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号互动理论是奠定社会心理学基础的一种理论取向,是带有社会学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该理论最初是由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综合了杜威、詹姆士和库利等人的观点后提出的,后经过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的研究发展成了角色理论和参照群体理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传播界对于网络心理的研究愈来愈重视,特别是对于研究网络心理的重要意义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中国网络心理研究的几个关注点包括网络与社会心理的交互整合、现代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视角的网络心理研究、网络群体极化的心理机制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前研究中国儒家社会心理学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对已有的关于儒家社会心理思想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有三种取向:一是对代表人物的心理思想进行论述;二是具体论述某个社会心理问题,主要涉及个性化思想,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或方式,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等:三是关于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学生间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改善学生的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文章试就现代远程教育中合作学习的作用及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高校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组织.同辈群体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文章运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重点对大学生同辈群体心理互动的内在动机、客观条件、鲜明特征、社会功能进行探讨,分析其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化与整合是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两大基本走向。以社会心理研究的不同学科取向、文化取向和方法取向做为主要线索,对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多元化道路和整合社会心理学的努力进行分析评价,认为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多元化道路主要是由于社会心理的多质性和社会心理学的边缘学科性质所决定的,社会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整合努力则主要是由于社会心理的整体性和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统一性所决定的。分化与整合作为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和发展的一对矛盾统一体,伴随了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百年进程,推动着当代社会心理学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青年社会化问题是心理学、青年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学生这个特殊的青年群体正处于青年社会化的中期,是社会生产实践的积极准备时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成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本文运用青年社会化理论,从分析大学生心理、思想特点入手,对大学生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障碍、内容和途径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涂薇  余嘉元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5):118-120,126
社会排斥最早是社会学中的理论,伴随着大民族排斥少数民族或是社会的主流群体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排斥社会弱势群体而发展起来。近年来社会排斥也成为了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只要个体认为自己受到了他人的排斥,不管是真实存在或是臆想的,都会带来独特的心理变化,进而导致自我控制行为的改变。文章主要介绍国外对于社会排斥进行的较多心理学实验研究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希望更多的学者能以新的视角看待社会排斥问题,以本土的知识传统,引发理论和实践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新近媒介效果研究证明,媒介的影响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普遍的,媒介效果一方面依赖于受众的倾向性,另一方面受制于受众对媒介内容刺激物的接触情况。“O-S—O-R”作为新的媒介效果研究模式可以解释受众本身具有的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倾向。社会心理学传统在整个大众传播理论的七大理论传统之中“地位显赫”,其中受众研究就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受众的动机、受众的态度、受众的心理倾向、受众的行为等问题本身都是传播学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重点是努力识别个体差异、有效设置“O”变量、合理计划研究步骤。  相似文献   

10.
孙本文是中国社会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其理论社会学的最大特点是有一个从文化学派到心理学派、最后形成系统学派的过程。他力图在研究、考察中国社会的基础上,溶合欧美社会学理论,构建一种完全中国化的社公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孙本文作为旧中国一名爱国的留学生,学成回国后,首先倡导建设一种中国化的社会学体系,发起成立中国社会学社,率先走上社会学中国化道路。他系统引入西方文化社会学和心理社会学,吸收其先进成果为我所用,创立了“社会行为”的社会学方法论思想体系,构建出中国化的文化社会学理论体系和心理社会学理论体系,提出了系统的关于社会学中国化的具体思想原则和方法。他一生立足祖国杏坛,致力于传播社会学,培养祖国社会学人才及研究中国化的社会学理论,从而成为社会学中国化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2.
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本土化研究已经成为一场学术自觉运动。然而,当前的"社会心理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明显滞后于这样的研究趋向,讲授西方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有余,而回应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不足。应倡导"回归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的教学理念,尝试展开本土研究式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进行反思,积极探索"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中国现代化的语境中,在当前“以人为本”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如何正确引导城市弱势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本文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当代城市弱势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现状,并提出从社会、家庭、学校、社区、个体等多个层面来进行调适,以期促其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主流的北美社会心理学在科学方法和研究视角迅速发展的同时,吸收欧洲社会心理学关注群体研究的特点,促进了社会心理学走向新的繁荣。当前中国社会心理学正处于既在学术阵营中边缘化又在社会实践中失语的尴尬境地。面对国际和国内的双重挑战,中国社会心理学应抓住亚洲社会心理学以本土及文化心理学为特色,向西方主流社会心理学突围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掘和培养自己的文化自觉,密切关注中国在急剧社会变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社会心理现象和问题,以本土化推动国际化,在理论建构、学科与学术共同体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实质性突破。最终能为中国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也能为国际社会心理学发展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5.
空间是当前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重点和前沿。空间的社会属性与社会空间的现实存在使城市空间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成为了合理与必然。社会学的空间转向为城市空间社会学研究奠定了学科基础。马克思、列斐伏尔、卡斯特、哈维等对城市空间的社会学阐释,形成了城市空间社会学的理论积淀。当城市空间社会学进入我国学术界后,形成了城市治理、都市运动两大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6.
认知神经科学作为一个新生学科,推动社会心理学在方法上和研究内容上的进步,其表现就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出现.近年来,欧洲心理学界对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理论、观察到的行为和镜像神经元系统、社会情绪和社会决策.未来的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应该采用多方法并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特点,不能忽略社会宏观层面的分析,以寻求汇聚性的证据,从心理和生理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心理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7.
马书玲 《学周刊C版》2010,(5):104-104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合作学习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组授课为前提,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8.
1924年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标志着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此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确立期、发展期、和自我批判期.通过对心理学、社会学及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的分期研究,文章探讨了每个时期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进展,以及不同研究取向的差异及其影响.最后,文章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做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9.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不尽人意 ,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心理学没有给“社会”以足够的重视。笔者从研究方法、科学概念、历史与文化的地位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体现社会心理学的“社会性”。主张在研究方法上不以实证研究为唯一标准 ,加强研究方法的文化渗透 ;在概念的使用上 ,正确对待从西方社会心理学中引入的概念 ,既不能全盘吸收 ,也不能盲目排斥 ;整合源于社会学、心理学及文化人类学的概念 ;使用新概念时以理论、需要、本土为基本原则 ;历史与文化的地位从研究课题、概念的使用及价值体系等方面应予以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研究的回顾与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是很多研究中国社会,文化及行为的学者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整个20世纪,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在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们提出了许多见仁见智的观点,本文对20世纪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的主要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一简要回顾和评析,并提出转型时期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问题,以及它迫切需要研究者建构新的,本土的概念架构和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