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迁移汉中地区的各类大中专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不仅维持和保护了国家宝贵的教育人才资源,也汇聚了中华文化优秀教育传统在特殊时期所呈现的精神特质,即强烈的爱国精神、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诚笃朴实的合作精神、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从而培养出了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才,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汉中地区教育的发展,主要是外部资源偶然聚集促成的非常态发展,是人流、物流、资本流在特定约束条件下趋同性利益追求与收益预期推动的结果。既表现为当时人们的理性选择,又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影响力及其对人力资源的导向作用。由于“国统区”政治的落后,在汉中地区教育的显形态发展过程中,作为另类存在的潜形态的发展,则显示着较强的感召性与社会活力。  相似文献   

3.
汉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原始社会早期,汉中就有广义教育活动存在;唐以前,特别是汉代可能已经有学校教育,但无史料可考,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和封建道德教育为特点;从唐朝开始,已经有官学和私学的逐步发展和完善,至清朝已经形成较完整的地方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的汉中教育,是在清末教育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半封建特点:一方面试图普及教育,兴办了大量的公立私立学校以及实业学校,初步形成了学校教育网,并且受到了汉中以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天主教也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教育与宣传在汉中也进行了政治教育、民主教育和抗日救亡教育。汉中地区的现代教育是在斗争中艰难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创建与发展,引发了大学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方式的转变,创新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并培养了一批人才,加速了大学学位独立和学术独立的进程。但是,其时大学研究院所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重复设置、合作不足;经费不足、研究队伍不稳定;组织自身和研究教授缺乏考核等问题。这些贡献与问题对于当前大学研究机构的建设乃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学前教育建设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建设经验,主要包括提供保障措施、建立精简高效的组织架构、注重保教队伍的建设、关爱幼儿的身体健康、开展科学的教育教学工作。重现边区学前教育活动,探寻其成功经验,继承与发扬红色教育精神,对新时期幼儿的培养与培育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区学院在美国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尤其是二战后的几十年是它发展的黄金时期,对美国教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教育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都与社区学院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教育落后,基础薄弱,发展民族教育,对于提高我国少数民族的人口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增强民族团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抗战时期湘西教育的发展情况研究,探究当时湘西教育繁荣的原因,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胡元倓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生活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受现代学制的影响以及福泽谕吉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启发,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事业,并把它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上。他通过艰苦创校、苦心筹款、诚聘良师、从严治校、鼓励留学以及坚持德育体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创建了独特的教育体系,并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研究胡元倓的教育实践活动,启示我们教育要注重实践,学以致用;重视树立教育楷模,言传身教。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坚持全面抗战、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抗战团结、进步方针等方面取得巨大胜利的同时,开展了对根据地在职干部的教育活动,该教育历经兴起、繁盛和巩固发展等几个阶段,培养、提高了干部全面素质,为抗日战争输送了大量中坚力量,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在职干部教育集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学习性、前瞻性、原则性、灵活性,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党的成熟,显示着党的活力与生命力。干部学习与干部教育是保持党的独有的政治优势的关键之一。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为当今乃至今后的干部教育、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多方面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抗日烽火中的皖江革命根据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江革命根据地教育由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干部教育、农村群众教育四种类型组成。由于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群众的积极支持,克服了各种困难,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成功地培养了抗战建国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包括: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关于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关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关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思想等四个内容。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期间,日伪在沦陷区开办教育的目的是妄图从根本上永久控制中国.其主观动机可以从实施奴化教育的控制、理念及思想根源等方面进行探讨。从中能更清楚地揭示这种教育所带有的浓厚的殖民主义特征及其毒害性。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为了抢救战区学校,保存湖北教育的基础,将湖北战区各类公私立中等学校合并,组建“湖北联中”,统一迁往鄂西,鄂北后方各县。这是抗战时期湖北中等教育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和战略调整,也是湖北近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本考察了这次内迁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经过。分析了其历史成效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的安徽高等教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尽管这一时期的安徽高等学校存在规模小、办学条件极为简陋、办学方式不甚规范和专业设置以师范类专业为主等诸多不足,但仍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有力地支援了抗战。抗日战争时期的安徽高等教育推动了安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安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知识界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关注,是当时国内特殊的社会环境直接诱发的必然结果。他们所诉求的现代化,其内涵主要包括:在经济上求中国自身之工业化;在政治上求民主政治之实现;在文化上求民族精神之复兴。他们主张,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以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为前提,必须立足于本国,立足于传统。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陈诚重新主政湖北后,根据当时社会和政治需要,在全省实行“计划教育”,对各级学校的布局调整、教育经费的筹措和使用、学校教学训导的改革以及学生的升学和就业进行统筹安排。这是一种战时教育统制政策。本文考察了这一政策实施的背景和经过,分析了其历史成效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知识分子凭借自身的文化优势,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做出了独有的贡献。第一,在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的关头,素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诉求和爱国情操的中国知识分子,充当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锋和喉舌,以自己的知识、智力和文化特长服务于宣传抗日、唤起民众的伟大事业,为民族解放战争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第二,把民族独立和社会改造密切联系在一起,把强国之梦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视为不可分离的奋斗目标的中国知识分子,是战时民主的不懈追求者和倡导者。第三,中国知识分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保护珍贵的文物文献免遭涂炭,为中华文化的接续、传承和再创造,为中国的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