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芥子纳须弥     
<正>佛曰:芥子纳须弥。"芥子"比喻极为微小的事物,"须弥"即须弥山,比喻极为巨大的东西。人如芥子。如此微弱的身躯,即使是拥有又高又壮好身材的姚明,在天地宇宙之间,也只是随着星流的  相似文献   

2.
以小见大     
纳须弥于芥子,藏日月于壶中。将大内容纳于小形式,非常人可为。一幅书法作品究竟多大才能体现创作者的精神?在古代晚期至近代的几百年间,尤其明清以来,随着市民阶层扩大,高屋大堂为书法作品提供了宽大的悬挂空间,巨幅多字作品应运而生。这在此前是不得见的。如在魏晋间,给我们印象深刻者,都是具有洒脱倜傥、逍遥适意的小品。  相似文献   

3.
南朝志怪小说"阳羡书生"与佛经故事"梵志吐壶"有渊源关系。"梵志吐壶"的表现对象是古代印度的修行文化和道德规范,其叙述风格为浓郁的民间故事手法;"阳羡书生"则采用冷峻的史家笔法,从猎奇志怪的角度叙事。"阳羡书生"除吸收"梵志吐壶"次第吞吐的方式外,还借鉴《大品降魔经》中吞吐物从口中直接出入的方法,和《维摩诘经》中"以须弥入芥子"的空间思维模式。"阳羡书生"可以说是佛经故事与观念被吸收融入中国志怪小说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4.
传承非遗     
《辅导员》2014,(3):38-38
这些让大家眼前一亮的陶艺作品。乃是浙江省杭州滨兴学校陶然居学生出品。它们不仅外表美观,更是意蕴深远,聚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于一体。小小的泥巴块里,折射出孩子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于兴趣的诠释。纳须弥于芥子,可谓有趣之至。  相似文献   

5.
传承非遗     
《辅导员》2014,(5)
正这些让大家眼前一亮的陶艺作品,乃是浙江省杭州演兴学校陶然居学生出品。它们不仅外表美观,更是意蕴深远,聚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于一体,小小的泥巴块里,折射出孩子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于兴趣的诠释,纳须弥于芥子,可谓有趣之至。  相似文献   

6.
<正>众所周知,《大鱼海棠》取材自《庄子·逍遥游》中的"北冥有鱼"这一篇——说是取材,其实基本上是芥子里寻须弥,在只言片语中衍生出了一个全新的神话故事。神话是一个民族的童谣,关于大鱼的记录也一样,宋朝以前的笔记中不仅多见而且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宋朝以后的笔记中虽然少见但是有板有眼,一如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脚踏实地,不再浮想联翩——虽然这挺没劲的。  相似文献   

7.
一绝句是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诗体。它虽然篇幅短小,形式整饬;但却能纳须弥于芥子,寓变化子绳墨,展现出无限广阔的天地,表达出极为丰富的情感。古人云:“言之精者为文,文之精者为诗,绝句又诗之精者也。”①绝句这种尺水兴波的表义特征与其章法结构的灵活变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生命在都市空间中被重新思考。穆时英以他所敏锐感知到的现代情绪,穿透"五月"的都市寓言,透过男女两性以恋爱为名义所进行的自我找寻的失败,言说了物质与人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清朝法律禁止蒙古人学汉语、参加科举考试,对清朝这种不平等的教育制度,尹湛纳希进行了尖锐的批判。私塾语教育分“理”和“艺”,并有圣贤、章、功业、理学等内容,各有遵从的典范。知冷热,识世道,是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尹湛纳希认为教育的宗旨是传道于圣,教化于民。他意识到教育在治国安邦、振兴民族中的作用,主张发展教育使民族觉醒并使之走向明、平等、发展的道路。这说明尹湛纳希通过私塾教育,不仅学到汉及儒学哲理,而且把它应用到唤醒民众、教育后代的实践当中去了。尹湛纳希提倡女性教育和反抗精神,学习儒教思想而又提倡反叛封建礼教,这是尹湛纳希在创作上处理得最巧妙的地方,也是尹湛纳希学习儒家化最成功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乌兹别克大文豪纳沃伊的一生是笔耕不辍的一生,他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爱情长诗《法尔哈德和希琳》就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纳沃伊在这部长诗中刻画了一系列为爱迷狂的人物形象,尤其成功地塑造了法尔哈德,其爱情迷狂让人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先哲苏格拉底说过的那种“上苍的最大赐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了华盛顿.欧文的小说《睡谷的传说》,作者站在边缘的立场,以睡谷里旧时田园生活的边缘文化颠覆资本主义中心文化,但作者的颠覆意图最终被资本主义主流话语所含纳并成为主流话语流通中的载体。然而在颠覆与含纳的角斗中,小说文本也参与了对历史的塑造。  相似文献   

