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日常交际中,面部表情、动作手势、声音图像、背景音乐等符号系统与语言文字一样,也是意义的源泉,具有多重功能。作为一种新型的话语研究范式,多模态话语分析扩展了语言本身的研究,结合声音图像、动作手势等资源来实现图像意义的再现和互动。电影即是一种集文本、图像、音乐等多种符号为一体的语篇,运用多种符号系统合力来实现意义构建和信息传递。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下,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电影《降临》进行分析,以助观众全面理解图像意义,更好地欣赏影片。  相似文献   

2.
电影是集声音、语言、图像等多种符号系统于一体的动态多模态语篇。电影语篇中的各种模态符号系统均具有意义潜势,能够发挥概念、人际、语篇三大元功能。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模态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维度对电影《美女与野兽》(2017)的几个典型场景进行阐释与分析,发现电影语篇中的语言模态、视觉模态和声音模态之间存在相互补充、互为强化的关系,三者相互整合与协作,共同构建影片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3.
多模态话语是当今多媒体时代话语分析的主要手段。电影、电视剧、广告等拍摄都通过图像、色彩、文字、声音的多模态结合,传递给观众叠加的认知感受。本文基于电影海报《何以为家》,以视觉语法分析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层面,探讨影片是如何从电影主题类型、人物场景和海报设计等角度实现视觉模态和文字模态的互动,旨在丰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实际应用,帮助读者深入解读电影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4.
观众阅读电影海报的过程,实际上是解码一种包括图像、文字、色彩等符号要素的多模态话语的过程。系统功能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提出为更好地理解、阐释电影海报的意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框架。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依托,电影《飘》的海报为研究对象,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成意义三个方面探讨电影海报中图像、色彩、语言等多种模态如何共同作用,传递信息,吸引观众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由Rob Reiner执导的《怦然心动》,是一部关于成长和爱的美国电影.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研究的电影颇多,但没有文章对《怦然心动》进行相关探析.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本文通过对《怦然心动》的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电影中的非语言符号的模态三方面的分析,以期帮助观众更好的欣赏该片,深化成长与爱的真谛.  相似文献   

6.
迪士尼动画影片《美女与野兽》带给观众色彩斑斓的画面和震撼的音频效果,这也是影片成功的要素之一。论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电影的一些经典场景的声音和图像符号进行了多模态分析,旨在分析听觉、视觉两种模态与文字互动,达到意义共建的功能,这一分析电影语篇的方式,拓展了影视分析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话语分析已经进入多模态话语分析阶段。多模态话语分析打破了传统语篇分析的局限,不仅关注语言这一单一模态,也关注与语言相关以及语言之外的多模态。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篇章生成过程,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新的教学理念又赋予其新的特征,教学过程中多模态的使用越来越多,有必要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对其进行新思考。英语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模态符号除了已经引起学界关注的听觉、视觉模态符号,还有触觉模态符号。实现模态符号的有效交互方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相似文献   

