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月5日早晨6时30分,我就到宾馆去看魏书生,问他晚上休息得怎么样。魏书生说:“挺好。这里昼夜温差大,晚上凉快,挺舒服。”7点钟,我们一起去吃早点。我特意要了小米粥、玉米面窝头、馒头,还有几种咸菜。看到这些,魏书生说:“这多好,这饭吃着香甜。”果然,他比昨晚在呼和浩特市那顿晚饭吃得多多了。看着他吃得特香甜的样子,我感到特别高兴。7点20分,我们乘车出发去成吉思汗陵。为了多游览一个景点,我们决定先去响沙湾。天气特别好,晴空如拭。这些天一直没有降雨,天气又热,响沙湾的沙子想必会很响,它的神奇一定会充…  相似文献   

2.
座谈会开过的第二天(十一月四日)一大早,魏书生便离开盘锦,赶赴武汉、杭州等地讲学了。这天上午,我们学习考察组一行也离开盘锦,北上沈阳、抚顺等地继续考察学习。去沈阳的长途客车开出盘锦不久,坐在我们旁边的一位小伙子,就主动问我们是哪个地方的人,来盘锦做什么,当我们回答说,我们是专程从内蒙古来,到盘锦实验中学考察学习,来向魏书生老师学习时,他马上显得很兴奋,一脸自豪,说:“我就是当年魏书生老师教过的学生。”他告诉我们,这些年来,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客人来实验中学参观学习的太多了,有时一天就有上百人呢!…  相似文献   

3.
题目 某工厂每天早晨都派小汽车按时接总工程师工班。有一天,总工程师为了早些到厂,比平时提前了1小时出发步行去厂,走了一段时问后遇到来接他的小汽车,上车继续前进,进入工厂大门后发现只比平时早到10分钟。问总工程师在路上步行了多长时间才遇上来接他的汽车?(假设人和车均做匀速运动且不计车调头和人上车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蒋光宇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2,(36):I0002-I0002
学魏书生的故事之六十六:“懒”老师教出了勤学生 有一次,魏书生老师到台湾地区去讲观摩课,事先没来得及作任何准备。走进教室,他对学生们说:“大家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吗?” 学生们说:“不知道。”  相似文献   

5.
经过1988年以来的不断努力,邀请魏书生来包头讲学有了眉目,时间初步定在1991年6月底、7月初。6月13日,我们收到魏书生的信,信中说:“我当遵命准时到包头讲课。给学生上课,讲第五册教材,用新初三学生。七日下午讲完课,最好安排我当晚乘车返辽。因今年暑期让我参加的会已达24个,我回校后还需要安排一下校内工作,以便7月16日即达西藏拉萨。”6月下旬,我们还派了一位沈阳籍的老师专程赴盘锦迎接魏书生来包。6月底,这位老师来电称:“已见魏书生。定于7月4日17时50分到达呼市机场,去昭君墓,返包。5日游…  相似文献   

6.
题目:甲、乙两队学生参加郊外夏令营,只有一辆车接送,坐不下。甲队学生坐车从学校出发的同时,乙队学生开始步行,车到途中某处让甲队学生下车步行去营地,车立即返回接乙队学生并直接开到营地,结果是两队学生同时到达。已知学生步行速度为每小时4千米,汽车载学生时的速度为每小时  相似文献   

7.
有的物理题目,看上去已知量不足,使问题难于求解,在这种情况下,若用“增元法”,即引入辅助未知量,以此沟通已知量与原未知量之间的联系,则可使思路畅通.例1某工厂每天早晨都派小汽车按时接专家上班.有一天,专家为了早些到厂,比平时提前1小时出发步行去工厂,走了一段时间后遇到接他的汽车,他上车后汽车立即掉头继续前进,进入工厂大门时,他发现只比平时早到10分钟.问:专家在路上步行了多长时间才遇到汽车?(设人和汽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上车及车掉头时间不计)(四川省第七届中学生力学竞赛题,其它一些省市初中数学…  相似文献   

8.
“对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它不仅是数学美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常用的解题策略。利用“对称”性质解题,可出奇制胜。例两个班学生到少年宫参加活动,但只有一辆车接送。一班学生从学校坐车出发的同时,二班学生从学校步行出发。车到途中某处,让一班学生下车步行,车立即返回接二班学生上车,并直接开到少年宫。学生步行的速度每小时4千米,汽车载学生的速度为每小时40千米,空车每小时50千米。要使两班学生同时到达少年宫,一班学生必须步行全程的几分之几?解:设由学校到少年宫的路程为线段AB的长度。一班学生坐车至C下车时,二班学生恰…  相似文献   

9.
去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济南执教公开课后请同学们谈感受、提意见。一生说:“课上得轻松,老师讲得真好!”魏书生说:“我真的没讲什么呀,我是很懒的。”一生道:“老师‘懒’得出奇!”话音刚落,会场千余名教师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是啊,整节课下来,连平常教师写的板书都由学生“承包”了,老师不可谓不“懒”。魏书生惜话如金,只是适时引导、点拨,但学生的学习变得越来越生动、主动,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的学习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我们的传统教学往往忽视了学习的不…  相似文献   

10.
“处罚”学生的独特艺术刘岩波特级教师魏书生在一次报告中谈到,他的学生犯了错误后受三种处罚: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说明书”。听后有耳目一新之感。作为蜚声教坛的青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和管理上,是以其思想先进、做法独到而著称的.他对犯错误学生...  相似文献   

