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TEM生涯技术学校是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阶段实施STEM教育的主要场所。聚焦美国生涯与技术学校和STEM教育的发展历史,阐述了STEM生涯技术学校建立的背景和原因。分析了STEM生涯技术学校的特点,包括STEM教育和生涯与技术教育充分融合;拥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以实践为主的课程模式;为学生提供基于项目的学习。并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开展STEM教育提出建议,以期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STEM教育。  相似文献   

2.
在一个变革、多元、复杂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制定了生涯与技术教育(CTE)优秀教师专业标准。总体来看,美国CTE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一个是由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其标准主要特色体现为:强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标准理念、突出教师"多学科"知识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强调教师"帮助学生向工作和成人角色过渡"。其对我国制定职教教师专业标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涯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学校、个人的全面关注,人们普遍寄希望于通过生涯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生涯规划能力,让学生从人生发展角度思考当前的学习生活。然而,如何构建生涯教育体系为学校和老师广为关注。“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的生涯教育模式,从生涯启蒙、生涯探索、生涯决策三个角度全方位开展生涯教育,成为符合生涯教育规律的生涯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相较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国内的生涯教育起步较晚,且多是在大学和职业学校进行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的生涯教育,而小学阶段研究生涯教育则少之又少。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处于生涯发展的成长阶段,该阶段儿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在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修饰他自己的角色。因此,学校有必要通过生涯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通过探索社会、探索职业、探索生活,帮助他们掌握各种知  相似文献   

5.
郭勤一  冯震 《中学教育》2011,(6):63-67,58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关乎国家未来。生涯教育对青少年个体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却明显地缺失了这一部分。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我们应尽快启动生涯教育,使其贴近学生,不断完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以上海市为例来探讨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的状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  相似文献   

6.
<正>主持人语生涯教育,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美国生计教育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的,美国政府通过拨款、制定相关法律等形式,在普通教育中设置职业预备课程,为学生提供职业准备。欧洲的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在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了生涯教育。在日本,生涯教育称为"进路指导","就是通过学生的个人资料、出路情报、启发和商谈,使学生能够自己选择、计划将来的出路,就业或升学,同时注重发展学生适应将来生活的能力"。国际经验表  相似文献   

7.
对于整个学生时代而言,高中生涯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充分认清自己做出适合自身规划的阶段,更是初步了解社会制定自身日后发展方向的重要过程。高中生在高中生涯阶段应该逐步确定自己的人生计划,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提高上课的学习热情,使得自身潜力得以激发。只有充分利用好高中生涯这一阶段,所有学生才能发展正确的未来道路。在高中期间,校方应该协助教师引导学生们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涯规划教育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高中是学生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期。学生正处于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需要引领和指导,如何开展生涯教育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道路。生涯教育校本课程是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此,我们对高中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与实践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以期能提高生涯教育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一、高中学生开展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1.生涯教育校本课程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高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开展生涯教育校本课程,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理想抱负、定位职业发展的关键期。成长型思维是契合时代应运而生的一股崭新的教育思潮。基于自我认识、生涯探索、生涯规划和生涯管理四大领域,创造性地构建基于成长型思维提升的初中生涯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培养初中生的成长型思维进而提高其未来规划能力,以期为初中生涯教育实践进展提供新的理论框架与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刘顺宜 《教育》2022,(9):18-20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选择未来人生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涯发展教育对高中阶段的选课、人生目标的制定等等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的生涯发展教育指导工作的意义是重大的. 所谓学生生涯教育,是指运用系统方法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学业与个人兴趣爱好有机融合,有意识地发掘学习潜...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肩负着双重任务:成人与成才。生涯发展包含着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等方面的内容。在基础教育阶段,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实施生涯发展教育,能够使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与职业世界,让学生具备生涯意识,从而形成生涯认知、生涯探索与人生定位等,为未来的健康发展奠基铺路。通过生涯觉察、生涯探索、生涯规划等阶段的培养,促进基础教育对生涯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可促进生涯教育发展。在确定了以促进学校和家庭间的沟通、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及促进学生生涯发展为目标的基础上,明确了家长协助学校、学校协助家长的内容,并提出了创设家校共育小组、开展家校合作生涯活动、开发家长生涯教学课堂和家长开展家庭生涯教育四种家校合作生涯教育的路径。通过明晰生涯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路径,为有效实施生涯教育家校共育,缓解生涯教育发展的困境,提升生涯教育的质量,促进生涯教育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生涯与技术教育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认证标准是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关键所在。美国纽约州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生涯与技术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制度中规定了教师的持证类型及其岗位标准,为申领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教师还可以通过资格证书的晋级实现职业生涯发展,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学校的主题班会课聚焦于学生发展的共性需求,着重从生涯教育现状和学校调查问卷中分析小学期间生涯教育与发展方面的不足。从实践层面以班会课为切入点,以深圳S小学实施的积极教育为背景,对基于生涯教育主题的班会课建设进行一些改进和实践,其主要呈现为"自我察觉、生涯察觉、生涯探索与规划"三个层次的生涯发展能力指标为导向的递进发展模式。通过主题式班会课,以期在观念上端正学生对生涯教育的认知,在情感上深化学生对生涯教育的感知,在精神上初步培养学生的生涯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5.
生涯教育可视化资源指将生涯教育过程中显性和隐形资源转化为可视的视频、图形或文字等,具有积累、理解、对话、探索、交流和共享等特点。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为阵地,依托可视化课堂、丰富的生涯探索与展示活动,从理念、知识、活动、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渗透,形成可视化资源,旨在丰富生涯教育资源,为学生在认识自我、了解外部世界和生涯抉择的过程中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生涯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将家庭这一重要资源纳入学生生涯辅导体系之中,探索家校合作开展生涯辅导的途径与方法,是新高考背景下推进高中生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在高二年级开设了以“生涯讲坛”为主题的家校生涯共育探索活动,以活动激发体验,为学生提供“接地气”的生涯辅导,拓宽了学生对职业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李树林 《江苏教育》2022,(16):61-63
<正>【设计理念】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生涯成长阶段的兴趣期和能力期。他们会以兴趣为中心理解和评价职业,并尝试做出职业选择。本课通过一系列活动带领学生体验丰富的职业种类,初步感受职业的社会意义,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  相似文献   

18.
传统高考制度下“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这也使生涯教育登上了教育改革的前置位。结合高考改革下生涯教育的现实诉求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转变观念,重塑对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的合理认知;制定统一标准,细化生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设计;构建立体式生涯教育操作体系;培养专业的生涯教育师资队伍;构建“四位一体”发展体系以形成社会合力。  相似文献   

19.
生涯教育,是连接当下学习与未来发展的教育.结合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构建一到九年级生涯教育目标体系,细化生涯教育内容,可以为干部教师实施生涯教育提供依据;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生涯教育,丰富了学生生活,提高了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社会、树立目标的意识,并转化成了每天的实际行动,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涯教育是让小学生们在学习中准确、详细地把握个人长处、优势、兴趣和特征等状况,以个人生涯发展为基础 制定合理的生涯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学习工作。小学语文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且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人文学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理念,能够让小学生们自小树立生涯规划意识,合理开发小学生们的潜力,带着目标更好地前进。本研究结合笔者教学实践,阐述小学语文引领小学生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