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古代历史小说的虚实问题,理论界主要存在三大倾向,即传信尚实倾向、传奇贵幻倾向和虚实相生倾向。三种倾向在虚实主张方面各有侧重,其中“虚实相生”理论更符合历史小说的文体特性。  相似文献   

2.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求“虚”与“实”的妙用 ,追求一种“虚实相生”的审美模式。虚实分写 ,情景互见 ;实象涵虚 ,融情入景 ;虚中有实 ,景藏情中 ,是“虚实相生”的三种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3.
《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后现代派经典之作,其创作虚实相生,诡秘的语言文字游戏和飘忽不定的人物形象及结局的不确定性显示了元小说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历史小说论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有记载历代国运兴衰、褒贬历史人物功过的史书系列,又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小说系列。历史和小说的关系,经历了从“同源同体”到“同源异体”的演变过程。历史小说是特殊的小说体,正确处理虚实和结构两大要义,是小说家与史料素材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使主客体趋于一致的合目性的过程。历史小说体与题材的双重性,又要求我们同时重视历史小说取材历史事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纳博科夫小说中的“镜像写作”,一个方面是指小说频繁使用镜子/镜像这一道具,用以勾画一个个自我认证分裂的人物;另一个方面则是指小说中通过叙事的复杂所呈现出来的镜像式结构,体现在小说中互成镜像的叙事层面上。人物镜像与叙事镜像交叠更替,虚实相生,形成纳博科夫小说创作中独特的“镜像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在文体上是历史小说的创新。关于历史小说这一文学体裁,鲁迅先生在他的《故事新编·序言》中曾有这样的界定:一类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的所谓“教授小说”;还是一类就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称之为历史题材小说。前一类也就是传统的历史小说,用史家笔法创作,鲁迅先生认为它“很难组织”;后一类的历史题材小说,就是《故事新编》的八篇,表现出与传统历史小说截然不同的风格——鲁迅先生自称为“油滑”的。这一类小说,是一种崭新的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小说在结构和文体上最为突出的特色是散文化。在结构上,他苦心经营的不是结构的严谨,恰恰是结构的“随便”。他的散文化小说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树枝状结构、云朵式结构、画簿式结构。汪曾祺小说结构的随意、多元,突出表现在虚实相生、卒章显志、顾盼流转三方面;其显性结构的“松散随意”又造成了他文体特征的散文化。  相似文献   

8.
历史演义小说,既要演史,又要演义,大概可以按照创作特点分为历史的小说化和小说的历史化两类,但无论是哪一类历史演义小说,都有虚构和纪实的部分,虚实相生可以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历史演义小说这种虚实相生的特点,才能够实现其寓教化于娱乐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诗歌鉴赏常会用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那么到底什么是虚实相生呢? 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应注意“虚”“实”的不同内涵和二者的辩证关系,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  相似文献   

10.
诗歌意境“虚”与“实”的辩证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创造意境的一条重要的艺术辩证法则和总的创造方法。实现诗歌意境虚实结合的三条途径是: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分呈。  相似文献   

11.
“武打小说”有质朴写法、虚幻写法、虚实结合三派写法。质朴写法与书场说书有紧密联系;虚幻写法主要是文人自由创作的产物,过分虚幻本质上违反中国武侠文学的文类规定性。虚实结合的写法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适应了中国武侠小说的发展,其中虚实关系、虚实尺度的把握至今仍是难点。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演义?演义与小说有什么关系?在中国小说史的研究中,这个看似已经明确的问题,近年以来,因历史知识普及读物(如《五千年演义》之类)冠以“演义”之名而走俏,它开始被一些人怀疑了。一篇题名为《“历史演义”与“历史小说”——从<五千年演义>的畅销谈起》的文章认为: 历史演义被划归小说之列,不知始于何时。至于按时下流行的观念,它已经成为某种小说的代名词——包括近年出版的《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均作如是观。其实这种观念未必准确,也未必符合“演义”二字的初衷。……从元人平话的崇尚夸张,到罗贯中的“七分实事”;从章学诚的否定“虚实错杂”,到蔡东藩的“无一事无来历”;古代演义中虚实关系争论和发展的趋势,大致是小说  相似文献   

13.
翁瑜 《安顺学院学报》2009,11(4):10-12,22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想象丰富、构思奇妙,通过描写马贡多人孤独的精神世界成功地表现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作者立足于拉美本土的现实生活,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一个荒诞离奇、扑朔迷离的世界,使小说虚实相生,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4.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想象丰富、构思奇妙,通过描写马贡多人孤独的精神世界成功地表现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作者立足于拉美本土的现实生活,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一个荒诞离奇、扑朔迷离的世界,使小说虚实相生,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同时又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它的出现,确立了历史小说创作的基本模式,并从三个方面为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树立了仿效的榜样:其一,民间立场与良史精神相结合,使小说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其二,虚实相间,大的历史事件、主要的人物取之于史籍,具体的过程、小的插曲和次要的人物则不妨向壁虚构,成功地处理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第三,灵活运用了传奇手法,突出了小说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人情”小说,在人物的结构安排和塑造方面运用对照映衬,虚实相生,伏脉千里,前后照应,点染生色、以小见大等艺术手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从而使这部伟大的小说具有丰厚的思想认识价值和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钱源 《现代语文》2006,(6):90-90
画面上只有几只虾,欣赏者眼前却浮现“游虾戏水”的情境。齐白石的这幅《墨虾图》对水不着一笔却尽得风流,妙处就在于体现了“虚实相生”的艺术价值。何谓“虚实相生”?《画析鉴览》道:“人但知有画外是画,不知无画处是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此所谓虚实相生法。”、简单地说,就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艺术创作主旨,作者对作品关键处有意“留白”,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和想象。  相似文献   

18.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把审美与艺术的虚实关系提到宇宙观高度作本体论论证.他借助“气一元论”思想对宇宙生命表体--“道”的“虚实相生”精神作了唯物论的阐释,并由此指明了中国的艺境追求指向“道艺一体”的理想的必然性.这是“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成为“中国艺术思想的核心部分”的哲学根源.  相似文献   

19.
宋前志怪小说通过客观地记录占梦及其应验,人物设置联结情节,结构缜密,梦境虚实相生、心理描写为叙事服务,彰显出方术类志怪“奇谲”“诡异”之美,体现出占梦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把审美与艺术的虚实关系宇宙观高度作本体论论证。他借助“气一元论”思想对宇宙生命本体-“道”的“虚实相生”精神作了唯物论的阐释,并由此指明了中国的艺境追求指向“道艺一体”的理想的必然性。这是“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成为“中国艺术思想的核心部分”的哲学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