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的方法     
鲁迅的“跳读”法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相似文献   

2.
<正>"看与被看"是鲁迅先生小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鲁迅先生对中国人的"看"的分析,包含他的许多思想。让我们从鲁迅的一篇不太引人注意的小说《示众》——这也是一个街头小景,一个几乎无事的悲喜剧,一起去探讨鲁迅先生的"看客"。《示众》中对街头小景的描写始终围绕着一个"看"字。先是大家看犯人,然后犯人也看大家,最后,大家相互之间看。"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看来看去,没有什么好看的了。什么地方突然有几个人同声喝彩,他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于是又都赶着去看。原来一个车夫摔倒了,又很快爬起来了。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跳读法鲁迅先生在看书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跳过去。因为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材大量减少鲁迅作品引发社会对"鲁迅作品大撤退"的忧虑和争议.从"神圣化"到"凡俗化",对鲁迅的评价都是建立在对其作品政治化解读基础上的.这种解读都没有呈现出一个完整而真实的鲁迅.对鲁迅作品在题材内容、主题倾向、语言修辞方面的非议也是其作品遭受冷遇的重要原因.鲁迅作品具有原创性、源泉性,也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永远...  相似文献   

5.
鲁迅、果戈理《狂人日记》在体裁、形式和表现方法上,虽有某些相同或近似,但鲁迅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借鉴。两个狂人貌似神殊。就思想内容的深度而言,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果戈理所难以企及的。二者都采用"以狗喻人",都呼喊"救救孩子",但形同质异,在思想和创作上有着某些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文学巨匠鲁迅的作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都值得我们去好好品味. 大量使用转折复句是鲁迅小说的一大特色,据统计(崔铁成1991),表转折的词在<鲁迅全集>出现次数分别为:"但"8848次、"却"4257次、"然而"2158次、"不过"2008次、"可是"440次.这里,我们将对鲁迅作品中转折复句的使用情况作一个分类,并分析它们的运用对鲁迅作品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三味"溯源     
三味书屋是清朝末年绍兴城内颇有名望的一所私塾,是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现在,三味书屋占地约35平方米,是鲁迅故里景区的一部分."三味书屋"的牌匾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梁山舟写的.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堂教学历来都显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同学们提到数学也总是说:"没意思,不爱学,不如语文感兴趣。"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  相似文献   

9.
鲁迅故里是鲁迅先生青少年时生活的地方。一条窄窄的、用青石板铺成的路,蜿蜒而去,正好路过了我们参观的所有景点。首先我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一进大门,里面都是琳琅满目的照片,这些照片再现了鲁迅当年的生活。出了纪念馆,右边紧挨着的是鲁迅的祖居,它坐北朝南,与百草园隔河相对。迈进门槛,就是客厅,迎面放着深褐色的四方桌,左、右两边  相似文献   

10.
巴金与萧军,无论在人的性格、志向,还是在作品的风格、取向上,他们间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关于"革命""理想""信仰"方面,巴金崇尚的人文理想之依托是无政府主义,他崇尚讲真话、为人民,一生低调为人为文;萧军也有理想、信仰,不过年轻时的萧军有着"野气",行为方式多欲以一种先觉者、引路人的身份去实践,其在延安写的日记内容就有不少的夸大个人作用或失实之处。萧军是鲁迅的学生,他对鲁迅的炽热情感是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他交人视友是以对鲁迅尊重为底线与特定基准的,他晚年时向家人郑重嘱托"钟爱鲁迅";巴金并非鲁迅的嫡传弟子,但他把自己看做是鲁迅的后辈、鲁迅的学生,他对鲁迅的情感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深蕴。在对待后学与晚辈问题上,巴金与萧军都是鲁迅精神的传承者,他们都将鲁迅一以贯之关爱和扶掖青年人、后辈的风范真正去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鲁迅研究更加直面现实,有必要倡导"为人生"的鲁迅研究,即充分认识鲁迅的文化资源价值,面向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出的问题,展开鲁迅研究.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我们还处在"五四"时代,还处在鲁迅时代,"民主和科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我们更需要鲁迅.具体地说.鲁迅与大学文化精神,鲁迅的"民魂"思想,鲁迅的知识分子观,鲁迅基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和谐文化资源,鲁迅反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经验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方向.  相似文献   

