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四史中有关中原往来交阯的情况记载很多,文章着重分析中原人士去交陆的情况,虽然他们的人员构成很复杂,有文官武将、移民及商人等,但都不同程度地对当时交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方政为明永乐至正统初年知名将领,初袭千户,又以靖难历功升都指挥佥事。永乐间,数从张辅等征安南。安南置交阯司,仍领兵其地,多有征伐。宣德初,明弃安南,政引兵还京师,系狱。寻复起用,备御开平、独石。宣德八年(1433年)以总兵官镇守松潘,十年(1435年)移镇大同。正统三年(1438年),将兵助沐晟讨麓川思任发,孤军深入,援绝战殁。赠威远伯,谥忠毅。  相似文献   

3.
洪武元年至永历五年,明朝与安南之间保持着封贡往来,但是明朝对安南的册封却几经变化,这些变化是文化认同与现实挑战冲突妥协的外在表现。双方实力变化导致明朝对安南的控制力不断减弱,但是在华夷观念、文化认同和明朝余威的影响下,明朝与安南依旧保持了形式上的封贡往来。  相似文献   

4.
安南即今越南北部,是与我国南境接壤很长的有古老文明史的邻邦。明朝前期(洪武至宣德)的几代执政者,根据当时形势,分别制订了不同的对安南的政策,因此,明朝政府和安南政权的关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对明朝前期的政治产生了影响。因此,明朝前期对安南的政策不但是明朝与安南关系史上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明代前期一系列政治问题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仅就明代  相似文献   

5.
嘉靖年间,作为明朝藩属的安南政局动荡,引起了同宗主国之间关系的紧张。明朝内部,对如何解决安南问题也是众说纷纭,最终决定由毛伯温率兵出讨。明政府采取军事威慑、政治瓦解的方针,最终妥善解决了安南问题。这是明朝处理边疆问题的一次崭新的尝试,为妥善解决番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承载了重大的政治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在永乐时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明成祖朱棣继承明初对外友好的外交宗旨,积极进取,与安南(越南北部)等周边国家保持和睦的、巩固的宗藩关系.但是,由于安南胡朝建立后对明朝边境多次侵扰等原因,明成祖出兵征讨安南,推翻了胡朝政权,把安南变为中国的一个省.关于明成祖对安南的一系列政策,学界已有许多不同评价.事实上,明成祖的安南政策具有明显双重性,应该分为两个不同部分来理解:反击安南侵略;占领、统治安南.  相似文献   

7.
1536至1542年间,明朝对安南莫氏的政策经历了一个由征讨到承认的过程,明朝中央出于朝贡制度的考虑,为保持安南后黎朝正统性的延续,提出要对篡权的莫氏予以打击,以讨伐莫氏的“叛逆”之罪。一些地方官员从明朝的国力和宗藩关系的角度考虑,实际采取了扶黎讨莫政策。但由于明朝与黎氏相隔甚远,难以操作,最后明朝只得采取和平手段,以逼迫莫氏投降的方式,承认了莫氏政权在安南北方的“合法”地位,重交换机建立起中越宗藩朝贡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在永乐时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明成祖朱棣继承明初对外友好的外交宗旨,积极进取,与安南(越南北部)等周边国家保持和睦的、巩固的宗藩关系。但是,由于安南胡朝建立后对明朝边境多次侵扰等原因,明成祖出兵征讨安南,推翻了胡朝政权,把安南变为中国的一个省。关于明成祖对安南的一系列政策,学界已有许多不同评价。事实上,明成祖的安南政策具有明显双重性,应该分为两个不同部分来理解:反击安南侵略;占领、统治安南。  相似文献   

9.
明永乐四年,安南胡汉苍骗杀陈天平事件,激怒了篡位不久的明成祖,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与对安南的藩属关系,明成祖决定兴兵南伐,主要从广西和云南两路进攻安南。关于此次出兵人数,至今尚无定论,现仅依据所掌握之史料,就明朝征伐安南用兵情况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10.
建武十六年(40年),交阯雒将女子徵側等起兵反叛,汉光武帝派遣马援平叛。依据对史料的整理与分析,可确定马援得到南征命令的地点在皖城。  相似文献   

11.
《旧唐书·高宗本纪下》永隆二年有云:“八月……辛卯,改变州为安南都护府。”(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08页)而同书《地理四、岭南道、安南都护府》则曰:“调露元年八月,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1749)页《会要》卷七十三《安南都护府》:“调露元年八月七日,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据此,案唐当以《地  相似文献   

