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铃声响起的那一瞬间,他准时立在门口,此乃鄙人老班兼语文教师——“老道”矣。瞧他,形貌甚是与众不同,身材虚瘦,却好着长衫,再配一小撮胡须,活脱脱一个下凡的吕洞宾。我们服老道所管,当然并非这些,而是受他那“盖世神功”的威慑。独门暗器——粉笔提神丸一日自习课上,李君上下眼皮进入“热恋”之中,如胶似漆地粘在一起,渐渐睡去。梦正酣,忽然,一道白光闪电般射向正与周公聊天的李君,正中其脑门。李君惊醒,猛拍课桌大喊:“谁敢打扰我美梦?”教室里静悄悄的,无人回应。定晴一看,老道却在凉爽后门处。李君大惊,重心下移,羞涩地伏于桌上。老道笑…  相似文献   

2.
哈哈妙旅     
米乐(主持人):结束了一天紧张忙碌的学习,到我们的“开心地带”来一次“哈哈妙旅”吧,保证能让你露出会心一笑!一天,年少的苏轼带着弟弟苏辙去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整,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整,于是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声名远播。黄丝带一天,…  相似文献   

3.
“老班”,许多老师听到这个称谓都恼火,认为是学生对老师的戏谑。其实,我到觉得“老班”中的“老”指老道、“班”指班主任,意思就是老道的班主任。细细想想这何尝不是对班主任智慧、能力的肯定!因为班级管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心中的智慧。  相似文献   

4.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最近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观点。引起人们对教育体制的广泛议论。他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  相似文献   

5.
长生不老     
长生不老,过去中国历史上,颇有一些人追求这个境界。那些炼丹服食的老道们不就是想“丹成入九天”吗?结果却是“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最终还是翘了辫子。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2006,(3)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北宋文学家,与其兄苏轼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  相似文献   

7.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北宋文学家,与其兄苏轼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  相似文献   

8.
中年教师     
有人说中年人如同中午时分的太阳,所谓“如日中天”.正是精力充沛、才华横溢、精明老道、英气逼人,大有一番造就的好年华。中年教师亦然,却又不尽然。中年教师的风采似乎比其他的中年人更早地开始消逝,惟有那颗毛发渐稀的脑壳和脑壳两边尚存的、亦开  相似文献   

9.
会说话的钟     
《青少年日记》2009,(2):54-54
一个学生带他朋友们参观他的新公寓,甚是得意。“那个大铜锣和锤子是干什么用的?”他的一个朋友问他。“那玩意儿厉害了,那是一个会说话的钟”,学生回答。“这钟怎么工作的”,他的朋友问。“看着,别眨眼了”,那学生走上前一把操起铜锣和锤子,拼命地敲了一下,声音震耳欲聋。  相似文献   

10.
幽默与笑话     
小丹 《中学生英语》2010,(12):25-25
一个学生带他朋友们参观他的新公寓,甚是得意。“那个大铜锣和锤子是干什么用的?”他的一个朋友问他。“那玩意儿厉害了,那是一个会说话的钟”,学生回答。“这钟怎么工作的?”他的朋友问。“看着,别眨眼了”,那学生走上前一把操起铜锣和锤子,拼命地敲了一下,声音震耳欲聋。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中央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施政方针。作文和作文教学提倡个性化,就是从“以人为本”的哲学观点出发的。学生,首先是活生生的人。作为活生生的人,就有他的思想,他的经历,他的追求等等,所有这些就构成了他与众不同的“这一个”。虽然他具有大家共同拥有的“那一些”,但是,在保持“那一些”的同时,完美“这一个”,才是作文个性化教学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笑也犯法吗?     
下午第一节课。铃声已响过很久,教室里还很吵。“上课 !”不知啥时候老师站在讲台上,当他发现有人玩世不恭地大睡时,气得脸几乎要变形,“啪 !”一包粉笔重重地砸了过去,溅得四处开花。那男生慌忙抬起头来,几十道目光注视着他。   “咋 ?我的课好欺负 ?”社会课老师几乎蹦起来了,说难听一点叫“歇斯底里”。   我看一眼那男生,差点儿笑出来了。只见那男生的脸上,不知是谁给他涂满了墨水,也许是在开他的玩笑吧,反正他的样子好笑极了,像马戏团的小丑一样。他浑然不觉地在那儿望着老师。“哈哈……”我实在忍不住了。   “站…  相似文献   

