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晓含 《现代教育》2012,(2):186-186
一、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极其简单而又非常深刻地说明了语文和生活同在,  相似文献   

2.
张敏 《考试周刊》2011,(85):58-59
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孔子说:"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他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做到语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生活"语文化"。只有架设好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才能让语文和生活获得双赢。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的重要性。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生物学教师、生物教学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凡此种种,无不要求教师必须实行生活化教学。生物教学生活化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  相似文献   

6.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说苑。杂言》)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接轨生活,语文教学才更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用已知探求未知,用感性寻求理性,并最终能用所学知识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本文从这一点出发,探讨了将音乐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有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  相似文献   

10.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说苑·杂言》)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  相似文献   

12.
“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语文不是训诂之学,而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只有体验,才能感悟到川流不息的生命的涌动。  相似文献   

13.
吴开文 《教师》2008,(3):60-61
“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这是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圣人对知识与生活实践两者关系的形象生动的阐述。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源于生活,又丰富着生活。对联,俗称‘对子”,被誉为“诗中之诗”。  相似文献   

14.
林淑莺 《新疆教育》2013,(12):120-121
语文,又特别是小学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其它一切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前提。因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就成了教育界共同探讨的课题之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从近几年的实践中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渗透、去引导,应该会收到一定的效果。1把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  相似文献   

15.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知识的运用。1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  相似文献   

16.
刘银玲 《考试周刊》2011,(86):38-39
何谓大语文观?大语文教育观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教育的生活化。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它不仅仅靠语文课、局限的语文课本教材来完成语言的任务,而是要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等相沟通,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方式.不能局限于课堂。  相似文献   

17.
"语文学习的外延永远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的名言。新课标也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很广阔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像生活一样广阔,可以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就拿近两年江苏语文高考卷为例,2010年的江苏语  相似文献   

18.
闫淑姣 《考试周刊》2013,(57):52-52
<正>语文教育因其工具性和深厚浓郁的人文性成为学生实现自身社会化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课程。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见,语文的学习与人类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是不能分割的。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教学就是无源之水,缺乏活力,教学活动就得不到支撑。因此,我们有必要"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然而,我国的语文教育特别是小  相似文献   

19.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述见解并服务于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相似文献   

20.
白霞 《甘肃教育》2014,(20):54-54
正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应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让语文教学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