11.
小明是天津市的初二学生.图1是天津市的部分交通示意图,其中ABDECA是一个长方形通道.小明住A处,要到E处上学,有两种走法供选择.走法1:步行3分钟到B处,乘1路车经D到E;走法2:步行8分钟到C处乘2路车到E.已知两路车的平均速度相同,1路车每20分钟一班,首班车早上7时20分由B按BD走向开出;2路车每5分钟一班,首班车早上7时10分由C处按CE走向开出.如果他在早上7时25分从A处出发,请问乘哪路车省时?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算出两种方案中哪种先到校.设AC+CE=AB+BD+DE=s米,两路车的平均…  相似文献   

12.
前段时间听了魏书生一场报告,他在报告中谈到的人在环境中的心态问题,尤其引起了我的思考,他说人要有平常心,要把自己看作平常人。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你不能改变环境,但你能适应环境;你不能改变别人,但你能改变自己;你不能预知未来,但你能把握现在。  相似文献   

13.
1983年底,年仅35岁、从教仅仅5年的魏书生,竟然取得了震动全国的教学改革成果;之后7年来,他先后在40多个市地做报告300余场,先后为全国各地教师上公开课400余节……行家们评价他的课“上绝了”,同行们把他捧为“神”!然而,魏书生却经常说:“我的课,不过是雕虫小技!”魏书生取得成功的真谛是什么?魏书生“雕虫小技”的所指又是什么? 魏书生的成功,首先靠他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靠他  相似文献   

14.
清明那天的上午,市长罗同同志在办公楼大门口叫住了我,要我和他一起去五月花烈士公墓。我刚分到这里不久,“五月花”这个很美的名字吸引了我。“叫车吗?”我问市长。“不用。”他说。“骑车去?”“步行吧。”我们沿着一条明净的小河的河岸向东走去。天气很好,清明节,被大自然的巨手镶嵌在嫩绿和鹅黄的色彩中。我们走得不快。我很兴奋,市长同志却显得十分平静。“我戴红领巾的那阵子,每逢清明,都要去扫墓的。”我说。“是。以前……这是一个传统。”市长说。“现在,好像……”我看见市长面部难以察觉地抽动一下,突然把话截住了。“好像什么?…  相似文献   

15.
题目某工厂每天早晨都派小汽车按时接总工程师工班。有一天,总工程师为了早些到厂,比平时提前了1小时出发步行去厂,走了一段时间后遇到来接他的小汽车,上车继续前进,进入工厂大门后发现只比平时早到10分钟。问总工程师在路上步行了多长时间才遇上来接他的汽车?(假设人和车均做匀速运动且不计车调头和人上车的时间)分析因此题既没有告诉总工程师的家到工厂的距离,也没有告诉总工程师步行的速度和车速,要求出总工程师步行的时间确有较大的难度。为此,需要在正确分析题意的情况下,巧设辅助物理量,可使问题求解,其常规解法如下:解设车速为v米/分…  相似文献   

16.
魏书生“处罚”学生的启示刘岩波特级教师魏书生在1992年当代语文教学艺术观摩研讨会作《语文教学的民主化、科学化》的报告中谈到,他的学生犯了错误只受三种处罚:唱一支歌;寻做一件好事;写一份“说明书”。听后有耳目一新之感。作为青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在...  相似文献   

17.
从1995年夏天开始,我们便为再一次赴盘锦学习考察做准备。为此,我先后两次致信魏书生,希望能在方便的时候接待我们。大约是10月初的一个晚上,我接到魏书生打来的电话:一是对我们再赴盘锦表示理解(这些年,他多次讲过,用不着这么三番五次去。他所做的实在没啥,一件事情有一百样儿做法,他的做法只是其中一种,肯定还有比这更好的。);二是告知他10月份的工作安排和外出讲学的行程。然后说,如果要去,当在10月28日至11月3日之间为宜。10月28日,我们一行14人如期抵盘。第二天,星期一,不到七点钟,我们在校园…  相似文献   

18.
晏红 《家教指南》2006,(2):21-23
蒙蒙犯懒的小故事 蒙蒙是一个长得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但是从小到大喜静不喜动,让他跟小伙伴一起踢球吧,他说:“脚疼。”平时出门在外喜欢让爸爸妈妈抱着或者背着,喜欢坐车。可是有两件事情让爸爸很纳闷。有一天,儿子看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好奇地问海南岛是什么地方,爸爸说这是一个有海洋和沙滩的地方,特别好玩,他要求爸爸带他去。等到元旦,父子俩从北京飞到三亚,没想到孩子在沙滩上跑了接整一天都不说累,  相似文献   

19.
有一次,魏书生老师到台湾去讲观摩课,事先没来得及作任何准备。走进教室,他对学生们说:“大家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吗?”  相似文献   

20.
吴江 《家教指南》2007,(12):4-6
沈彤的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沈彤的母亲高燕一个人扛起教育培养沈彤的全部担子。 沈彤上幼儿园时,家离幼儿园有三站地远,但每天高燕都步行去接儿子,母子俩说说笑笑一路走回家。他们从不坐车。母子俩一边散步一边愉快交谈。高燕牵着儿子的小手,边走边问:“彤彤,你今天又学到什么了,跟妈妈讲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