13.
天阴沉沉的,窗外的树在摇晃,很大的雨滴落了下来。室内弥漫着清新的凉意。轩轩精神大振,又一个问题闪现在脑海。“妈妈,作文除了真实地表达,还应注意什么?”同样正在感受夏日清凉的妈妈脱口而出:“感动。”“是的,作文仅仅真实是不够的,还要有真情实感的投入!”妈妈有感而发,侃侃(kǎnkǎn)而谈,“我看过不少小学生写的作文,的确不错,成熟老道,但总感觉少点儿什么,那就是一种真诚情感的释放。那么多学生作文中,包含有深切感动的文章并不多,而很多是虚构和无中生有,甚至是令人一眼就能望穿的惺惺(xīngxīng)作态。毕竟,…  相似文献   

14.
根据如下一则材料确立议论的角度:有一年,苏东坡游山累了,到山中小庙稍歇。主事老道见来了一位衣着简朴的陌生人,就冷冷地说:“坐!”并对道量喊:“茶!”两人坐定交谈后,老道发现对方脱口似珠,才华横溢,料想此人来历不凡,就请客进厢房,客气地说:“请坐!”又叫道童:“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忙作揖打躬,引进客厅,说:“请上坐!”并吩咐道童:“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应邀题对联留念。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老道阅后,羞愧满面。此例可以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个议…  相似文献   

15.
放下石头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他尤其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他方面都不错,学业却没有长进。他很苦恼,就去向一个大师求教。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煞是迷人。每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那为何不放下呢?背着石头咋能登山呢?”大师笑了。年轻人一愣,忽觉…  相似文献   

16.
不屈的屈原     
深秋时节,鄂渚岸边,湘江奔流,一位诗人,在秋冬的寒风中遥望,在冥冥的森林里叹息。这已经是他第二次被流放了,想起那没有主见客死秦国的怀王,想起那貌美如花阴毒险恶的郑袖,想起那和郑袖狼狈为奸屡进谗言的靳尚,想起那纵横游说施恩行贿的张仪,想起那软弱无能支持投降的顷襄王……他不禁一声长叹:“哀南夷之莫吾知兮!”的确,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支持他,他只有怀抱着自己的“蕙兰”孤独前行,他就是——屈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梦境奇遇     
莱蒙托夫是19世纪初叶俄国伟大的诗人,他无限眷恋祖国人民和养育他的俄罗斯大地,在他的诗歌《祖国》里,他流露出这样深厚的感情:“我爱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爱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以及浩似大海的河水的奔腾。”“听那醉酒农夫笑谈,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我可以直看到更深夜半。”这么一位多情的诗人,谁会知道他又是一个“数学迷”呢?他曾随数学家、天文学家佩列沃希科夫学过数学,法国著名的青年数学家伽罗华是他的好朋友,对他在数学上很有影响。一天晚上,莱蒙托夫又被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吸引住了,想了许久还得不到解答…  相似文献   

18.
说起“Polly”,大家立刻会联想到鹦鹉“Polly”。但今天所说的“Polly”,并非长着彩色羽毛、模仿人讲话的鹦鹉,而是初中时我的一位同学。也许你会很奇怪,为什么我会有一位外国同学呢”。不,“Polly”可不是什么外国人,而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男孩。他之所以叫“Polly”,是因为──你听我慢慢说。 他姓李,名左,因长得较胖,同学们就戏称他为“胖李”。可谁知“胖李”和英语书中那只鹦鹉的名字差不多,因此,“Polly”这个“洋名”就很自然地属于了他。 见过他的人都用一个字概括了他的长相──帅。那穿…  相似文献   

19.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道具性质的物件,大小不一,出现次数多少不等,看似信手拈来,但探究起来,却无不合情合理,艺术功用异乎寻常。   一、渲染紧张气氛   就说那一两银子、那帕物事、那封书信吧。   那一两银子,是“军官打扮”的人“闪”进酒店落座时“将出”,他财大气粗地说“且收放柜上……果品酒馔只顾将来”。这“一两银子”果然撩得李小二团团直转:叫他跑腿请人,他满口应承;叫他不必要问,他只管布菜;叫他不叫休来,他随即退下。不过,东京口音的人做梦也没有料到,他的“一两银子”以及“不尴尬”,一开始就引起…  相似文献   

20.
深山老林里有一处小屋,林业部门资金短缺,每次派去守林的只一个人。许多人按规定在那儿轮流工作半年后,性情渐渐变得冷漠、忧郁。多年过去,仅有一个例外。他去那小屋时23岁,正是四处乱窜呼朋唤友的年龄。可上级的命令来时,他二话没说,卷起铺盖拎起猎枪就走。回来时已是26岁。这期间,因同事不愿去那“独立王国”过日子,他自告奋勇顶替了他们的工作。回到小县城,一瞅,依旧的笑容满面,阳光灿烂。“?”望着大家狐疑的脸,他笑:“我天天下棋。”“下棋?跟谁?”“左手跟右手。”是的,那三年,他把象棋、围棋、军棋,甚至跳子棋全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