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主流媒体的地市党报,不仅要为受众提供及时、权威、有深度的消息报道,更重要的是给受众提供思想、信念、观点和观察、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而蕴含思想、理念、观点的新闻评论,具有上述功能与作用。一篇新闻评论无论长短.也无论作者是谁,它一旦见诸于报端就意味着报纸在发言,在向受众宣示自己的思想、立场、观点和态度。因此说,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是报纸的文化核心,是党报舆论导向的标杆。  相似文献   

2.
新闻——“标准化自我”的缔造者自我意识,是人所感受到的自我,其中包括了对自我的设想、评价等,总之,自我意识,是一个“主观的自我”。人们如何建构自我、如何认识和评价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外界信息的一种反映。新闻作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影响着新闻受众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3.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新闻传播观念,就是新闻传播关系和实践活动的反映,它通过从抽象到具体、认识到实践的规律性运动.不断提高观念性的认识,能动地指导和支配新闻传播实践。”受众第一”观念的形成,同样有其日起科学合理的理论前提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从前者来看,“受众第一”观念融汇借鉴了传播学使用满足理论中“受众本位论”的基本观点,又吸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性的重要经验。就后者而言,‘’受众第一”观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增强活力、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这是其基本的…  相似文献   

4.
张勇 《传媒观察》2003,(10):59-59
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广大受众已不仅仅满足媒体对某一社会事件作动态性报道这个层面上,而与事件相关的背景介绍、前因后果、专家观点等,也是读者急于了解的内容。而新闻媒体为了打造新闻“航母”,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也在想方设法改变以往的报道模式和表现手法。于是,“新闻套餐”应运而生。笔者以为,所谓的“新闻套餐”,就是针对某一新闻事件或某一社会现象,运用各种新闻手段,通过整合相关的新闻资源,形成整体上相对集中、个体上相对独立的新闻大板块。实践证明,这种“新闻套餐”以其内容丰富、结构灵活、服务性强而深受各阶层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5.
刘琛 《新闻界》2007,(3):72-73,84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引入了公共新闻理念,有观点认为这是民生新闻的自我提升。本文试从传播学视角对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传者、讯息、受众、传播效果、反馈机制五个方面的传播要素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1.传播新闻的信息。其一,消息标题是受众阅报的向导,受众主要是通过标题的提示来选择阅读内容的;其二,消息标题本身即可传播简要信息。 2.评价新闻的内容。编辑部要力图用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去影响受众,引导社会舆论,当然要通过消息标题“发言”作评点,借“题”发挥。 3.组织新闻内容。用一个大标题、专栏“统帅”某类  相似文献   

7.
黎勇  陈千一 《新闻前哨》2022,(15):27-28
对新闻和舆情反转发生原因的讨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体、记者,以及稿件等三方面。本文从受众角度出发,以“西安家暴”事件为例,从受众的“接收”和“解读”方面分析新闻和舆情反转发生的原因。研究认为,受众“误读”一是因为刻板印象的存在,二是受众一贯以来形成的“非黑即白”思维定式,三是上述两方面原因叠加形成的刻板思维,在受众获取信息不充分情况下,过早地作出主观判断所致。要改变上述状况,新闻事件发生后媒体应及时充分报道,并努力消解受众刻板印象,尽力转变受众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王坚 《网络传播》2004,(8):41-42
人们需要新闻,但更需要对新闻的观点。新闻评论正是体现观点的重要形式。新闻告诉人们“是什么”,而评论则告诉人们“为什么”。只有重视并搞好新闻评论,新闻网站方能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受众的心目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新闻网站在发展网上新闻评论时应该遵循何种规律、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选择性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是更容易回避还是更容易接触这一争议,文章在梳理新闻选择和媒体环境类型的基础上,提炼了知沟扩大和全民阅读两派代表观点。依据媒体环境(高选择性媒体环境vs低选择性媒体环境)、新闻阅读情况(新闻回避vs新闻接触)、受众主观意愿(有意的接触vs无意的接触)的标准,归纳出八种组合情景。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选择表现为“我躲着新闻”“新闻躲着我”“我找到新闻”“新闻找到我”四种传者与受众的关系。其中,“新闻找到我”是近年来出现的趋势,它意味着受众的新闻接触或许是社交媒体的副产品,建议合理编排社交媒体上的娱乐和新闻信息,优化算法推荐,改变媒体系统中新闻消费的结构,促进受众从无意的回避转向无意的接触,实现“新闻找到我”。  相似文献   

