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人的自由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做为人与外部世界能动关系的理论,它不但要说明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怎样的,而且还要说明人的存在和发展应该怎样以及达到的途径是什么,这就是人的自由问题。离开自由问题就无法科学地说明主体活动能动性的理论;同样离开主体活动能动性理论也无法科学地说明人的自由问题。一、关于自由的历史反思“自由”这一概念源出于拉丁文Liberas,指从被束缚中解放出来,由于自由总是相对人而言的,是人的自由,所以历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对人的理解不同,就产生了各不相同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2.
于晓凤 《教学与研究》2004,12(12):76-80
人的自由问题是中外历代思想家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对人的自由含义的不同理解,是导致对自由问题产生种种歧义的一个主要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观点出发,抓住了自由的主体和实践这两个界定自由含义的主要方面,真正对人的自由含义给予了客观科学的说明,阐明了自由是社会的人在实践基础上达到的主客体的不断统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体现了马克思全部理论的价值取向。它在对历史上自由观的超越和扬弃中,经历了从理性原则下的精神自由到作为人的本质异化扬弃的自觉自由、从人本主义的自由观到实践基础上的现实的科学的自由观的演变。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是实践的自由观、唯物主义的自由观、辩证的自由观、具体的历史的自由观。马克思对自由的追求与超越,是马克思思想演变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倡导的主流价值,共产主义社会倡导的价值便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即人人得以自由发展。以人为本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最终体现,这一点从以人为本理念提出的背景和过程、以人为本理念的科学涵义、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等几个方面可以得到很好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但是马克思哲学所揭示的深刻的历史规律,也是马克思哲学的最高的价值理想。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主题,深入地论述了九个哲学观点:社会发展的三形态说;资本对发展生产力、扩大交往范围、增加自由时间的伟大文明作用;劳动性质的演变;自由时间的意义;财富尺度的演变;科学是生产力;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的社会性质分析,人的需要的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无论是认识的活动还是改造的活动,都是一种活动即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换句话说,自由总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由是有限的自由。自由中的受动性主要表现为人自身的生理心理条件、自然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它还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性、可利用性和基础性。在考察人的自由时必须考察到自由的受动性,否则就无法真正理解何谓自由,唯心主义者和旧唯物主义者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要科学地认识社会,就必须建立科学的认识社会的方法论,而要建立合理的方法论,就必须考察其对象的特殊性质。社会的本体特征决定着认识它的方法论特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考察,试图说明社会之不同于自然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它是人的社会。正是由于社会的属人性,就扬弃了自然的纯客观性。无论是从社会关系还是从社会生产或社会实践来说明社会,都不能离开人这一根本或前提。只有以“人的眼光”来观察社会,才能合理说明认识和研究社会的方法论特征。马克思对于社会的本体思考体现了他对人(而不是自然或别的什么)的终极关怀。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1.自然是社会存在的基础;2.人是社会的主体;3.社会历史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4.社会生产是为了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有无客观的规律,是我们在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上所遇到的挑战.要确立社会规律客观性的观点,关键问题在于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活动的介入,人的意志、自由等与社会规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实现了人类在社会规律问题上的革命性变革.社会规律是社会主体运动的规律,不是社会主体主观的规律,它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客观依据,不以主体意志及其活动为转移,对它有一个主体认识和把握的过程.社会主体揭示社会客观规律,必须注意认识过程中的无限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理论基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历史必然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实践基础;科学发展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理论指引下,在中国特殊国情和社会发展逻辑规律的历史必然中产生,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必将在科学发展的引领下更加自信地走下去。  相似文献   

10.
李春生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9):32-35,40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结合就是"和谐发展"。马克思的历史进步尺度思想对"和谐发展"有多方面的启示: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会促进人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是人的发展程度的标识;"共同富裕"是生产力与人"和谐发展"的归宿;主体创新能力是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力。唯有实现"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两个社会进步尺度的有机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1.
