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琳 《语文天地》2012,(6):33-34
《雨巷》这首诗作于1927年夏,于1928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这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因为这首诗,戴望舒有着"雨巷诗人"的称号。当时的戴望舒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法国象征派的特点是极富象征色彩,意向朦胧含蓄,戴望舒的这首诗运用象征这一表现手法,传递着一种浓郁、阴柔之美。同时作者也深受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31年加人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使得他的诗歌写作深受法国象征派诗歌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建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  相似文献   

3.
4.
5.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以象征性的抒情手法和舒缓沉郁的节奏,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抒发了自己失望和痛苦的情绪.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论创作,诗歌表达的递进层序有三:一是意境,二是构思,三是主题。先形成好的意境,再通过好的构思,才能表达好的主题。意境是主题生成的环境。论欣赏,诗歌审美的高下之比有三:一是主题,二是构思,三是意境。从主题审美的视角看构思,才知构思妙从何来;从构思审美的视角去看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诗无达诂 ,戴望舒的名诗《雨巷》是我国新诗中一首较难解读的诗歌。本文依据美国学者阿布拉姆斯 (M·H·Abrams)的“文学四要素说”及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作品层次论来分析戴望舒的《雨巷》 ,从爱情层面、社会层面、人生层面揭示诗的意蕴  相似文献   

8.
《雨巷》是戴望舒诗艺发展初期最有影响的作品,当时的社会形势比较黑暗。戴望舒心情苦闷,盼望探索新出路.追求诗歌的艺术美。《雨巷》是社会环境的缩影,“结着愁怨的姑娘”是当时苦难民众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胡海鹏 《学语文》2003,(4):36-36
戴望舒的《雨巷》中有三个主要的意象:我、姑娘、雨巷。一致的看法是:“姑娘”象征理想。而“我”、“雨巷”是否有象征意义,各人的理解不尽相同。笔者以为,“我”、“雨巷”不仅有象征意味,而且与“姑娘”这一意象一样,有更深层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10.
《雨巷》是我国19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载望舒的现代派诗是在象征派和新月派诗歌之后,借鉴和吸收了它们的长处,并加以古典诗词的养分铸就而成的。通过对戴望舒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作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艺术探索的历程,同时也可更深入的品味和理解《雨巷》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11.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陈。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热的高潮坠入了暗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  相似文献   

12.
戴望舒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象征主义特征,而且他善于将自己深刻的都市生活体验融入诗歌,将民族文化传统、审美习惯与外来的创作方法相结合。他有过消沉和痛苦,在雨巷中徘徊彷徨,在“记忆”中幽游绝望。在艺术的象牙塔之中,他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世纪末”情绪和唐末五代的“末世之音”同他孤寂的心灵一起,弹奏出哀怨颓废、逃避现实的弦音,他的诗歌,就是象征派和古典派以及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四月真是多雨啊,好想走进江南水乡,穿行在如梦如画的雨巷,寻找一下恬静典雅的丁香姑娘!这样的季节,吟哦戴望舒的《雨巷》,也会平添几分爱的伤感、理想的惆怅。除了吟哦意会,我们该怎样去认识这位"雨巷诗人"和  相似文献   

14.
今年暑假,爸爸让我读了十首现代诗,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首题目叫《雨巷》,是戴望舒写的。戴望舒有“雨巷诗人”的美誉,我想,大概就因为他写了这首诗,才得到这个称呼的吧。  相似文献   

15.
《雨巷》时作者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新诗诗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如果说20年代的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的诗歌创作有些食洋不化、模仿痕迹很重的话,那么.戴望舒的成功之处即在于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观念与艺术手法与东方的审美气质充分融合,从而创造出了不乏东方艺术的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16.
戴望舒是二十年代后期步入文坛的诗人。因发表脍炙人口的《雨巷》一诗,而有雨巷诗人之称。这首诗写于一九二七年,是一首象征性的诗。诗中的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断篱残墙被速茫的凄风苦雨笼罩着。从这雨巷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氛,风雨如磐的社会面影。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被环境憋得透不过气来的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写照,他们带着心灵上的创痛在思索着,追求  相似文献   

17.
文本阐释的多样性产生于阐释者与文本对话的方式和目标的多样性,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生命学、结构主义等纷繁多样的阐释模式,为我们开辟了与《雨巷》对话的多种渠道,丰富和提升了与文本对话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崔玉清 《时代教育》2007,(7Z):61-61
梅雨时节.在江南小镇一条幽深、狭长、寂静、怀旧的雨巷里,行着一个孤独落寞的身影.撑着一把油纸伞。在细雨纷飞中彷徨.彷徨.目光迷离又充满希望。他迷茫什么?他迷茫“那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所谓伊人”,她究竟身在何方。他又充满希望,他希望能碰上那个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姑娘。就是她——这个“丁香般的姑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戴望舒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象征主义特征,而且他善于将自己深刻的都市生活体验融入诗歌,将民族文化传统、审美习惯与外来的创作方法相结合。他有过消沉和痛苦,在雨巷中徘徊彷徨,在“记忆”中幽游绝望。在艺术的象牙塔之中,他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世纪末”情绪和唐末五代的“末世之音”同他孤寂的心灵一起,弹奏出哀怨颓废、逃避现实的弦音,他的诗歌,就是象征派和古典派以及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戴望舒《雨巷》除具有“丁香情结”、“雨巷情结”,还蕴涵“邂逅情结”。它既联通古今文人的心理期待,又隐含诗人当时的情感纠结,还激活当今读者的生命想象。“邂逅情结”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存在境遇,是戴望舒自我安慰的理想投射。究其本质,他走不出自己心灵的雨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