12.
比较文学的研究要在古今、中西的参照中进行。以对鲁迅的研究而言,鲁迅最得庄子"鱼之乐"的回忆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往往被"东倒西歪"的理论误读。进入鲁迅的本真生命过程就可以发现,从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是鲁迅从童年迈向成人、铸造成思想和文学巨匠的第一步。而对鲁迅回忆少年时为父亲周伯宜延医治病的往事散文《父亲的病》,也应采用正本清源的方法,回到鲁迅的原本;要让这个"原本"张开嘴来,看看里面的舌头和牙齿,看看里面真实的生命存在状态。比较文学的研究,对任何高明理论的借鉴都要认清借鉴的有限性,都应从真实的原本出发,对现成的理论进行选择、校正、扬弃、错位、综合、超越甚至反抗,从而让思想之鱼从容出游,享受"鱼之乐",享受原创性的智慧喜悦。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破落的封建家庭。他留给我们学生印象较深的是"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幼年读书的地方,在浙江绍兴,鲁迅故居东边不远处,是清末秀才寿怀鉴(字镜吾)的寓所内第三间房,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冬者岁之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的小说中,很多故事的发生地点都是酒楼、茶馆、街道这些市井空间,其中,以鲁镇最具有代表性。而"市井"作为鲁迅小说中的重要元素,是具有独特意义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将鲁迅小说中"市井"的意义向学生讲解清楚。  相似文献   

15.
多翻法鲁迅说:“书在手上,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他认为,“多翻”不仅能帮助我们免受一些坏书的欺骗,而且还能开拓阅读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跳读法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相似文献   

16.
教学设想:鲁迅是大家熟悉的著名作家,对于鲁迅大家都很敬仰他,对他的作品同学们更是既爱又怕。究其根源是大家对鲁迅还不够了解。阅读了选修课本《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萧红写的《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和"的鲁迅,一个热爱生活、慈祥温和、情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都被列入语文教材之中,初中语文教材也是如此。鲁迅作品一般都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由于鲁迅作品较难理解,学生对其学习常常提不起兴趣,导致教学质量无法提升上去。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深入浅出"的教学观点,并选取教学案例对其观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将鲁迅《小约翰》置于其整个童话译介脉络中,发现《小约翰》译本是鲁迅翻译实践与其儿童观日益紧密结合过程中的重要作品,其裂隙的产生与弥合都根源于"儿童本位"在翻译中如何实现这一命题。鲁迅独到的"儿童本位"观使他必然"追求超越儿童的思想"。译《小约翰》时,鲁迅想兼顾"儿童的语言"与"超越儿童的思想",翻译追求出现裂隙,思想陷入困境。"成人童话"的确立使鲁迅翻译思想得以厘清,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19.
读鲁迅的小说,常常会接触到作品中的"我".在鲁迅前期创作的二十五篇小说中就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所以,正确理解鲁迅小说中的"我",对于学习鲁迅作品,搞好鲁迅作品教学以及当前繁荣文艺创作都是有益处的.正确地把握文艺的典型化的创作规律及典型人物的艺术特性是正确地理解鲁迅小说中的"我"的关键.文艺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是以生活真实为依据的,但又不是生活中真人真事的简单再现和翻版,  相似文献   

20.
家园     
家园,是鲁迅笔下那要坐着乌篷船,听着船外的水声才能到达的地方:家园,是余光中记忆中邮票的锯齿紧紧咬住,住着杜牧和苏小小的地方:家园,是席慕容魂牵梦萦的,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更多的时候,家园隐在一行行文字中,神秘而亲切地若隐若现。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