宪法本质上是一部人权法。人权价值在宪法中往往表现为人权规范,人权规范在宪法文本通常表现为人权条款。人权条款的入宪模式主要有宪法序言、宪法正文和宪法修正案等单一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复合模式。从当前世界各国宪法的文本规定来看,人权条款的入宪模式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人是什么"的人的本质问题,无论就认识对象还是认识价值而言都是一个合法问题,必须由也一定可以由形而上学思维来加以解决。传统阶段的形而上学思维是死界形而上学思维,把"人是什么"回答成了"人是什么物",从而人的根本性、独特性、高级性被"遗忘"了,也造成了理论研究的逻辑错误。同样以形而上学思维为工具,从人是生界存在者、人作为"生命实体个别"具有内在性和自身生成性的逻辑出发点出发,可以得出人的存在由低到高具有个体特殊、个体一般、群体一般、人类一般、生命一般、自然一般等六个本质层次。"人是什么"的哲学问题需要由六个不同层次的语句来整体表述:人是难以确定不同环境下不同意识性的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意识个体;人是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个体;人是由众多特定独立个体人组成的特定独立的人的群体;人是人的类———人类;人是生命中的一种生命;人是自然中的一种自然物。自然由生界与死界两界组成,根据认识对象的不同,理论思维应当以生看生、以死看死,这样的形而上学思维不但可以解决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对自然本质认识这一世界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哲学的“修辞学转向”是20世纪继“语言转向”和“解释学转向”之后的第三次哲学的人类理智运动。修辞学转向通过对人类言谈的修辞学本性的分析,揭示出人类的生存本质。人类的本质是使用符号,但由于语言这种符号不是中性的,它带有人的意向并且受人类境遇的影响,因而是语境的。不同的语境使得人类之间产生了疏远和分离,而修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人们之间的疏远和分离,通过说服论证走向修辞学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现代管理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从物性向人性回归,组织员工越来越重视自身的情感满足,情感作为分析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维度,与体力维度、智力维度三者相互重叠、交互作用,构成人力资本的三重结构。随着情感在组织发展中的地位提升,情感维度对于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本日渐重要,体现在战略管理上的意义就是人本管理。包含情感维度的人本管理是提升组织人力资本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全面的人力资本与人本管理是组织实现绩效的有力管理工具,是组织挖掘潜在人力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在人力资本开发利用方面,情感维度能比体力、智力维度发挥更大作用,其协同效应将能创造更为显著的基于人本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玛阿特是古埃及伦理的基本观念,古埃及和谐观念包含在玛阿特观念之中。本文试从人与神、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三个方面加以探究。人与神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是神的影像、人对神的崇敬及人与神的互惠关系。人与人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利益上的均衡、关爱弱者及对他人生命及尊严的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万物同处玛阿特秩序之中及人类与自然的互惠。然而古时之和谐并非今日之和谐,但二者却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对传统人学理论批判反思的基础上,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等方面,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人学理论。现实的人构成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出发点。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人学的根本思维方式。深入研究马克思人学理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必然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之上。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自我异化、阶级对抗的不和谐社会,真正的“人权”享有、社会高度和睦是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具有整合社会的功能:有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政治秩序;有助于推进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组织体系的和谐发展;有助于超越多元社会价值之间的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保障社会和谐的人权运行机制,包括人权保障机制、人权激励机制、人权协调机制、人权救济机制和人权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8.
试论我国人权的宪法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权是人类社会最高和最具有普遍性的权利,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权利,是人之为人所具有的权利。人权分为应有的人权、法定的人权和实有的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权利、文化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等。人权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宪法是人权保障书,是人权据以实现的最高准则,既确认已有人权,又保障人权的实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贵阳市旅游饭店人力资本投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存在着对人力资本投资认识不科学 ,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 ,产权机制不健全 ,培训师资力量不足、教育体制落后的问题 ,饭店业的现实困难又进一步阻碍了饭店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 ,树立科学人力资本投资观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 ,规范旅游劳动力市场的人才流动 ,保障人力资本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给旅游饭店提供必要的外界支持 ,调整旅游教育方向 ,重组我省旅游教育科研资源 ,是解决贵阳市旅游饭店人力资本投资存在问题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20.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权理论水平,普及人权知识,树立科学的人权观念,培养正确的人权意识,是全面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要明确指导思想,提高认识,端正教育目标,规范教育内容,注意教育方法,讲求实际效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帮助人们分清在人权问题上的是非曲直,认清社会主义人权的优越性,了解我国人权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与党和政府在人权建设上所作的艰苦努力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人权建设事业,依法尊重和保护人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