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成中 《师道》2006,(7):27-27
“生成”或“动态生成”伴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课堂,它正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冲击着原有的课堂。但是,我们在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警惕,那就是我们课堂中存在一种“伪生成”的现象。所谓“伪生成”,就是在我们的课堂中打着“生成”的旗号,行“非生成”之实,穿新鞋仍旧走老路。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成呢?“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而言的概念,它反对教师对学生一味的灌输,强调教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教学形式。生成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  相似文献   

2.
教学等待是教师课堂中做出的适当时间的等待,且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特征的一种教学艺术。教学等待有益于学生树立自信、促进个体不断发展;有利于启发法的应用,催发个体的深层学习;有助于教学要素融合,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但目前课堂提问、自主学习和反馈等教育环节中均存在“教学不等待”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在实际教学中要合理利用等待时间、把握教学生成、设置教学情景等教学等待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们把在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和问题,称为“新课堂现象”。这些“新课堂现象”很值得教师反思、研究并逐步消除。一、“新课堂现象”现象之一:把“对话”当作“问答”。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问答”,无论有无道理或正确与否都不给予“表态”和引导,任凭学生遐想与信口开河,还美其名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现象之二:有“活动”…  相似文献   

4.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教师在培养人时,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慢慢来。这个过程,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增长智慧的过程,也是学生收获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要耐心等待,在等待中发现“柳暗花明”,在等待中聆听真知灼见,在等待中发现“理想学生”。但是在课堂中,当一个学生回答不出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或同答得不够标准时,往往会急于让学生坐下,让下一个学生来吲答。笔者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适时地等待、引导学生,或许,他们的回答会更精彩。如何让课堂中的提问更有效呢?笔者有以下看法: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郭元祥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中解释教育的“慢”时指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  相似文献   

5.
非必然性学生课堂等待指在课堂生活中,因教师特别设置或行为失当等主观因素而引发学生预期需要延期满足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被有意为之的等待”“传导离席的准备”“戛然而止的课堂”。对此类现象的归因分析要把握“教师使学生等待有意为之的原因”和“引发学生消极等待的教师失当行为的背后可控因”这两个因素。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为“习得积极等待”“避免不必要的消极等待”“促进消极等待向积极等待转化”提供了理论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6.
童太娟 《成才之路》2009,(35):10-10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教师按自己预设实施教学时学生却不同程度地出现沉默,对此我们许多教师“耐不住寂寞”,不忍心让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白白流失。于是,频频“支招”,以求快速打破沉默。摆脱僵局。其实,沉默并不表明教学进程“卡壳”。也不说明讨论活动失败,更不能说沉默就是什么都没有发生。因此,我们要全面理解沉默,善待沉默,耐心等待学生从沉默中“爆发”。  相似文献   

7.
所谓学生课堂学习“两面”行为,是一种学生在不同的课堂上,学习过程中表现不一致,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或现象的行为。这种截然相反的行为表现为班主任的课,学生积极认真,不违反纪律;上科任老师的课,学生自由散漫,出现纪律问题,甚至是伴随着班主任出现,学生的纪律或精神面貌有所好转,但班主任离开,问题行为再次出现。造成小学生课堂学习“两面”行为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班主任的管理这一方面进行论述。班主任不同的管理方式都会增加或降低学生课堂学习“两面”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王玲 《教书育人》2005,(8):28-28
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探究问题,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许多老师都能在课堂上积极地引导学生活动,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但在课堂上也存在一些“误导”或“不导”的现象,比如:  相似文献   

