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诗词鉴赏从内容到形式、从技巧到表达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最近,与学生一起进行语文划块复习中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走了不少弯路,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从阅读鉴赏顺利走到鉴赏表达。  相似文献   

2.
鲁培丽 《湖南教育》2004,(13):26-26
一、风格:语言的整体把握1.把握风格迥异的诗词作品“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等诗词名句,虽然作者不同,时代不同,但是“雄健豪放”的风格是共同的。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今宵酒醒何  相似文献   

3.
李冰 《教育文汇》2005,(5):53-54
以民歌为例,不同时期的民歌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不同地区的民歌叙述着不同地方的风情。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中国民歌,我专门上了一节题为“走近民歌”的音乐鉴赏课,帮助学生了解民歌的起源和发展,从民歌的曲调、节奏及演唱形式几方面,帮助学生鉴别民歌的不同体裁。通过教师范唱、听赏,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本刊2005年第5期登载了李庆坤、宋允营两位老师的《信赖,创造了美好的境界》一。拜读之后,笔有不同的看法,现谈谈一己之见,与两位老师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5.
对阅读理解的起点——文本的经共性、可质疑性及开放性之视点的不同,产生了对阅读理解能力之鉴赏性、反思和批判性、创造性的不同侧重,由此产生了不同的阅读理解能力构成观,不同阅读理解能力构成观影响到阅读的教学观,进而在实际教学中产生影响,并进一步造成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蒋爱红 《现代语文》2006,1(10):123-124
近几年,高考语试卷把“古诗阅读鉴赏”放到第Ⅱ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考题都体现出两个特点:一、切入角度比较小,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二、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但由于答题不规范,学生容易漏掉一些要点,或对于诗歌本身往往只能“意会”却不能“言传”,导致失分严重。本人在教学中归纳出古诗鉴赏答题三步骤,这三种步骤之间类似总分总的关系。下面就各种题型,逐一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学鉴赏作为读者对文学艺术家所创造的审美客体进行感受,体验,想象,理解的过程,“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即要情感的投入,又要理性的引导,不可偏执一端,应该力求二者之平衡。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怎样提高鉴赏能力、增强效果这一问题,从要善于领会新的立意,要善于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人,要善于捕捉新的意境,要善于鉴别不同风格,要善于揭示作者自己未曾意识到的内容等五个方面加以论述,希望能够为提高读者水平和鉴赏能力,提供一点可借鉴的经验,从而达到既陶冶了情操、丰实了精神生活,又达到花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大收获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美术鉴赏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素质、培养修养有重要的作用。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探究不同的教学程序,采用:指导——自学,引导——发现,创境——领悟。加强学生对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就一个问题多种答案,从而受到再感受,再体验、再认识、再创造。使美术作品在创新教学中获得永恒。  相似文献   

10.
杨其春 《考试周刊》2012,(25):27-27
对大量复杂问题进行比较、归纳,从中找出共同规律,或从类似问题中,通过对比找出其不同点,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学习诗歌鉴赏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诗词在情感、意象、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归纳,实行迁移性训练,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较为熟练地进行鉴赏诗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意象,意象结构的创造与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意象结构的创造与求解两个相反的方面,从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两个不同角度,去分析意象结构的生成及其意象求解,以还原意象的本真,对意象这一中国古代诗论,西方意象派诗学主张,有一个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音乐鉴赏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相应的统一的教材。当然,对于音乐鉴赏教学是否需要有整齐划一的教材,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但就笔者近十年的教学经验和了解,音乐欣赏教学中很少有真正适合通识教育的教材,并且有的教师在长期用专业教材进行替代,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关于针对音乐鉴赏课的教材,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出版,其中许多教材内容都具有作者自己的重点和切入点,也在不同程度上注重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的诗词鉴赏形式看,主要是以随感式的评点为主。其评点或粗或细,或详或略,或深或浅,但无论如何,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涉及到鉴赏的特点、方法、标准,涉及到鉴赏与创作的关系,其中对诗词技法的认识和对相沿成习的艺术崇尚有较多的探讨。总的看来,涉及面广,涉及问题多,其中蕴含的价值是不容低估的。但在系统性和完整性匕还是有所欠缺,许多问题也并不集中地出现于某部专著之中,而是散见于众多的材料之中,且多有重复之处。从方法上看,古代诗词鉴赏多用直观感觉。古人总是在玩味再三中把它强化而形诸文字,这种文字往往显得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但毕竟不是理想的理论形态,它缺乏抽象的概括,有的虽有概括却又不严谨,科学性较差,思辨色彩较淡薄。在这种基础上要形成一个个界定彼此分明的术语概念并形成体系,更是相去甚远。因此要建构一套完整的诗词鉴赏理论并以之作为指导去对历久不衰的诗词名篇进行超越前人的鉴赏,这成了学术界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4.
由于文学艺术和新闻有着截然不同的质的规定性,因此,文学艺术的鉴赏与新闻接受就应遵照不同的观照原则。本文从文学艺术与新闻的缘起、文学艺术同新闻的本质区别的分析入手,推知文艺鉴赏与新闻接受的不同原则。  相似文献   

15.
田梦园 《音乐世界》2010,(19):58-59
美男剧人人都爱看。除了剧中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属性的美男们,其实他们的造型也值得好好深究一番。这里,Easy为你推荐了最热的五款美男类型,请大家对号入座,将自己或者自己的男友打造成街头最吸引眼球的人气美男吧!  相似文献   

16.
诗歌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是读者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凭借自己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品味、评判,从而实现鉴赏的目的。诗歌鉴赏要求鉴赏者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一定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7.
诗歌具有意境美、情感美、韵律美等审美特征,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带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在对诗歌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视角,可以以作者生平经历、诗歌意象、语言建构技巧或者艺术手法等为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将诗歌中的美充分挖掘出来,促进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隋唐时代兴起的词,在宋代进入了全盛时期。其后,历元、明、清三代六百三十余年,虽有兴替起落,但始终呈现多姿多态。在词的鉴赏活动中,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就可能出现不同的理解,同时读者在赏析过程中会出现认识的飞跃,对词有不同于词人原意的解释,即鉴赏者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9.
观丹青妙手作水墨山水是一种享受。大处浓云泼墨,酣畅淋漓;小处勾画寥寥,笔笔成趣;该点染处,用笔得法,神韵飞扬;显主体处,匠心独运,画龙点睛。笔者对丹青不算内行,但也看出些门道,觉得很主要的一点是在层次的布排上,作画过程中的种种手段,很多都是在层次上下功夫。欣赏者也需看出画的层次方能得其妙处,否则很难读懂中国的水墨丹青。  相似文献   

20.
“诗言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温家宝同志自担任国务院总理开始,在不同的场合引用过许多古诗文,充分体现了温家宝同志的丰富学识和深厚底蕴,使温总理在“平民总理”外又有了“儒雅总理”的称号。在此摘录几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