10.
刘艺 《视听》2023,(8):134-136
随着融媒时代的到来,主流媒体正襟危坐式的新闻语态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为了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主流媒体纷纷探索更接地气、更亲民、更符合受众需求的新闻语态,“Vlog+新闻”应运而生,它改变了主流媒体过去传统刻板的新闻语态。实践证明,“Vlog+新闻”这种人格化、碎片化、平视化的报道方式,给受众制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在场感,它没有直接和强迫式地进行观点输出,更能适应当下“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1.
“对论体”是报纸针对新近发生的比较有争议的新闻事实,表达正反对立观点或多层面阐释问题,表达多元观点的一种评论形式,它是电视辩论形式在报纸上的延伸。作为一种新的评论形式,它有利于增强受众认识的思辨性、提高其认识的独立性、提升其认识的深刻性。“对论体”新闻评论需要通过报网互动来弥补其与受众互动性不足的缺点,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一目了然     
《声屏世界》2010,(10):66-67
关注受众新闻期待变化 从新闻生成上看,新传播时代的受众正在显露出由“被动消费”向“协同生产”转向的明显迹象,这是新媒体传播技术给新闻生成机制带来的变化。新传播时代受众倒逼媒体重构,是一种正在形成的趋势。一是推动信息流通形态由单一转向多元,  相似文献   

13.
王新 《新闻前哨》2008,(8):44-49
“可读性”是新闻吸引受众的利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对受众的争夺,不仅是媒体影响力的展示,也是经济效益的较量。在追求新闻“可读性”的时候,少数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误读“硬新闻”和“软新闻”,倡导“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戏说”新闻.“色”溅新闻,制造新闻,愚弄受众,走火入魔,闯入了“新闻可读性”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有识之士认为,在当今多媒体兴起的信息时代,受众不但需要了解新闻,同时也需要解读新闻。新闻已不仅仅是最近发生的“事实”.还包括人们最近提出的“观点”——特别是对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有什么样的反映和评论。正因为如此,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说”新闻正日益走近广大受众。所谓“说”新闻,就是主持人以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在镜头或话筒前介绍新闻事实,阐述自己(其实是媒体)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这方面,香港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以及我们河南卫视的《新闻60分》都作出了有益的尝试。那么,“说”新闻何以广受欢迎?如何“说”新闻呢? “说”新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今天受众的需求已越来越高。他们已不再满足于那种宣教式的新闻传播方式,而更追求一种真实、自然并富有审美情趣的播音方式。“说”新闻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6.
彭军辉 《新闻界》2007,(1):64-64,55
当前报纸新闻时评专栏的兴盛,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明:“观点时代”已经到来,受众早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新闻接受,而更愿意发表或倾听“声音”。  相似文献   

17.
都市报的新闻题材多种多样,从近两年的发展趋势看,“民生新闻”是所有媒体争相拓展和挖掘的重点。做好“民生新闻”,其实就是从“百姓关注”的角度出发,对新闻题材、报道角度和方式进行选择、策划,以期形成一定的媒体风格,争取受众认可。  相似文献   

18.
言论是新闻媒体向受众发出声音、传递观点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人思想深度的重要体现。《周口日报》近年来开设的“今日谈”、“沙颍时评”、“一吐为快”等小言论专栏,均因其题材广泛、形式鲜活、文笔清新、篇幅短小、观点新颖等特点,而颇受读者关注和喜爱。  相似文献   

19.
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实质上就是用新闻舆论去改造和同化公众舆论,以媒体的立场和观点去改造公众的立场和观点。当前中央提出的“三贴近”原则是为了引导舆论,宣传部门要求媒体“以正面报道为主”是为了引导舆论,强化新闻报道中的受众意识更是为了引导舆论。恰到好处的舆论引导应该是把握适度、领导满意、群众喜爱、市场接受,但  相似文献   

20.
李跃 《青年记者》2006,(24):42-42
新闻要真实,这是从事新闻传播人士一致公认的准则。甘惜分教授说过,“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在根本观点上分歧很多.唯独在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一主张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联合国新闻信条也规定:“报业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新闻从业人员只有真实地报道客观事实,才能保证受众获得有效的信息,使受众知情权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