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6月7日,全国867万中学生冒着早到的酷暑,走进考场,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每年一度的高考因其重要性被人戏称为“中国第一考”。然而同时被“考”的还有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如何抓住眼下丰富的新闻资源,烹制一席盛大的关于“高考”的新闻大餐供广大受众品尝,又如何抓住受众的“眼球”从广告商的钱袋子里掏出钱来。这种双重效益的追求使得媒体对高考格外重视。本文关注的是在这场不大不小的新闻战役中,教育新闻报道本身所显现出来的“厚重”与“单薄”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期引起业界人士的思考。关注视点:疏密不一有…  相似文献   

2.
每逢夏季,一年一度被戏称为"中国第一考"的高考,牵动无数人的心。被"考"的不仅是寒窗十年的莘莘学子,还有新闻媒体:如何抓住眼下这一丰盛的新闻资源,烹制一席可口的高考新闻佳肴;如何吸引读者眼球,如何让广告商开心地掏出钱来,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所有这些,都使得新闻媒体把高考新闻当成一个重要战役来打。  相似文献   

3.
王若松 《青年记者》2009,(18):24-25
报道内容已偏离“素质教育”的舆论导向 一年一度的高考新闻已落下帷幕,媒体纷纷将视线的焦点投向新生开学的报道上面,在分享着众多考生历经高考洗礼之后迈入高校大门的喜悦时,一则标题为《山东部分高分考生因“综合素质评价低”被退档》的新闻映入笔者眼帘,大致是说在今年高考招生中,临沂师范学院投档考生中有十几名考生由于“综合素质评价低”而被退档,同时也有刚上投档线的考生因为“综合素质评价高”被录取。据悉,这是山东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依据以来,首次出现投档高分考生被退档的情况,因此,新闻一经发表,来自社会各界褒贬不一的声音便不绝于耳,把这条中规中矩的高考改革报道推到了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4.
一年一度的高考时节是新闻旺季,也是媒体报道的热点和重点.2001年7月,教育部第一次为全国高考挂出"免进牌":各级领导和记者不得进入考场.从此,新闻记者被挡在考场外.毫无疑问,这块"免进牌"是必要的,但记者在考场外遭遇"免进牌"以后,高考新闻怎么采写?  相似文献   

5.
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高考新闻的模式化问题被网民调侃,诸多高考新闻,整体而论,选材狭隘,角度单一,缺乏新意,报道水平偏低,不妨先看看今年高考期间有"影响"的新闻事例:长沙一位母亲带女儿高考,遭遇车祸,在路人劝说下,  相似文献   

6.
王豪 《新闻三昧》2004,(8):29-29
一年一度的高考终于在媒体的喧嚣声中结束了。回顾一些报道却带给我们很多忧思。有些嗅觉“灵敏”的记对今年的高考进行了“深入挖掘”,抖露出了很多抓人眼球的新闻,如:“南京一位考生考前为减压到洗头房找小姐”、“一考生因为前面坐的女生穿衣太露、香水味太浓影响发挥”、“一考生因为迟到两分钟被拒绝入考场”;等等。  相似文献   

7.
媒体每年关注的高考终于落下帷幕。高考年年有,却年年被媒体聚焦。高考前,放榜前,不断出专题;高考两天。更是密切关注,报道内容从“警车开道”、“爱心送考”到高考宾馆、商家高考营养餐甚至高考保姆。连篇累牍。高考.从一场升学选拔考试,演绎成了考全民素质、考社会责任、考政府服务的“社会大考”。  相似文献   

8.
高考因为关注度极高。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和不少人的心弦。因此.一年一度的高考注定成为各媒体报道的热点和重点。高考期间,各重要考点都会聚集各路媒体记者。他们穿梭于考生与家长之间,调动各种手段,捕捉采访对象,抓紧采拍新闻。这几乎成为每年高考考场内外的一道风景.“高考新闻”占据了包括央视等各级各类媒体的重要位置和时段。  相似文献   

9.
高考期间,昆明三家媒体策划发动出租车司机为参加一年一度高考的学生“爱心送考”活动,其中,一家都市报和一家电台的“交通之声”为出租车上贴的“爱心送考”标志谁是“正版”谁是“盗版”,在公众面前打起了“口水战”……先是电台主持人在直播中讲:这一活动是他们最早策划并组织实施的,贴“粉红色爱心送考”(电台)标志的是正版,贴“蓝色爱心送考”(都市报)标志的是盗版;后是都市报6月3日,在一版导读头条和显眼版面上发表大半版篇幅的评论员文章,评论标题的主题是“爱心,绝不是狭隘之心”,副题为“一问‘交通之声’个别主持人的不和谐言论”…  相似文献   

