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不留神,“小资女人”就挤了进来,漫山遍野地烂漫起来,像深秋的一抹阳光,灿烂了整个书市。 到书市上随意转转,发现最近“小资女人”的书似乎一下多了起来,《小资情调——一个逐渐形成的阶层及其生活品位》(吉林摄影版)、《小资女人》(华文版)、《我是时尚穷女人——北京小资完全读本》(文化艺术版)、《小资的私人幸福手册》(中国时代经济版)……要不是怕浪费笔墨和宝贵时间,还能再列出一大堆有关“小资女人”的新书来,书市就这么“小资”起来。  相似文献   

2.
加尼诺语录     
我多么高兴我掉到河里,多么高兴我经历了淹死的危险!要不,我也不会得到这么多的问候,听不到这么多的好话。 今天注定是我该受封的日子,他们封我一个不幸的外号——捣蛋鬼,所有的人都这么叫我,故意这么叫,因为他们都讨厌我。而且倒霉的事也是接踵而来,就像樱桃一样都连在一起。所不同的是樱桃受到人们的欢迎,依我说,倒霉的  相似文献   

3.
弟弟第一次到北京读大学的时候,与我进京时的年龄一样。在父母的眼里,17岁,只不过是个孩子,而且,又是没出过县城连火车也没有见过的农村少年。母亲便打电话给我,说要不你回来接他吧,实在是不放心,这么大的北京,走丢了怎么办?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读者》是最大的盗版商,我不敢肯定,一般来说,文摘性刊物,不曾贪污作者银子当属于少数。又有人说,《读者》小气不大气,只会贩卖小资情调。是的,《读者》20年来,老是拿没有创新的旧面孔敷衍读者,不正宗不到位的小资情调早已经变成老资情调,老不正经了,距离小资情调就愈加远,愈加渺茫了。  相似文献   

5.
"在我看来,人人都会遇到奇迹。这么说吧,我可能永远不会被闪电击中,不会得诺贝尔奖,不会成为太平洋岛屿小国的霸主,不会得晚期耳癌,也不会自燃。但如果把所有不可能的事全盘考虑,至少会有一件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而我,昆汀的奇迹是住在了玛戈的隔壁。《纸镇》的开篇首先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  相似文献   

6.
房价会不会跌?我说不会。不谈宏观,也不说产业,就说常识。如果价格一旦下降了,人们便有个预期,房价要跌了,既然如此,今天出手不如明天再说,指不定价格还会进一步下探。于是当所有人都这么想的时候,  相似文献   

7.
郑坚 《新闻界》2004,(6):56-57
1,小资:网络空间中虚拟的身份认同。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社会、文化的“现场”里,小资、小资情调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空间,在各种大众媒介的想象和塑型中,其身影越来越清晰并日益庞大。2001年,几乎可以被称为“小资”年,一些主流时尚文化消费类报刊大张旗鼓地推出“小资”系列。可以说,时尚类杂志的兴旺本就表明了这一现实:“它们成功地、耐心地、从无到有地培养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和趣味群体——‘中国小资’。  相似文献   

8.
《大观周刊》2006,(28):12-12
索拉印象 三围魔鬼化,八卦神秘化,家务甩手化,爱情持久化。快乐日常化,情调小资化,美丽和谐化,购物疯狂化……有谁这么受宠?女人所期望的她都有!鲍婧说,自己的确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拥有一帮宠爱她、不断听她唠叨的好朋友:一个任何时候都会接纳她的温暖家庭;一份在云南财经大学中自己喜欢的专业……只是提到情感,情绪化的鲍婧变得冷静。  相似文献   

9.
我的楼梯间     
最早决定徒步上25楼,单纯是为锻炼身体。因为像我这么没有恒心的人,办健身卡简直是暴殄天物,不如做一些“顺便”的事情。于是每天在5楼吃完饭后,我都会气壮山河地对同事说,你们慢吃,我走楼梯去了。换来一堆问号和感叹号:“你减肥?这么苗条还用减肥!”虚荣心让我很喜欢这样的善良和配合——以后,关于走楼梯就说是为了减肥吧。因为我真苗条的时候,都未必能听到这么多关于我苗条的证词。  相似文献   

