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 ,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 ,不由得脸红了。”这是九义教材五年制第三册第4课《蓝树叶》最后一段。这一段是“结论”段 ,也是全文的重点段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段文字的含义 ,对加深理解全文具有提纲挈领作用。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课文基础上一位教师抓住四点提问启示师李丽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蓝铅笔画树叶 ,树叶是蓝色的吗?(揭示矛盾 ,无疑生疑)生 :林园园不想借给她。生 :不是 ,是李丽不想用林园园的。生 :树叶不是蓝色的。顿时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同学们进入兴奋思考状态。教师穷追不舍 ,进一步…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四册《送东阳马生序》第一句“余幼嗜学”,课本把“嗜学”理解为“喜欢、喜好”,一般教师也仅认为是一句表述自身喜好读书的简单交代,教学中一掠而过,因而不能充分利用这一句子进行篇章训练和思想教育.其实,这一关键词,应理解为“对学问、学习的癖好、嗜好”,是全文的文眼;全句是全文的纲.抓住此纲,才能抓住全文的要害,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篇章,进行听、说、谈、写的训练,完成文道兼达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设计说明这篇讲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全文可分三部分.课文的重点是第二部分,其中,老师说的一段话又是理解全文的重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读懂每一句话,理解句与句的联系,从而弄懂段意,领会道理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相似文献   

4.
儿童,人们称之为“幻想的天使”。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儿童的这个特点,注意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蓝树叶》一文中,由于林园园过分小气,李丽终于没有借到她的绿铅笔,而用自己的蓝铅笔画了“蓝树叶”,后来“林园园脸红了”。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体会:“脸红了”是“不好意思”的样子,是“知错”、“后悔”的表情。然后,让学生设想又一次上美术课,另一位同学没带绿铅笔的情景。发言时,孩子们说得很简单:“林园园这一  相似文献   

5.
句子是多种基础知识的综合体,涉及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知识。对一个句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小学的句子教学主要抓句子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句式,理解句意,掌握学习句子的方法。小学句子教学要因句而异,选择有效的方法,切实培养小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一、掌握词语。有的句子带有生字新词或难懂的词语,有的句子的重点词语含义深刻等,都可以引异学生从词语入手,突破难点,为理解句意打下基础。例1,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  相似文献   

6.
一、中心句展示主旨。中心句是能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全文中心论点的体现,文章其余的句子都要围绕中心句,对中心句进行阐发或论述。如《恰到好处》:“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恰到好处。”这就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中心句可以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以开宗明义的方法点明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和作者的主张。如《改造我们的学习》:“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开头一句,就是全文的中心句,明确提出全文的论题,后边四个部分所有的语句,都是对这句话的意思进行分析论述。中心句有时出现在文章  相似文献   

7.
《蓝树叶》是人教版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黎丽画树叶时绿铅笔找不到了,她向凌园园借,但最终没有接凌园园的绿铅笔。黎丽用自己的蓝铅笔画了树叶,凌园园看到黎丽画的蓝树叶,脸红了。文本旨在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8.
《蓝树叶》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山西长治市城区教研室宋建平王丽华下面以五年制第三册第二组讲读课文《蓝树叶》为例,谈谈如何把握教材进行备课与上课。一、教材分析:五年制第三册第一组第二单元有两篇讲读课文《诚实的孩子》和《蓝树叶》,一篇自读课文《看企鹅》和一个...  相似文献   

9.
《将相和》的开篇第一句话“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一句与全文内容有着内在联系。我在教学中抓住此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收到较好效果。 在学生学完了“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部分内容后,我让学生读课文的第一句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  相似文献   

10.
一、要抓好统领全文的中心句.如《李时珍》一课的中心句,"明朝出了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叫李时珍".这句话是对李时珍的高度评价,全篇内容具体写了"为什么说李时珍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理解这样的句子,要学生联系各段内容,用具体事例体会李时珍为什么是医学家,为什么是药物学家.  相似文献   

