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误读》一文,可谓惊心动魄,振聋发聩。坦白地说,我教了整整26年高中语文,这篇文章已教过多遍,但可悲的是我也一直这样误读着,误教着!从这一悲剧事件可以引发许许多多严峻的思考,但我能够说明白的,恐怕只有我对自身语文教学的反省。  相似文献   

2.
[案例]《鸟的天堂》教学片段师:巴金爷爷是怎样写出鸟多的呢?生1(读):“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生2(读):“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时站在树枝上叫,有时飞起来,有时在扑翅膀。”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2013,(7):20-21
我在班里开展“我最喜爱看的电视节目”调查时,发现很多学生非常喜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主要原因是“百家讲坛”能开阔视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丰富学生的班级生活,我开设了“班级讲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生本对话的主要途径,又是阅读教学的归宿。于是,读便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朗读声、引读声、表演读声,声声悦耳。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误读现象难免时有发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应因势利导,将“误读”转化为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化“险”为“夷”,让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变得更加美丽。  相似文献   

5.
误读是哈罗德.布鲁姆解构策略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误读,布鲁姆对文本意义进行了创造性构建,从而将解构主义主张的"解"与"构"二者统一起来。在布鲁姆对摩门教经典及其创始人著述进行的解读中,可以看到误读这一手法的精彩运用。并且,在这种以误读为核心的解构策略背后,可以见出布鲁姆构建"美国式"文化的雄心。  相似文献   

6.
“忠恕”原是曾子对孔子“一以贯之”之道的个人理解和阐发,王弼结合魏晋的时代风尚和重“情’’思潮,对孔子、曾参的“忠恕”范畴进行了重新界定,并通过对“一以贯之”的“贯”进行辨名析理,为先秦儒家伦理注入了玄学新义。王弼以“情”释“忠”,用宇宙人生之共同本性——“情”联结“忠”、“恕”,对宋朝理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杜立英 《文教资料》2014,(17):155-156
文章结合国学经典教育进课堂的实际,对“学而时习之”误读的现状、缘由进行了分析,对该句进行了正确释义。作者认为,流传了数百年的“学习了知识又时常复习”这一解释是错误的,错误的源头来自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这句话正确的解释应是:“学习知识又时常实践”,本文对这一解释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论语》开篇首句的误读对小学生的误导尤其严重,应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辨正。较阐述了辨正的重要意义,对辨正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顾军然 《广西教育》2008,(19):55-55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误读”情况时,教者对学生加以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会影响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教者发现学生对文本“误读”时,应采取善待的态度,给予合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传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突出表现之一是语文课堂几乎成了教师施展身手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理所当然”地成了“舞台”下的“看客”与“听客”。语文课堂话语权利分配极不协调:一方面是教师的话语权无限膨胀,教师对文本做出“权威”解读是天经地义的,教师对参考书中“公共理解”的传授与阐释不容质疑;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话语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被无情剥夺了课堂话语权的学生基本处于失语或人微言轻的状态,他们的个体解读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10.
林译小说即林纾在不懂外语的情况下与其口译者合作用古文翻译的外国小说。对于林译小说人们历来褒贬不一。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林译小说“误读”现象,得出其翻译过程中“误读”现象可以从传播学的解码——编码理论、选择性理论中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1.
在俄国绝大多数文学评论者眼里,奥勃洛摩夫与“多余人”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学典型,但在我国文学评论界,奥勃洛摩夫往往被列入“多余人”画廊,而且还被视为“多余人”历史的终结者。我国文学研究者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借用杜勃罗留波夫的观点对奥勃洛摩夫的形象意义进行阐释时,既没有对之加以客观解读,也没有加以适度诠释,有时甚至还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某些“不同声音”加以屏蔽。本文从新的角度论证奥勃洛摩夫既非“多余人”,更非“多余人”的末代典型,他只是以独特的方式实现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抗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整合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从"五项因素"公式的角度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可能的并且具有可操作性,而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与发展大众文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方式。当然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经验与瞄准方向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3.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在追求“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今天,如果面对着学生偏离文本价值导向的独特感受,您是如何对待的呢?  相似文献   

14.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因此,学生在阅读肘产生“误读”现象是难免的、正常的。不可否认,“误读”有时的确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误读”都是美丽的、精彩的。我们对学生的“误读”不能不作为,而是应该“对症下药”,及时引导纠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种现象是极其正常而普遍的,它是一种直接反映孩子们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最明显的错误就是孩子们常常会把课文的某一处或某一字词读错。如果教师能好好利用,就会把这些错误化为精彩。那么在教学中,面对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误读,我们该怎么对待并且延佣使之成为有价值的资源呢?  相似文献   

16.
崔茂新先生不仅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而且身体力行地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的《从一篇经典文本的误读看语文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新发现及相关思考》(以下简称《思考》)就是一个明证。在《思考》这篇文章中,他对《讲话》的文体性质、基本思路和概念间的关系,都提出了一些与现行语文教学参考书不完全相同的见解。这些见解新人耳目、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石英 《山东教育》2007,(10):26-26
学生在对课文初读时,由于原先的知识结构和文本现实结构的矛盾,常常出现“误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学生在初读阶段的“误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互动对话,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10月12日有媒体说.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执法监督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因为陆续接到市民投诉“偷菜”游戏的危害.文化部将对此进行研究。该官员还说,互动“偷菜”功能属简单机械的操作,没有启迪思维和开发智力的益处.有可能对“偷菜”功能逐步取消或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19.
《新教育(吉林)》2005,(3):61-62
2005年1期《教育学报》发表了郭华《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一文。作者认为,要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借用西方视角对中国教学问题的误读误判。而中国教学实际却是:  相似文献   

20.
吕群芳 《教书育人》2006,(10):18-19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因此,学生在阅读时产生“误读”现象是难免的。不可否认,“误读”有时的确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误读”都是美丽的、精彩的。我们对学生的“误读“不能不作为,而是应该“对症下药“,及时引导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