9.
课堂上少不了学生的发言。当一个学生是发言者,老师和其他学生是倾听者时,那么这个学生实际上已在“掌握”着课堂,其发言质量直接影响着这节课的教学进程和效益等。在课堂上我们常会看到由于一个或几个学生的发言浪费了时间,致使下面的教学进程直接受到影响。有的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常常陷于被动,就像踩西瓜皮一样,滑到哪里算哪里。但一节课毕竟有既定的目标任务,虽说目标任务可以暂时不完成,但这种情况毕竟不能太多,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分科学习的时间是既定的、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发言浪费时间时,不能被动地等待,不能进行所谓“耐心”的等待,而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和课堂的即时情况,主动“出击”,把可能浪费的宝贵时间限定在最小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在听课时,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当教师试图以师生问答或学生讨论的方式将教学过程推进时。总有不少学生不想或不愿发表意见。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永远是几位学生,其他学生则保持沉默。在课堂外谈笑风生的学生在课堂里伺以成为“守口如瓶”的听众呢?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新的教育观念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于数学课堂上出现的“观众生”,应探究其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1.
教师提问,是最寻常不过的课堂现象,但学会等待.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思考的教师又有多少呢?从这一点看,等待又是多么不寻常。在这寻常与不寻常之间。不少教师选择了不等待,教学还是按照教学预设进行,“等待”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奢望。  相似文献   

12.
“懂而不会”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能听懂教师所讲或能看懂课本内容,但课下自己一做就错或根本不会的一种无效的教学现象[1].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不高、思维品质差,如思维发散性和深刻性不够、思维灵活性不足、无批判性思维等是造成“懂而不会”现象的重要原因.对不同题型加强训练,则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顺利解出题目,消除“懂而不会”现象.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中,我们常会提供一些有助于学生产生疑惑的学习情境或材料,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情境或材料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不管是我们创设的情境,还是提供的材料,通常都是在备课时精心预设过的,等待着学生在课堂中展现出相应的反馈。这样的做法,我们不妨称为“预设提问”,这是一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陈爱花 《教育》2014,(6):58-58
课堂本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而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错误却显得那样少。这一现象在公开课上尤为突出。不是学生不犯错,而是好多错误都被老师消灭在萌芽状态或有意回避。其实,出错了,课堂才能生成。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才会最有价值。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往往可能是一堂课中的亮点,也是思维碰撞的焦点。“错误”有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5.
提问作为一门教学艺术,与其它学问一样,同样具有自身的规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熟练掌握并自如运用这一规律,就必须精心设计,悉心揣摩,用心把握课堂提问中的各种“度”,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一、要把握提问时间维度美国的一位教育研究者指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有时间意识,掌握两个时间维度,即“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一段时间,而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等待一段时间后,才能评价学生的回答或提另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记得有一位名家在谈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时说过这么一段话:“等待非常重要,我们的教师要会做延迟判断,让学生自己来判断,而不是老师作为一个法官来判断,这是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要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我们老师不要把自己知道的答案马上急于告诉学生,没必要的。”面对学生的“插嘴”,等待可以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自由想象的时空,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教学8-2+4时,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会这样想:先想8-2=6,再想6+4=10。可是,有学生这样“插嘴”了:“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想法,2和4可以调换…  相似文献   

17.
侯新蕾 《教师博览》2022,(15):59-61
在教学中,课堂场域不仅是僵化的物理、物质边界,还是一种形态、心理、关系等的构型。在课堂场域中,会出现一种“冷场”现象。“冷场”现象具体表现为卡壳、冷清和拒绝等。深入研究“冷场”现象,我们会发现课堂教学师生交流不畅、情绪的影响和“线性”灌输是根本成因。善于提问、善于对话、善于调整是转变课堂“冷场”现象的基本策略。实践中,教师要将课堂“冷场”现象看作一种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感知、积极思考和想象,助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学习,助推课堂“暖场”现象的诞生。  相似文献   

18.
一、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解析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行为表现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信念,放弃了一切努力,消极等待不良结果的到来,而不是他们真的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2098694127一个有教学智慧的教师应该掌握课堂提问的策略。教师要在学生回答问题前有等待的耐心,而不是急着给学生“标准答案”。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就如同播种,要等待一定的季节、一定的阳光(温度)、一定的水分和一定的土壤等条件都具备了才能发芽、开花、结果。”教师的耐心等待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一种教学理念.我们要学会耐心地等待,有了教师的等待,才会有学生的创新,才会有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