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教育环境必然对学生产生隐形的教育影响,这种影响可控性差,容易产生非预期效应。为了使教育环境能够更好地发挥良好的隐形教育作用,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教育者要在环境设置、运作和教师本人的行为以及学生认知等各个方面加以调控,以保证教育场场力方向的正确性和受体接受隐形教育信息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过程中,隐形教育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教育的功能主要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来实现。因此,教师人格在隐形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面临着网络时代的到来,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健全的人格,造就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重视隐形(环境)教育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影响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我们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隐形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采用多种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职业素质,为学生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杨珺 《成才之路》2012,(19):25-25
隐形教育是指在校园和校园环境中,以课外时间教师的言谈举止为主,对学生的德育以及影响所发挥的教育功能。这样所得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并且很长久。因此,增强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师的师德建设应该是"隐形教育"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浅谈隐性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曲成 《教育探索》2000,(9):25-25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形教育(学校课程表列人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行为、情感、能力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的传递方式的教育;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是正式课程以外的非计划、非预期的教育。对学生心身产生直接影响作用的隐性教育可归纳为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师生关系等四个方面。 一、校园环境是隐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环境对人的影响虽不像对植物那样直接,但那种无形的陶冶作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  相似文献   

6.
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比较薄弱,现状令人担忧。学校要把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营造思想道德教育的隐形环境,采用多种方式及时了解中职生思想道德情况,抓住中职生的年龄特征,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突出趣味性,通过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并在集体教育的同时注重个别辅导。  相似文献   

7.
所谓“难教育”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某些学生的主观感受。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各个学生的印象、感受是不同的。这种感受是主观的,因为甲教师感到难教育的学生,乙教师则可能感到并不是难教育的。一般地说,当他看到自己的教育措施对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时,就会有愉快的主观体验,产生教师职业的欣慰感。多数学生能使教师体验到这种职业的欣慰感和欢快。在每个教师的众多学生中,也有个别学生给教师的主观体验是相反  相似文献   

8.
青年时期是学生政治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 ,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影响学生政治观形成的既有主观的心理因素也有客观的环境因素 ,因此 ,教育者必须积极研究新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的改变对学生的影响 ,充分认识学生政治观形成的规律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选择教育和引导的方法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一、新时期政治观教育的环境改变第一 ,全球化所带来的环境改变。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带动的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 ,是我们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 ,…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丰盛的收获,但是在利用隐形教育载体教育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主要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隐形教育载体的内涵展开探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隐形教育载体在目前高校教学中的现实需要,并根据隐形教育载体应用的现状提出加强建设隐形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班级不仅仅是学生主要的生活空间,而且是他们交流提高的环境之一;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是一个班级隐形的教育力量,具有凝聚、鼓舞、约束、同化的作用,是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和培养良好习惯的潜课程,它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独特风格和精神风貌。良好的班级文化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任何显性课程和规章制度都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实现教育目标,提升教育实效性的前提与基础,它具有无形的感染力和约束力。根据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从和谐生态的视角,提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的内涵与整体思路,重点阐述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具体对策与路径。  相似文献   

12.
独具特色、生态和谐、优美宜人的高校校园育人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因此,在对校园育人环境的内涵进行界定分析的基础上,翔实的论述了高校校因育人环境建设的现实意义.并对校园育人环境构建的途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此为高技科学地进行校园育人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教育技术构建的信息化环境,具有教育场的特性。运用教育场耦合原理,研究教育与技术的关系,能体现出多层次、多方面相互作用以及动态生成的特征。在一定条件下,教育技术提供的信息能量与师生认知心理、利益需求之间,以耦合为基础形成纵横共振的效应,同时教育技术的实践生成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耦合、共振、周期性体现出教育场视野中的教育技术原理之特性。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arises from my work as a teacher of courses in feminist educational theory in a New Zealand university. Students usually encounter educational theories as disembodied abstractions scattered in fragments in various, often seemingly unrelated, courses. In a crowded curriculum there is little space for them to create their own educational theories or to reflect on the processes of educational theorising. In this paper I speak with two voices as a means of modelling -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of feminist courses - a process of doing educational theory. It is written in two columns. In the left-hand column I speak with an academic voice. I begin by reviewing some theoretical writings of post-modernist theorists who have drawn attention to the ways our educational and social theories are generated by our circumstances - biographical, historical, cultural, generational, and geographical. I then argue that post-modernists have seldom practised what they preach - their abstract, and often inaccessible, writings remain severed from the lived realities at their base. In the right-hand column I speak with a more personal voice. I introduce some everyday experiences which are usually rendered invisible in academic writing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how a few moments of 'lived reality' can be generative of feminist educational theory. The paper also contains ideas about how its unorthodox form can be used to trigger multiple and idiosyncratic readings and as a trigger for students' writing.  相似文献   

15.
教育游戏属于绿色网络游戏,它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虚拟、轻松、愉悦、自由的学习环境,它在启发人的思维和培养人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学生在游戏中愉悦地学习,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思想;同时,教育游戏还提供给学生一个发展多元智能的空间,使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教育游戏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实现教育游戏的“游戏性”与“教育性”的平衡,教育与游戏的完美结合,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还处在不断探索之中,迫切需要游戏设计者、游戏制作者、教师、专家等诸多方面人士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基本路径。迎合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潮流,利用机器人技术提升学生创造力体现出更丰富的实践价值和时代意义。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法对国内外48项实验研究、6057条样本量进行编码处理,研究得出:1)教育机器人对学生创造力的整体影响效应为0.576,达到中等以上的影响水平,其中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对创新人格品质的影响程度一般;2)从学段来看,教育机器人对初中、小学的学生创造力影响效果较为明显;3)学科方面,机器人课程对学生创造力影响效果最好;4)教学主题中,原型创造对学生创造力影响程度达到中等以上水平;5)教学方式选择方面,探究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6)相比普通教室,实验室环境对于学生创造力发展更为乐观。结合实地调研,提出以下实践建议:推广实施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兼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人格及思维培养;注重低学段学生创造力培养,大力提倡软件编程教学;建构适用于机器人教学的创客教育模式,完善相关学科教师的培训体系及激励机制;促进实验室硬件、软件环境设计,多方面筹措教育机器人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17.
教育产业在投资上具有消费性投资和生产性投资双重属性;生产周期长而且稳定;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步,运行上有较强的计划性,工艺复杂;教育产品既是公共产品,又是私人产品,既是有形产品,又是无形产品。  相似文献   

18.
历史教育游戏和交互式数字故事是两种重要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技术型学习工具,将二者融合,会取得最优化的效果.一方面,历史教育游戏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交互式数字故事能为学生提供交互性和适应性的环境,从而使学生有机会选择不同的故事情节并控制“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third spaces that move beyond the paternalistic concept of a teacher as a font of knowledge filling the empty vessels of the students’ minds, especially for foreign-born Latino (FBL) students. These students often struggle and lag behind their native-born peers as they master the new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while acculturating to a new and challenging environment. However, as digital natives, current elementary FBL students have the potential to empower themselves via the us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organic third spac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an foster active learning and personal empower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