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学生作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  相似文献   

2.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究其缘由,大致有三:  相似文献   

3.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钳制,窒息了学生…  相似文献   

4.
作为学生作的第一读,感触最深的是“人”“”分离。当我们将作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他们的作,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  相似文献   

5.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和“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人格已经人为折损了。翻阅作文,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一致的“精神套路”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一味宣扬“立意要新”的衡量标准。 在作文教学中“立意要高”这…  相似文献   

6.
受传统作文教学观念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仍是学生最忧愁的作业,很多学生觉得作文难,提起作文就心烦.作文中的学生成了一个灰色的生存群体.对语文教师来讲,作文教学是他们的一段沉重的心情故事,简直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的模式、套路、技巧的训练的时候,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已经锈迹斑斑,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折损.不可否认,现在的小学生的习作现状确实很"骨感".  相似文献   

7.
反省我们的作文教学,从小学到初中,似乎很少重视“人本”,短视和功利性.使师生不约而同地瞄准了立竿见影的“文本”。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翻阅他们的作文,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使学生的作文形成了一种新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假、大、空现象。  相似文献   

8.
启事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作文教学重语言、轻文化,重技巧、轻人格的培养,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思想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长期的个性钳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9.
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自己作文的优势很明显,但在其热闹的背后,仍是有缺失的。面对幻想还是现实——谈题材的选择、“总统”还是“平民”——谈“我的角色”定位、“平实的”还是“时尚的”——谈语言的运用这样的现状,我们既有欣喜,也有遗憾,当学生在创新题材、彰显个性的同时,把身边的生活忘却了;当学生在崇尚时尚的时候,把传统忘却了;当学生大喊着“我真棒”的时候,把合作、团结忘却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实,引发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靠人写,这似乎再明白不过。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一味宣扬“立意要高”的作文标准,我们的学生由于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及淡薄角色意识的话语趋同,致使“人”“文”分离似乎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当我们热切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学生的心灵正在“美丽谎言”下形成斑斑锈迹。人格个性人为斫损正在扩展.精神家园荒芜萧索正在蔓延。所以,当前的作文教学必须做到人文合壁,让学生写出悟性,释放灵性。  相似文献   

11.
传统作文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不从学生个性的表达需要组织教学过程和写作过程。而是把学生“物化”后,简单地按预设的“体系”“模式”“套路”“程序”,像造机器那样,把一个个零部件造好后,再按设计“程序”组装起来,就成了一部完整的机器。那知写作“零件”一项都没少学,并且是年复一年地“复制”,到头来学生非但按“体系”“模式”“套路”“程序”写不出作文,反而导致悟性失落,灵性泯灭,人格异化,主体意识迷失,就连谁在作文都不知道。因而,作文过程必须从“体系”“程式”“套路”中解脱出来,还其本真,展示个性。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有一个常见的弊端.学生的作文结构篇章一个模式,语言表达是假话、套话、空话、大话连篇.所写的内容也大同小异。学生的作文中往往缺少一种灵性.学生的个性没有表现出来,更没有得到张扬。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释放生命活力。”在作文教学中.要把学生从传统的“程式”或“套路”中解放出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创新.展示自己个性,写出能张扬学生个性的作文。  相似文献   

13.
也许你不会相信。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正潜伏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话语套子”。所谓“话语套子”,亦即说话的某种套路和模式。这种套路和模式很有“引力”,以致于我们陷入其中而不自觉。无论是对课文的解读,还是对作文的评点;无论是词语的调用,还是句式的选择;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发言,语文课上的“话语套子”总是如影随行。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14.
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作文教学要从本质上厘清“人”与“文”的关系,使“人”融人“文”,“文”又高扬着“人”;要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和人格,真正建构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作文机制。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校的“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课题与课标精神不谋而合。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先生活,后作文”、“作文即是实践时”的教改特色。我们注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作文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在表达中张扬个性、表现“真我”。  相似文献   

16.
纵观当今作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在观念和实践上都误人歧途。教师受功利的驱使,一味地热衷于作文“模式”、“体系”、“套路”的训练。当我们津津乐道于丰硕的教学成果时,殊不知作文教学已被挤入了死胡同.学生写作的主体性已经严重缺失:学生厌倦、害怕写作;写作内容空洞无物,写作情感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17.
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作文教学要从本质上厘清“人”与“文”的关系,使“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要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和人格,真正建构以人为本,“人”、“文”合壁的作文机制。  相似文献   

18.
作为学生作的第一读,感触最深的是“人”、“”分离。翻阅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学才情,学生从作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究其缘由,大致有三:  相似文献   

19.
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 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作文教学要从本质上厘清“人”与“文”的关 系,使“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要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和人格,真正 建构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作文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先生看了一位学生的作文后说:“好,有进步,这才像作文。”过了些时候,看到另一位学生的作文,某先生又说:“太棒了,已经不像是在写作文了。”有学生就问:“老师,‘像作文’好,还是‘不像作文’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