10.
王蓉  余琛 《新闻世界》2013,(10):140-141
每年一到高考,全国各地媒体蜂拥而上大做文章,连篇累牍的报道中,冷静下来分析,对考生和家长有帮助的新闻屈指可数,使高考报道成了空洞且“聒噪”的应景行为。高考的报道价值被人为放大,报道方式更折射出当今媒体不健康心态。媒体应依据价值定内容,杜绝“应景报道”,让聒噪的应景新闻回归沉静的温暖服务。  相似文献   

11.
陈曦 《传媒观察》2007,(5):53-54
全国“两会”是一年一度的媒体盛宴,但也是一次新闻资源“占有不均”的新闻大战。地方媒体在全国“两会”报道中是“弱势”,一般情况下扮演的都是“分得一杯羹”角色,主动性、创造性都不能像在地方“两会”中发挥得那么好。  相似文献   

12.
一年一度的高考被称为"国考",涉及千家万户,牵动社会神经,高考能否顺利举行、高校招生能否公开、公正、公平,社会关注程度极高.高考、高招都是产生新闻的"旺季",也成为媒体大战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在渴望教改公正和社会普遍焦虑的背景下,高考期间很容易出现被称之为"新闻是非"和"新闻悲情"的公共关注事件。今年高考期间上海静安考区的一位男性考生,因迟到两分钟被规则拒绝在外语考场外。由于当晚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栏目播出这样的"心碎"图景:送考的母亲跪  相似文献   

14.
王田田 《军事记者》2002,(11):45-47
一、媒体炒作的冷与热每年的高考,都是全国考生、家长的头等大事。往往还未进入7月,考生和家长便如临大敌,而大大小小的媒体却如过节一般,早早搭起戏台,唱起了名目繁多的“高考经济”大戏,什么保健品、高考房、高考套餐、高考状员出高招、考前预测、考后分析,你方唱罢我登场。不知怎的,今年媒体格外沉得住气,进了7月,也没见擦出多少火药味来。实在令人心里纳闷,媒体都忙着炒什么去啦?一日到网上溜达,见到一则消息,才恍然大悟。上面说,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已呼吁各媒体“决不炒作高考”,因为“高考是中国一年一度的教育工作,为…  相似文献   

15.
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作品《浙江:今年高考无“状元”》(原载《光明日报》1997年7月25日),是一篇言简意赅、针对性强、短而有分量的短新闻。它以400字的篇幅,报道了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后浙江不再按惯例公布高考名次的改革话题。消息虽短,但主题重大,社会效果很好。刊出后读者反响强烈,全国多家报纸转载。《羊城晚报》以两个版的篇幅对此举进行讨论,《光明日报》收到许多读者来信。其后,当时的国家教委专门举行新闻发布会,呼吁社会不再重奖高考状元。从写作上来看,这篇消息之所以能做到短而有分量,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处…  相似文献   

16.
常读报,新闻一般都是字顺意顺,但有时也会被某些新闻难住,感到在理义上有点违背逻辑。 比如7月11日上海某报上刊登一稿,题为《教育部称严查高考舞弊案——郴州作弊考生可能重考》。从此则新闻的正副题上感到有一点逻辑不顺,既然是考生作弊,按常理当然应重考,甚至可取消考生资格。现在来了个“可能重考”,这种口气与处理方法是否有点让人难以理解呢? 另外一则也是有关这次高考的新闻,消息来源于一家电视台,刊发在7月11日上海某报上,题为《高考语文卷发现两处错——据称不影响考生成绩》,文中援引有关人士的话说:“上述…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世界》2010,(2):78-78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和省“两会”是人们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是重大的新闻事件。做好两会新闻报道,是各家媒体打造品牌的重要着力点,也是主流媒体增强竞争力、扩大影响力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尘埃落定。翻阅2003年“后非典”时期,既有科目重大改革,又有日期首次前移一月的这次高考报道,真是“非常”高考,“出彩”报道。 夺人眼球的图片 俗话说:“一图胜千言”。在这场“非常”高考的报道中,各媒体  相似文献   

19.
报道内容已偏离"素质教育"的舆论导向 一年一度的高考新闻已落下帷幕,媒体纷纷将视线的焦点投向新生开学的报道上面,在分享着众多考生历经高考洗礼之后迈入高校大门的喜悦时,一则标题为<山东部分高分考生因"综合素质评价低"被退档>的新闻映入笔者眼帘,大致是说在今年高考招生中,临沂师范学院投档考生中有十几名考生由于"综合素质评价低"而被退档,同时也有刚上投档线的考生因为"综合素质评价高"被录取.据悉,这是山东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依据以来,首次出现投档高分考生被退档的情况,因此,新闻一经发表,来自社会各界褒贬不一的声音便不绝于耳,把这条中规中矩的高考改革报道推到了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20.
“全国文明城市”几乎是被所有城市一致视为含金量最高的一块“金字招牌”。对于这场全国城市之间的“高考”来说,要想考出“真功夫”,其难度或许不亚于真正的高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