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文,描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揭露,从而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在社会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之境的过程中,祥林嫂有无反抗?如果有的话,她到底反抗什么呢?丈夫死了以后,祥林嫂面前有两种选择:一是  相似文献   

2.
白雪 《学语文》2004,(11):1-4
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巧妙地把祥林嫂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集中在“祝福”这个特定环境里;并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尤其是眼睛的刻画,揭示了祥林嫂的悲惨 命运及其社会根源。细读《祝福》,不难发现,小说冠以“祝福”这个标题,  相似文献   

3.
高明 《语文天地》2011,(4):13-14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文,描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揭露,从而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在社会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之境的过程中,祥林嫂有无反抗?如果有的话,她到底反抗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由于该小说篇幅长,背景复杂,为了把庞杂的内容条理化、系统化,以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特将文章内容归结为七个方面,即:  相似文献   

5.
鲁四爷并不代表着封建政权对祥林嫂实施迫害,他只是封建思想化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忠实维护之一;鲁四爷也不是迫害祥林嫂致死的元凶,他只是对祥林嫂进行精神打击的众多人之一;是鲁镇这个高度思想化的环境联合绞杀了祥林嫂。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祝福》通过讲述祥林嫂在封建社会神权、族权、夫权和政权四条绳索的扼窒下最终走向坟墓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戕害.小说中有两处说到"醉醺醺":一处是新正将尽,卫老婆子给四婶拜年,"已经喝得醉醺醺的",然后给四婶讲述了祥林嫂被婆婆领回家后的经历.大意是祥林嫂被逼改嫁却因祸得福,嫁了贺老六后生了儿子,"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一处是小说的结尾,祥林嫂在新春逝去后,鲁镇照样举行盛大的"祝福"仪式,"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珊,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细加揣摩,两处"醉醺醺"的含义真的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7.
8.
执教《祝福》时,有学生指出:祥林嫂的一生饱含辛酸和血泪,可谓是人在窘途,在她执着而又愚昧地追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时,假如"我"能给祥林嫂一个明确的回答,祥林嫂是不是不会死去?在师生的深入讨论中,我们发现无论"我"怎样回答,祥林嫂的命运都是无法逆转的,她是非死不可的,以下就是我们探讨的成果。祥林嫂遭遇了窘途。回想祥林嫂的一生可谓是人在窘途。"立春之日,丈夫亡故;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  相似文献   

9.
大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不少《祝福》研究者认为,祥林嫂是“从一而终”、“恪守封建礼教”、“捍卫封建贞操观念”、“争取能立个贞节牌坊”的“节妇”典型。这种“节妇”典型论,目前流传、影响又较广泛,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祥林的嫂子吗?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这一问,乍一听,似乎觉得可笑,毫无道理,但细究,却觉得问出了名堂,颇有缘由。  相似文献   

11.
(一)“自觉反抗”之类论调有多少? 小说《祝福》是鲁迅传世名作,祥林嫂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鲜明生动、永存不朽的艺术形象。祥林嫂是怎样一个典型呢?不少《祝福》研究者认为。祥林嫂是自觉清醒的反抗者.她是劳动妇女“抗击和搏斗”“封建制度”的典型。例如林非在《鲁迅小说论稿中》写道:“祥林嫂以自己全部的精神力量,默默地抗击着封建制度对她的摧残。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现在的学生一提到鲁迅的小说,都很头痛,这是因为现在中学生生活的时代距离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已经比较久远了,鲁迅文章中的语句、感情,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难。但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其所在时代的一面旗帜。优秀的文章传承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一种警示、一种反思。我们不能因为鲁迅的文章艰深就不让学生去读,应该想办法,让学生读懂鲁迅的文章,进而理解鲁迅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自问世以来,相关的评论性文章可谓数不胜数,大家对文中的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短工、看客等人物形象津津乐道,对祥林嫂的解读更是多种多样,层出不穷,而对那个"出镜率"不高却对祥林嫂的命运转折起着关键作用的人物——祥林嫂的小叔子,论及的却不多。笔者认为作者在文中设置小叔子这一人物,是意味深长的。这个人物虽然着笔很少,直接提及的只有三处,但其存在的意义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4.
在小说《祝福》中,鲁迅是这样描写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的情形的: 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实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相似文献   

15.
鲁迅<祝福>的分析评论文章多矣,有不少权威的解读,像钱理群教授对小说中"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的艺术构思赏析(见钱著<名作重读>),确实可以作为教学的重要参考.但经典的文本是不厌百回读的,越读就越能有所发现,即有无限的可解读性.不过,更多的情况是,读者主动参与的"构建",使小说的艺术形象愈见丰满,文本的思想内涵愈显丰富,可以引发读者更深广的想象与联想,正确地说,是属于对小说主元解读的掘进与拓展,却未必一定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祝福》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上海《东方杂志》上。距今已有80余年,不仅祥林嫂这个名字流传的妇孺皆知,而且学术界对这篇小说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如此短小的作品,读者却总是品不完,道不尽,究其什么原因使这篇万字小说不因历史的久远,仍旧光辉四射,魅力无穷呢?让我们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构思两大方面加以论述。一、作品具有深刻广意的思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在文中,“我”面对祥林嫂所提出的灵魂有无的问题,共有六处“说不清”(不包括短工说的一处)。这向来是学生解读本文的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祝福》常读常新,常教常新,每读必问,每教必问,今提出"二问",略作探讨。一问服饰何以完全相同?——"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初到鲁镇的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自背心。这时她二十六七岁。再到鲁镇的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自背心。这时她三十或三十一岁。时隔四年多的时间,祥林嫂怎么还穿着同样的衣服?一件衣服居然穿了四年?可能吗?小说这样描写到底有什么用意?试问,祥林嫂四年来就没有缝制一件新衣  相似文献   

19.
教师只有首先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才会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时游刃有余、张驰有度,课堂教学才有内涵与深度,文本的价值、教学的价值才会得以充分体现。一、"深度解读"——为何而"解"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祝福》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我的回乡故事,另一个是我讲述的祥林嫂的故事。在苏教版的教学参考书中,对小说主题是这样概括的: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