12.
美国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代表作家纳桑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伙子布朗》通过被宗教伦理浸润的社会空间、闹鬼的森林空间及人物心灵空间的呈现、对立与互动,形象而艺术地展现了布朗所生活的那个清教文化社会空间通过规训、监控、惩罚等体系对生活于其中的人心灵的强大掌控;表现出作家从生存问题的本体论意义上对人在宗教文明状态下生存的深入探问,是对人生存整体、价值结构、人生境界等的深刻忧思。这样的空间呈现,与现当代空间批评理论的空间意蕴相似。  相似文献   

13.
关于"纳"的释义,各辞书众说纷纭,不能统一.为此,现先从"纳"的声符义入手,指出"纳"义的本质特征是缝纫多层衣物.再以此义验之<汉语大词典>中的诸多文献例,皆能得解.这样,不仅与传统缝纫工艺的技法相符,也与后代"纳"的引申义相合.由此可得出结论:各辞书对"纳"的释义应解作"缝补多层衣物".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微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学习资源包——"纳课"(Nanoclass)概念,阐述了关于"纳课"的由来、适用性和形式,定义了"纳课",归纳出"纳课"的特点,探讨了"纳课"的开发建设途径,展望了"纳课"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乾隆撰写的《须弥福寿之庙碑记》说明了修建须弥福寿之庙的缘由,阐述了六世班禅的到来所具有的深远历史意义以及对蒙古王公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可以看出,在乾隆时期西藏与清政府的关系日益密切。原有对该碑文的注释有不妥之处,试一一指出。  相似文献   

16.
尊重是"悦纳"学生的沃土,欣赏是"悦纳"学生的甘霖,倾听是"悦纳"学生的阳光。如果我们能时时想到以尊为重,用欣赏去善待孩子的不足,用慈祥的倾听与孩子交往,那么这触动心灵的弦将永远谱出不老的音符。  相似文献   

17.
《纳棺夫日记》中文译本①的出版,使得中国读者有了一次特别的阅读体验。这部小说的题材十分冷门,虽题为"日记",可是却又与读者所知道的"日记文学"扯不上关系。作者青木新门在小说引用众多诗人的作品细述各种死亡观念。小说中用来阐发佛理的意象非常丰富,可以算得上是一部立足佛学观念的哲思小说。  相似文献   

18.
左拉的《实验小说论》围绕"实验"展开,主张小说家运用实验方法,以科学的方式对小说进行实验,通过类比的方式构建实验小说。"实验小说"实际上是"小说的实验",是对小说在创作观念、叙事方式、审美追求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更新。"实验小说"实现了科学理性与文学诗性的融合,其核心理念在于寻求文学创作与客观现实之间新的契合点。《实验小说论》作为左拉自然主义小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之处,但"实验小说"作为一种新的小说观念,为当时及以后的小说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在萨特的文学创作中,短篇小说《墙》隐含了其诸多的人学命题与思想。本文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切入,透过人学的视角,在文学与哲学的融汇点上,剖析了萨特的存在主义人学观:人的本质是自由的,人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焦虑是对自由进行反思的一种意识;小说中荒谬的结局充分验证了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相似文献   

20.
尹湛纳希创作的《一层楼》、《泣红亭》等小说,开创了蒙古族长篇小说创作的先河。《一层楼》在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悲剧精神方面都深受《红楼梦》的影响,《泣红亭》中人物命运的设计则完全脱离了《红楼梦》的模式,更多的融入了《再生缘》的内容。尹湛纳希对《再生缘》的接受,扩大了作品的传播范围,也艺术地批驳了弹词作家们对它的批评和非议。从作品传播与接受的角度来看,《再生缘》在蒙古族中或说对于尹湛纳希的影响是仅次于《红楼梦》的,在这一点上也可称得上是“南缘北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