11.
抓住关键,迅速提炼中心 一篇文章通常要围绕某个中心而展开,主题句或中心句对全文起着统领概括作用,抓主题句就是迅速领会文意、提高阅读速度的有效方法.通常主题句出现在文章开头或结尾,采用归纳法写作的文章一般是描述性语言在前,概述性句子随后,主题句就是文章的结尾句.而用演绎法撰写的文章则是先进行概述,然后再展开细说,主题句就是文章的起始句.有的主题句也出现在中间,作者先阐述某现象或提出某问题作为导入,然后话锋一转,呈现阐述的主题,其主题句随陈述内容合乎逻辑地引出,而后又进一步阐释,主题句就是文中的转折句.还有的主题句隐含在全文当中,需要学生依据句际关系来推断,对文章内容进行综合概括.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大多把文章作为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语法及语言知识的载体,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能力。针对这一现状,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探讨解决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与技巧势在必行。一、全文速读,了解大意全文速读就是快速阅读全文,即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进行阅读,以了解文章大意。这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一步。1.养成默读习惯。主要有间读法、浏览法、参阅法、跳读法、品读法、重读法、勾画法、批注法等。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时,一般采用浏览法。在初步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为了深入研究某些句段…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选择恰当的突破口,是一门学问.过去我教《田寡妇看瓜》一文,总是先板书课题,接着范读全文,再让学生分段,然后读一段讲一段,由词到句,逐句逐层地分析、最后归纳全文。可谓讲得面面俱到,条理井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室  相似文献   

14.
我曾试着用“背”的方法,准备和讲授过《济南的冬天》一文,尝到了甜头。《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全文仅五个自然段,不足千字,却文情并茂,能给人以文气美、动态美、色彩美、语言美等多种美的享受。这篇散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讲这篇文章,我要求学生分段背诵全文。当背完第一自然段时,我问他们是怎么背的,有的学生回答:“一句一句的硬记呗。”由  相似文献   

15.
完形填空(ClozeTest)是全方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一种题型。它涉及阅读理解、分析推理、判断运用等方面。本文意在通过分析NMET2003谈谈完形填空的解题技巧。一、通读全文,掌握大意。通读全文是答题前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只有通过对全文的阅读,思索和整体观察,才能根据上下文所提供的信息去推理判断,从而选出最佳答案。切忌读一行填一空,如果就文章某一句而言,四个选项中可能有多个选项,而就全文而言,只有一个是最佳的。如NMET2003完形填空中的第二句:Itwasoneofthemost36andtiringgamesIveeverhad.(36.A.encouragingB.hopel…  相似文献   

16.
语篇教学就是从文章的段落或全文着手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着眼于全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教学,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利用语言形式去构建全文的语义,分析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力,引导学生把所掌握的语言基础知识运用到语篇水平上来,从而提高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心句教学三式翟和喜,童亚平小学语文不少课文中出现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的灵魂,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关键,也是教师教学的突破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中心句统筹全文教学呢?我设计了如下几种形式。一、层层剥笋式《海上日出》一课的中心句是:“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相似文献   

18.
韩景宏 《甘肃教育》2009,(20):48-48
跳读全文 领会大意 学生要学会跳读技巧,借助完形填空文章首末句所给提示,跳过空格,快速把短文读一遍,从整体上理解短文大意。切忌急于求成,看一句填一句。  相似文献   

19.
《白杨》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它语言含蓄,意义深刻,全文唯一的点睛之句就是“他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一句的意思本身就使人感到一种朦胧的意味.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实质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便是学习这课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1.从“心”字入手,变抽象为具体. 首先我抓住“他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一点睛之句设问:“这‘心'是指什么,谁能在这字的后面补上一字,使这句话的意思明确一些?”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地顺着自己理解的方向补出“心意”、“心事”“心愿”、“心情”等词语,然后通过比较选出最为恰当的一词“心愿”.这样一补“表白自己的心”就成了“表白自己的心愿”,使抽象的语意在学生的  相似文献   

20.
《詹天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一篇好教材。课文第一句话“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我在教学中,抓住中心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紧扣中心句,理解詹天佑的杰出才能 1.勘测线路:课文里连用了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