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贺国 《辅导员》2013,(27):16-18
公开课与常态课是有很大的区别,如环境不同、学生生疏、时间有限、有特定要求、听课者众多、执教者心情紧张等,以至于有的公开课太重形式,太重课堂表面效果(精彩程度),执教者太顾忌自己的形象,使学生作壁上观、收获甚微,而听课教师可看不可学,从而失去了公开课示范性、研究性的价值。笔者不禁叩问。  相似文献   

2.
姚贺国 《辅导员》2013,(18):16-18
<正>公开课与常态课是有很大的区别,如环境不同、学生生疏、时间有限、有特定要求、听课者众多、执教者心情紧张等,以至于有的公开课太重形式,太重课堂表面效果(精彩程度),执教者太顾忌自己的形象,使学生作壁上观、收获甚微,而听课教师可看不可学,从而失去了公开课示范性、研究性的价值。笔者不禁叩问。  相似文献   

3.
公开课名目繁多,但听课教师对许多的公开课并不感到满意,究其原因是这些公开课在让听课者感受了一番热闹、享受了眼花缭乱之后。给他们留下的可学可用的太少。那么,公开课究竟该给听课者留下什么呢?一、为听课教师留下“课就该这样上”的感叹公开课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课,是因为讲台下还坐着特殊的学生——听课教师。因此,公开课的举办者和执教者关注的就不仅仅只是当堂学生的发展,而更应该关注听课教师的发展,前者是教师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就能够做到的,而后者才是公开课的意义所在。公开课为听课者提供的应是在全新的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让听课教师在自己的听、看、思、悟中  相似文献   

4.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不适合上公开课”,并“下决心以后不上公开课了”。我想这一态度和他在书中回忆的两次公开课有密切关系。在第十一章《心灵的选择》中他回忆了这两次印象深刻的公开课: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李老师执教的《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却在后来写给他的信中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而他…  相似文献   

5.
何春奎 《师道》2005,(9):12
刚入行时被派去听公开课,我总是惊异于执教者清晰的教学思路,流畅的执教过程,高超的课堂调度,出人意料的精彩场面。这样的课堂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动力,我下决心效法这样的教者,上出这样的课堂,教出这样的学生。可经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和听课见闻,我感叹,公开课已经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了,作秀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伪交流越来越离谱。一伪,教师感情伪。费尽心思,涂厚胭脂只博评委一票;充分打磨,恣肆矫情只为学校争光添彩。提前几天去熟悉授课班级,授课前将全部思路告诉学生,指定学生提问、回答,一切按部就班,就连老师喊下课两字都是伴着铃声响起来,…  相似文献   

6.
<正>我从2004年至今一直在学校基础教学部分管教学,对如何改进师资短板想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一、公开课的有效性问题我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公开课活动,由于是随堂听课,有些比较适合听该堂公开课的教师因也在上课而不能去听课,而不一定很合适的教师因没有课被要求去听课。听公开课的初衷是希望对教师业务有所提高,但这样开公开课的有效性如何,能给听课的老师有多大的启发,能给讲课的教师又有多大的帮助?所以我想在正常开设公开课的前提下,在周五下午开展"课堂再现"教研活动,教师将课堂教学中最精彩的内容,花20  相似文献   

7.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意上公开课,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他所执教的一次公开课《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在写给他的信中却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相反,他所执教的另一次公开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这堂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何在”;学生则感觉“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8.
上自己的课     
读得这样一则幽默: 有一年轻语文教师要上公开课,请教老教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9.
某刊2010年第11期发表的吴海军老师听课随笔《如此拖堂又何妨》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执教一节公开课,在离下课还有三分钟左右,所有人都认为课堂即将在教师的总结之中画上句号时,有两位学生同时举手要求发言——显然。对于刚刚讨论的问题。这两位同学还有话要说。面对这样的情况,执教老师并没有装作看不见,  相似文献   

