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初年的《生活》周刊十分重视城市青年的娱乐休闲问题,指出当时城市青年在娱乐休闲中存在"工作与游戏相混"、"无正当的消遣"等不良现象,阐明正当娱乐休闲的积极意义,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娱乐休闲观。《生活》周刊对城市青年娱乐休闲理念和实践的引导,对于当前的青少年休闲教育仍不无启发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作为《诗》学史上的重要转折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诗经》研究具有不同于之前及之后的《诗经》研究的独特之处。这主要表现为:反拨《诗经》的经学性质,确立起文学本位原则,并展开对《诗经》的文学和史料价值的探究;研究局面新旧杂陈,以新为主;研究视野大气开阔;研究态势急剧变动;研究方法自觉、创新;学术思维存在绝对片面的偏颇。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婚姻自主观念的传播,传统的父母包办婚姻,遭到了青年学生们激烈的反抗,他们强烈希望能够解除婚约。但在解约的过程中,却遭遇了很多的阻力和困难。既有法律方面的诸多限制,也有缔结双方父母长辈的反对,同时也受到传统社会习俗的约束,诸如追求婚姻稳定以及要求女子坚持贞烈观等。因此,学生们的解约之路,注定充满荆棘坎坷而未必有望。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90年代多样化的文学创作中,一些女性作家将目光转向转型期的都市青年女性,关注她们生理与心理的成长过程.她们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都市青年女性的生存状况,以不同的写作方式,从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与女性自身的敏感来探讨女性的成长之路,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思考女性的命运.这让我们认识到,在当今商品化的时代里,都市青年女性的成长艰难又漫长.  相似文献   

5.
每个时代的青年有每个时代的责任,大学生作为近代以来出现的一个新阶层,代表着新生事物与朝气。通过《安大周刊》我们可以看到每周总理纪念周仪式成为20世纪30年代大学生了解时局的窗口,规律的作息以及繁重的学业让他们产生了厌学情绪,丰富的社团活动以及外出考察展现出他们惊人的活力和组织力,频繁的军事训练以及体育赛事让他们有了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健体格,师生之间也充满着浓浓的情谊,而贯穿始终的则是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与此同时,复兴民族的大任也寄托在青年身上。  相似文献   

6.
《国际歌》是在巴黎公社血与火战斗洗礼中诞生的、在全世界获得广泛传唱的、以歌曲形式表现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习和传唱《国际歌》,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人政治身份的认同、革命斗志的激发和壮烈人格的塑造,激发了广大群众投身于中共领导革命斗争的坚强意志,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创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其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激励着人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相似文献   

7.
解读<教育与职业>杂志刊发的相关文本发现,1920年代知识界人士聚焦于女子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实施方法及特殊困难等问题,但至1930年代前后,其职业教育现发生了大的逆转,由宽泛的女子职业教育窄化为家事教育.考察知识界人士女子职业教育观转向的轨迹,能窥探隐藏其后的多重动因:"母性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妇女运动的"变异"、知识精英性别观念的保守与偏狭等.  相似文献   

8.
《独立评论》作为20世纪30年代最有影响的政论性周刊,其主要内容均为当时知识精英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该刊亦有大量讨论大学生学习状况、日常生活、就业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对大学教材、教法、学风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批判,对大学生充满活力又稍显平淡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描述,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独立评论派知识精英对大学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对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良友》画报,作为近代上海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不仅是上海现代生活的倡导者和都市图象的构建者,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女性生活的记录和呈现者。通过对《良友》画报关于女性问题的广告和内容研究,阐释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上海女性生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文化生活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文化生活呈现出多维存在、多元化表达的特点,在存在形式上,日常性、节令性与应事性三种形式互补,在表现形式上,宗教文化、地方性戏剧、乡土性娱乐、迷信文化等多元共存,出现了宗教文化日常化、戏剧文化节令化、迷信文化应事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刘呐鸥20世纪20年代末创作的都市小说,具有题材的重大开拓性和现代城市文学的全新艺术品格.在中国城市化程度极低,农业文明背景广大深厚的历史环境中,刘呐鸥的都市小说在中国现代城市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拓荒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广泛发展促进了《生活》周刊的诞生。《生活》周刊最初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发表了大量有关青年职业教育和职业修养的文章。从为就业做准备、从业后如何面对失业等方面指导青年求职与就业,它所倡导的一些见解对于今天的职业指导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广泛发展促进了《生活》周刊的诞生。《生活》周刊最初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发表了大量有关青年职业教育和职业修养的文章,从为就业做准备、从业后如何面对失业等方面指导青年求职与就业,它所倡导的一些见解对于今天的职业指导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都市小说的文化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的都市小说,是在后现代主义与消费主义背景下的当代都市文化语境中诞生的。独特的文化语境不仅孕育了独特的都市小说主题话语,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都市小说的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的《朱门》是以20世纪30年代的西安为人物活动主要场所,来展现西安城里青年男女跨门第婚恋的长篇小说。其故事情节之所以能够展开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作者很好地利用了西安的一些重要街区所代表的含义,并让人物活动其间,从而复原出20世纪30年代西安的城区分化和阶层流动现实。由于作家复原了一些,如火车站、西京招待所这样的新都市公共空间,从而构建出西安人的都市生活和文化活动,尤其在家居生活、服饰、婚恋等方面凸现出西安城市由传统向现代转化过程中的变迁。显然,文学文本所提供的资料在构建历史城市生活方面有其他史料所不及的功能,但也存在着嫁接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新路周刊》(以下简称《新路》)是20世纪40年代北平一些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社会学家、教授创办的刊物。《新路》创刊于1948年5月15日,终刊于1948年12月18日。对于《新路》的研究能够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状况,以及这群自由知识分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进行的艰难努力。《新路》每一期都对一个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其中对于教育问题,《新路》着墨较多。在《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会的初步主张》中,其中有3  相似文献   

17.
邹韬奋主持《生活》周刊期间,积极开发《生活》资源,实行多元化经营;强调创新,突出刊物个性,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竭诚服务读者与社会,努力塑造"生活"品牌形象;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实现《生活》周刊"事业性"与"商业性"的良性互动。这些高超的经营策略,使《生活》周刊在激烈的报刊市场竞争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发展成为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享誉海内外的杂志。  相似文献   

18.
在动荡的历史洪流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上海作为租界文化的代言人,具有租界文化所带来的重要特质,租界文化对上海各个领域的重大影响,导致了上海在历史的动荡中保持着一片繁荣景象。《良友》画报作为当时重要刊物,在租界文化的侵染下,使报刊呈现出显而易见的租界文化元素。本文从租界文化这一角度出发,阐释《良友》画报所凸现的租界文化的特性,即中西合璧、今昔交融的杂糅社会和市民化的商业社会,同时试图阐发《良友》对租界文化作出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1923—1927年的《中国青年》是大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久、最杰出的革命报刊之一,它的创办发行与宣传,成就辉煌,留给了我们众多的历史经验。可是,我国学人对它的研究却十分薄弱。关于《中国青年》的研究,既涉及刊物本身,也包含早期党团思想政治、文化宣传等。对《中国青年》进行细密化的历史考察和论析,既可以丰富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等学科的内容,又可以进一步丰富共青团史、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20.
根据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本文试图探究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并通过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翻译文学的案例分析来阐述意识形态方面的几个制约因素对文学翻译的操控,尝试证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要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且意识形态在几个方面对译者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