8.
摘要:电影语篇分析主要涉及到语言、图像、声音等多模态的探讨。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指导的多豫乌话语分析为理论基础,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电影中非语言符号的模态分析,三个层次对电影《泰坦尼克号》经典片段:主人公在船头比翼双飞,体验飞翔的感觉,进行分析,探讨该片段是如何通过不同模态之间的配合和协同来体现了影片主题:自由伟大的爱情;旨在揭示各模态是如何在电影语篇中发挥意义共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德国网络媒体中房地产平面广告作为语料,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和视觉语法中的互动意义,分析房地产广告在图像模态和文本模态互动意义的建构方式,并从文化层面阐释了构建的动因。该研究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了更多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电影语篇分析涉及多种符号的探讨,例如图像、音乐、语言、声音、文本等。本论文旨以视觉语法为基础对电影语篇《当幸福来敲门》进行互动意义分析。互动意义的分析包含接触、社会距离、视角以及情态。此研究从理论角度验证了视觉语法理论对多模态电影语篇分析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观众赏析此电影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对电影欣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不大”表示“比较小”的意思,也可表示“不太”“不怎么”的意思,那么“不大”是一个多义词吗?本文通过对北京大学语料库的相关语料进行归纳总结,从语义、语法两个平面对“不大”进行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山职教区域内已形成一个以职业教育为主体,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即"中山模式"基本形成,并形成"双证毕业制度"、"产教对接的立交桥模式"、"校企股份制办学"等多种"中山经验"。但是,在中山职教繁荣的背后,中山职教发展面临着升级调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乔瑜小说《大生活》的电视剧改编首先为主人公柳东及其周围的人物进行了定位,让柳东、丁爷、邱婶、洪雨、刘户籍、梁教授夫妇等组成了一个“成都好人”系列;第二,结尾的处理更符合中国老百姓钟情于完美结局的欣赏习惯,为全剧增添了“亮色”,但也淡化了一些人文哲理的思考;第三,管段民警、社区主任等新添人物代表了政府形象,暗示出人民公仆为民保驾护航的职责;第四,采用细节的蒙太奇组接方式进行人物塑造,让电视剧改编的影像色彩更为浓郁;第五,原著中出现的“夹叙夹议”,改编时表现出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典籍中“大”这一范畴具有不同内涵。与先秦其他各家不同,庄子诗学思想中的“大”超越了伦理层面的道德意义而更具有审美层面的内涵,与处于西方文明源头的朗加纳斯的崇高范畴具有汇通意义。位于人类文明早期的朗加纳斯和庄子在各自文化的源头确立了崇高在社会及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是对人的自由精神的一次提升,是对人超越现实要求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向多元化,我国的“理工科学生”开始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理工科院校的培养观念上就必须要树立起“大科学观”。既要抓住现代科学整体化、演绎化、社会化的结构特点,又要加强科学文化各个方面特别是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Children's Use of Context in Interpreting "Big" and "Littl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order to use the words "big" and "little" appropriately, adults use 3 kinds of contexts: normative (the size of the object is compared to a stored mental representation), perceptual (the object is compared to another physically present object of the same kind), and functional (the object is judged with regard to its intended use). In 3 experiments, we examined how flexibly children switch from one context to another. 2–4-year-olds judged a series of everyday objects as "big" or "little." To answer correctly, children had to judge each object twice, once in a normative context and once in a perceptual or functional context. Results showed that switching from one context to another was not inherently difficult, even for 2-year-olds. However, the direction of switch was important: children throughout the age range tested switched easily from a normative context but made errors when asked to switch to a normative context. We suggest that the normative context differs from the perceptual and functional contexts in that it is unmarked, and that unmarked contexts are accessible only when no other context has been recently experienced. When context is marked more explicitly, children shift flexibly among different meanings.  相似文献   

17.
成都“大生活”作家的地方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以车辐、乔瑜、罗清和、王跃、文迪、老樵、骆平、桑格格等为代表的小说作家,以描写成都人的"大生活"(乔瑜语)来展示成都故事,形成了一个带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作家群体。他们对成都本土文化有本能的崇尚意识和自觉的理性透视精神,传达出特别鲜明的婉约阴柔、飘逸旷达的"蜀水文化"特征。成都人的生存本相都能从他们的笔端勾勒出明晰的具备了地域文化风情的生存图景,可以说是一幅成都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铁路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职工教育工作也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根据企业特点,不断拓宽思路,"以人为本",建立"大教育"的运行机制,以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大”和“小”与数量范畴关系密切,用于区别量的大小。称谓名词不需要进行量的区别,却可以受“大/小”修饰限制。称谓名词前的“大”和“小”分别几种使用情况。“大”和“小”常体现出不对称现象,有多种原因共同决定了这些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前大数据正在渗透到国计民生、企业发展、装备制造、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方方面面。为了使高校新生尽快了解大数据、热爱大数据,文章提供了“走近大数据”新生研讨课设计案例,阐述了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分析了所取得的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