10.
老师们都渴望欣赏优秀教师执教的公开课,希望通过公开课获取教育智慧。但老师们在听课后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要是每节课都这么上,学困生会越来越多,谈何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其实,教师们的感叹含着一个明显的意思:公开课缺“实”。叶澜教授提出了好课应该“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五实观”。“扎实”,就是有意义;“充实”,就是有效率;“丰实”,就是有生成性;“平实”,就是有常态性;“真实”,就是课堂有待完善。叶教授认为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公开课是示范课,是供听课教师学习、借鉴的,是用以促进教者和听者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上,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  相似文献   

12.
刘仝西 《中国教师》2009,(Z1):502-502
<正>在多次听课之后,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执教老师能调动听课人兴趣的话,这堂课听下来,不但听的认真,而且印象深刻:而若执教老师不会调动学生的兴趣,那么,这堂课不但听的令人索味,且没有什么收获。既然有准备地让别人听课,能说这位老师没有认真备课吗?不!从课堂上看,执教老师做了充  相似文献   

13.
朱小燕 《班主任》2006,(9):42-42
"高峰同学,请你把这段课文读给大家听,好吗?"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满怀希望地看着一个胖乎乎的男学生说. "老师,现在我不想读!"小男孩不顾听课老师在场,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相似文献   

14.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轮到自己班上公开课前,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表现,先给孩子打"预防针":今天有客人老师来听课,你们要表现好一点,不好好听老师讲要受批评……众多的警告无形中使孩子心中形成了一个公开活动可怕的印象。试问,这样的活动孩子怎么能百分之百地投入呢?于是,公开课上,孩子失去了应有的活泼与热情,老师的独角戏乏味至极。 原本我也是这么做的,总想上最完美的课,怕孩子  相似文献   

15.
从人这一角度来看,公开课中的人可分三类:上课教师、学生、听课教师.如果说,在日常课中,我们强调"教学相长",那么,在公开课中就应强调"教、学、研(研究者,即听课教师)相长".换言之,在公开课上,上课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又要关注听课教师,正确处理好与这两者的关系,使自己、学生、听课教师能在公开课上相伴而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6.
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一方面,它使执教者在"打磨"公开课的同时不断"打磨"自身;另一方面,它又为实践者提供了鲜活的教学研究案例.因此,公开课才能盛然流行.然而,随着它的遍地开花,公开课也不可避免地患上了一些"通病". 一、僵滞化:老调重弹生搬硬仿 时下听到的公开课,每每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课题.感叹这些被教师们称为"上烂了"的公开课的原因:不外乎执教者考虑到听课的效果,于是,热闹不起来的课不选,难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不选,难以体现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课不选……再论及课的上法,也都是大同小异:名师课堂的生搬硬仿;教参、教例惟妙惟肖的翻版;加之网络的普及,电脑打开接通互联网,搬来"他山之石";等等.这些都已经在公开课上巍然成风.  相似文献   

17.
曾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案例:一位中国老师为外国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整个课堂学生没有提出什么疑问,教学流程简洁紧凑。课后听课的中国老师赞不绝口,但外国教师却不以为然,说:“学生在课堂上都会了,还要你老师干什么!”是啊,学生都会了,要老师干什么!有学者将中外的教育教学进行对比,发现中国是将有疑问的孩子教的没问题,外国是将孩子教的带有很多问题。那么学生真的是没有问题吗!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的教育方式倒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18.
一、观念的转变:变听课为观课听课强调"听",只要听即可。而观课强调"观",用多种感官更全面地收集课堂信息。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样,对一个人就可以了解得更清楚了。用在观课上也是合适的,教师要观察执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了解教学行为背后的思想,并联系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执教班级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执教教师的教学。二、准备的转变:变不熟悉内容为参与备课在听课中,经常发现许多教师由  相似文献   

19.
何春奎 《师道》2005,(9):12-12
刚入行时被派去听公开课,我总是惊异于执教清晰的教学思路,流畅的执教过程,高超的课堂调度,出人意料的精彩场面。这样的课堂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动力,我下决心效法这样的教,上出这样的课堂,教出这样的学生。可经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和听课见闻,我感叹,公开课已经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了,作秀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伪交流越来越离谱。  相似文献   

20.
上自己的课     
读得这样一则幽默:有一年轻语文教师要上公开课,请教老教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注意力。老教师说:"你可以说些他们意料不到的话,如‘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