能各个击破重难点,教师会浅处深问,在无疑处激疑,却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故意巧设一些障碍,使问题富有启发性、新颖性和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相似文献   

11.
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了解史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发展过程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抓住设疑与释疑这两个环节,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内驱力,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  相似文献   

12.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电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就是通过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教师的提问水平的高低,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那么,在语课堂教学中,怎样巧用提问,激活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13.
学问,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可见,"问"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来推动教学,学生则利用课堂质疑,配以思考来进行学习。"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学生是通过问来学习的,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学生这种学习特点,给他们创设环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逐步"会问""巧问"。教师作为传授学问的引导者,如何引导学生利用课堂质疑来进行学习,已成为新课标下教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可见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善于设疑。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之后才会有新的发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起源于疑,可见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有疑而问,有问而思,这样才能充分发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6,(73):119-120
<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现在中学历史教材改革的要求,更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我以为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内驱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然后带着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让课堂提问有效,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得新课程的实施真正落到实处。一、质"疑"而问,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可以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花。教师设计导语时,如果能蕴含着引导学生探索的问题,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课堂中,由于找不准教学起点而影响教学效率的现象较为普遍。为改善这种现象,教师可将认知冲突处、知识疑难处和课堂生成处作为教学起点,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相似文献   

19.
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则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设疑艺术,从根本上提升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20.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