10.
河北电台能这么认真、用心地来讨论一个栏目,这么用心地经营一个品牌,的确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情。我就说一点感受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它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什么是真实的世界?就是人离不开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弟弟第一次到北京读大学的时候,与我进京时的年龄一样.在父母的眼里,17岁,只不过是个孩子,而且,又是没出过县城连火车也没有见过的农村少年.母亲便打电话给我,说要不你回来接他吧,实在是不放心,这么大的北京,走丢了怎么办?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13.
初入股市     
“你还没进股市啊,现在老头老太太们都进去了”。朋友的这句话让我感觉我很落伍,连老头老太太们都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手摇小小股东卡,纵横大大的股市,一指间,“千金散尽还复来”;而我呐,披着“小资分子”的时髦外衣,却是“农民本色”不改,这么多年来,只是“咬定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在电影频道看旧版《小城之春》的时候,没人告诉我这是一部经典,但它却给了我一个非常特殊的印象(并非因为被电影界人士所称道的电影技术),在大量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为主的四十年代电影中,怎么会有这么一部另类的描写“三角恋”的“小资”电影? 看完新版《小城之春》,发现正如田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参考》2005,(9):42-42
李贽辞官以后,在龙潭芝佛院传授儒家学说,然而具有嘲讽意味的是他把孔子的像供在了佛堂上,此外他还写了一篇《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面他写道:“世上的人都以为孔子是圣人,我也以为孔子是大圣人。世上都以老子和佛家为异端,我也以为他们是异端。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什么人都知道圣人和异端的区别,他们只是听先辈的儒者这么说罢了。而先辈的儒者这么说,也并不是真的知道,不过是因为孔子曾经这么说过。他们靠忖度孔子的话,就开始世代相传,后辈也不加选择的接受,于是这种道理便成了万口一词,不自知的真理。”在文章的结尾他又以嘲讽的笔调写道:“我又是什么人,敢有自己的主见呢?我只是从众这样做罢了。”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一曲《洗衣歌》使罗念一的名字亮起来。作曲家罗念一则说,是新闻媒体使他的《洗衣歌》从雪域高原唱响了北京,随后又通过电波传遍了全国。罗念一在回忆着60年代中期,全国的舞台上表演和广播电台反复播放《洗衣歌》的音乐时,仍沉浸在一种对往昔美好岁月的深切怀念中。这位作曲家,在谈到与新闻的关系时,不胜感慨地说,新闻如同我的亲兄弟,也似我创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旅。我能创作出大家喜爱的歌曲,除了我46年的西藏生活和雪域高原赐予我创作灵感外,是新闻使我的歌传唱开来。那时,新闻传媒远没有这么发展快,也没有这么…  相似文献   

17.
小资和大资     
我的一个朋友很小资。在我的词典里,小资是生活品位和精神追求的代名词。所以对于这位小资朋友,我总是很钦佩很崇拜。虽然和她在一起很有压力,有时甚至会无地自容,但本着提高自己的宗旨,我还是常常给她打电话:"有空一起吃饭吗?你选地方,我请客!"她总是会找到一些味如嚼蜡的餐馆,可是GOOGLE一下,却赫然名列本城十大小资圣地,让我平生有眼不识泰山之感;她带我去本城最高档的商场里最便宜的一家西餐厅,我点了一份螺丝面,像外国人使筷子一样,生涩地用叉子翻动着一盘面疙瘩,终于忍无可忍,问她:"为什么螺丝面里半天找不到一颗螺蛳?"她顿时气结——螺丝面是指面的  相似文献   

18.
现在说电视剧的创作,我记得刚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就在北戴河召开了一次笔会。在那个会上,我说了这么几句话,我说,有些电视剧,那怕是上、下两集的单本剧我都看不懂,我说的还是国产片,不是说的进口片。结果底下就有人哈哈大笑,散了会还说,汉元还真幽默,说我把搞电视剧的一些人挖苦得够呛。其实我是真的看不懂,别人觉得奇怪:你这个61年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人说这单本剧你都看不懂?我说就是。他们不相信。我说我是真的看不懂,结果这真心话还被说成陈汉元真幽默,这跟幽默毫不相干嘛,我就是没看懂嘛。那么我就分析我没看懂的原…  相似文献   

19.
震还是不震     
李承鹏 《视听界》2010,(5):11-11
有人批评冯小刚在撕一个民族的伤疤。不带这么表扬他的,这么多年来国家机器和知识分子一直在帮助电影界捂伤疤,撕伤疤这样的善举至今我还没在公开院线里看到,说冯小刚撕伤疤,是在揭发审查部门把关不力。  相似文献   

20.
在韩国三年级的课本上,有这么一幅卡通画,画上是两个决定不再相互投掷石块的朝鲜男孩和韩国男孩。朝鲜男孩说:“对不起,是我先扔的。”韩国男孩说:“我也很抱歉,兄弟之间相互扔石头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