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面对自然的生命威胁和生存压力,远古先民在追求生死的奥秘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创始神话。伏羲、女娲神话以生死为主题,体现了我国先民的生存智慧,演绎出了中国丰富灿烂的文化。本文以神话中的生死观为切入点,探求远古神话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的门第观根深蒂固,是一种长期的文化心理积淀。从社会体制的角度来分析,将门第出身量化为评判人的标准始于魏晋时期的九品官人法;从文化成因、文化心理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人的门第观在远古感生神话中就已有表露。因此可以说:远古感生神话是中国门第观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3.
女娲神话的生命密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娲是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始祖神、创世神及文化英雄。女娲神格本身就是从图腾崇拜到始祖神的一种反映,其造人、补天、置婚、作笙簧的煌煌功业的表象背后隐含着远古先民生殖崇拜的生命密码。这种生命密码即是生殖物的象征物以及生殖交合的象征物与巫术仪礼等物象。女娲神话的生命密码蕴涵着远古先民的生命意识,反映了远古先民对生命的祈盼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相似文献   

4.
张丽华 《文教资料》2008,(28):80-82
感生神话作为中国远古神话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丰富的现存资料、深刻的文化内涵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综观历来对于中国感生神话的种种解释,图腾崇拜说占据了显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理论上的批驳和文献材料的辅证两个方面来说明中国的感生神话实际上并非图腾信仰的反映,而是体现了"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的现实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其中自然性神话应该说最能接近神话的原生态 ,因此 ,通过上古自然性神话更容易把握先民的利害观念。文章从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入手 ,试图分析原始先民利害观的形成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天问》“伯禹愎鲧”神话源于远古先民的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早期原始宗教活动。禹从鲧的身体中出生的神话表明,鲧、禹生活的年代处于从母系到父系氏族制的过渡时期。这则隐含着“禹生于石”的神话,反映了远古先民的石崇拜与生殖观念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当彝族先民们还意识不到男女的交媾在人口繁殖中的决定作用时,图腾感生的神话便应运而生。当性生观念形成后,男女交媾的现实就取代了图腾感生神话,于是交媾仪式便伴随着彝族先民希求人丁兴旺的愿望而逐步盛行。彝族民间的交媾仪式以极其率真、坦露、直朴或抽象化的风貌融入到了农业祭祀、宗教舞蹈、节日风俗、祖先超度祭祀等日常活动中,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8.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其中自然性神话应该说最能接近神话的原生态,因此,通过上古自然性神话更容易把握先民的利害观念。文章从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入手,试图分析原始先民利害观的形成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人类对自然界中"虹"现象的认识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虹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意义,人类的各种神话也与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先民视野中"彩虹"蕴含着"龙"和"龙的传人"等含义。  相似文献   

10.
由于远古时人类有限的自然认知,使人类无法正确解释自然现象,远古先民把自然现象拟人化,从而神话产生了。神话包含了原始人类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信仰,日本神话即是如此。对山神、石神、树神,特别是太阳神的崇拜大大地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天皇信仰与原始神道也因此产生。  相似文献   

11.
尊龙崇龙是我国汉族和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特有文化现象,九隆神话是我国西南哀牢地区广为流传的关于氏族起源的感龙神话,在汉族地区也广泛流传着各种感龙神话。本文就二者的异同及其内在的流源关系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白族民间文学体系中,龙神话传说故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龙是白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中的重要形象,在白族民间文学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形象体系,在广大白族民众中广为流传。龙形象体系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水神意识和斗争意识是白族龙形象的两个核心意识,贯穿于白族龙神话传说故事体系的始终。由最初的“以龙制龙”的神龙崇拜,到“以人制龙”的降龙英雄的人崇拜阶段,龙形象由神圣一步步走向世俗。透过龙神话传说故事,折射出了龙形象发展演变过程中白族民众的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试论九隆神话中"沉木"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九隆神话是我国西南地区很著名的神话之一,在神话中,有“沉木化龙”一说,其中的“沉木”这一文化象征符号透露出了树神图腾崇拜、男根崇拜、以鳄代龙巫术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南民族民间童话源于神话,属“羲娲系统”.其衍生于图腾崇拜,逐渐演化为龙、虎、凤型童话.童话中的龙、虎、凤形象,是劳动人民在现实与幻想交织中,概括了龙、虎、凤习性,注入了人的思想的一种艺术创造的结果.这种艺术创造是人和龙、虎、凤的统一,现实和幻想的统一,它使童话中的龙、虎、凤形象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的大量存在使蛇(龙)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表象"。 通过对蛇的形象和起源的分析,发现"人首蛇身"形象的形成和演变,体现的原始人类的精神。从而认识到 在原始思维的内在结构中蛇的形象占有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陈侃言 《梧州学院学报》2011,21(2):19-25,82
西江龙母神话,反映了西江流域古苍梧氏族先民的文化图腾由蛇图腾升华为龙图腾,与华夏民族的龙图腾同步演进,系华夏文化版图的重要组成部份。龙母崇拜是比龙崇拜更升华、更具崇高美的母仪崇拜,是水文化、孝文化、真善美的产物和结晶;宣示了和谐社会的原始真义:民意不可违,权威不滥施,以人为本,利泽天下,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穆天子传》的神话历史化、历史的神话两种同时并存的倾向展开论述 ,指出这两种倾向交织在一起形成的亦真亦幻的神话境界。并论述了《穆天子传》出土以后对两晋、南北朝时期神话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龙”的形象产生由来已久,追溯上古时期已可见其雏形。在汉代,“龙”的形象已作为汉画像砖石墓中不可或缺的题材。南阳地区的汉画像石“龙”形象题材丰富,造型灵动。作者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外部形态的分类等方面做了综合的考证,使用图像学和符号学的方法,总结出该地区“龙”形象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9.
龙歌是在春节舞龙活动中,用特有的龙歌调演唱的一种仪式山歌。它以特殊的民俗文化形式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庆祝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达到了娱神娱已的审美文化效果。而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审美交流等审美关系对龙歌审美活动的发生、发展有深刻地影响。对龙歌文化进行审美人类学的探讨,无疑可以获得对其更深刻的体认。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和满族的天鹅仙女神话都强调了祖先与天神之间的关系,标榜氏族起源的神圣性。两者的区别在于蒙古族神话强调氏族起源的奇异神圣和祖先的非凡出身,而满族神话则主张爱新觉罗黄金家族先祖神异诞生,统治国家的天命授权等。从神话的类型来看,蒙古族神话更接近于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天鹅处女故事类型,满族神话则属于皇权受于天命的建国神话类型,从而形成两者之间较大的差异。相同的故事母题和接近的主题在两个民族中有不同的用途和发展倾向,天鹅仙女神话故事在两个民族中得到了不尽相同的发展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