12.
明嘉靖朝征安南之役述评李福君史学界研究明朝与安南关系,多注重永乐朝之征及宣德朝之弃,对嘉靖朝征讨安南之役则少有涉及,笔者尚未见到有关系统研究的成果。本文试图将这部分史料作一梳理,展现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貌,这不仅对认识嘉靖朝与安南的关系多有裨益,也可以透...  相似文献   

13.
明朝与安南于永乐年间的战争是中越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陈天平为胡氏劫杀则一直被视为此事件的导火索,而陈天平作为陈氏后人的身份则是其中重要一环。文章从安南陈氏世系、裴伯耆的活动及陈天平在老挝的活动等方面对陈天平的身份进行考释,认为陈天平并非陈氏后人,且应为陈氏家奴阮康。而明太宗之所以承认陈平天为安南陈氏后裔,有其维护政权合法性、祖训等方面出发的考虑,也基于军事干预安南的目的。但胡氏先承认其身份,又将其截杀,则是出于缓师备战、稳定统治等目的。  相似文献   

14.
越南汉诗是越南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涌现过无数有才华的汉诗作者,写作了数以万计的诗篇。清朝广西按察使劳崇光在答越官魏克循的诗中赞曰:“海濒仙矫郁楼台,蔼蔼人多翰墨才。”越南古称“交趾”、“交州”或“安南”。越南诗人黎崱《安南地图歌》云:“安南版图数千里,少是居民多山水;东邻合浦北宜邑,南抵古城西大理;古来岭外号蛮夷,肇自陶  相似文献   

15.
1368年明朝建立,中原政局大势已定.明朗日益强盛,北元势力渐衰,一向以事大为外交原则的高丽,于辛禑王时期,一改恭愍王时期的亲明政策,恢复与北元方面的外交.这种对明朝外交倒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受到北元势力对高丽内政的影响,另一方面归因于明朝对高丽政权的态度.辛禑十四年,高丽征辽失败恢复与明朝的外交并与北元断交.  相似文献   

16.
永乐初,明成祖派兵平定安南后,郡县其地,并改名为交趾,设立交趾三司及府州县统治机构,采用流官主导,土官辅助的方式共同治理。在交趾属明二十年间,明朝对交趾地方官员也实施考满与考察相结合的考核形式,但与内地又有差别。由于交趾官员的整体水平偏低,加上考核的作用有限,导致吏治腐败,激起民变,这些都是明朝失去交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朱舜水,名之瑜,字鲁屿,号舜水,明末学者,反清爱国志士。1600年(神宗万历28年)生于浙江余姚。他精研六经,兼长理财.明朝亡,曾欲据舟山抗清,失败后,亡命日本、安南、暹罗等地;常秘密入内地,进行反清复明运动,事败,居日本讲学二十余年,其学术思想对当时日本有一定影响。郑成功曾寄信舜水想请日本出兵援助复明.  相似文献   

18.
《上海教育》2008,(3):53-53
本书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可说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19.
遣将礼是指皇帝命将出征而举行的一种军事礼仪。洪武时期,议定遣将礼,却未有实践。建文朝,崇尚礼教,肇举遣将大礼,但因所命非人,失去了现实意义。永乐时期,明廷征安南再行遣将礼,昭示了永乐朝武功之胜。此后明朝两百年间,遣将礼不举。至天启时期,辽东局势危急,熹宗重举遣将大礼以求挽救危局,然无济于事。明末,崇祯帝两行遣将之礼,礼仪隆盛,但难以扭转军事的溃败,斯典随着明朝的灭亡而走向终结。遣将礼的举行既表现了国家最高军事权力的授受,又反映了人君平祸乱、安民生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20.
蒙元入主中原后,曾试图经略东南亚。至元十八年,元朝以安南国王陈日烜拒不入朝为由,改封其叔陈遗爱为王,并添设安南宣慰司,任柴椿为都元帅,护送其回国即位,欲以此增强对安南的监控,协助朝廷的东南亚政略。但安南既不接受新王,也不配合远征占城,从而激化了双方的矛盾,使元朝的征占行动演变为征伐安南的战争。元朝在这场战争中先赢后输,最后不得不接受安南贡而不朝的现实,使双方只是维持一种礼仪式的宗藩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