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华北香河气候与环境综合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香河站”)位于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淑阳镇大罗屯村(39°47′54″N,116°57′28″E),占地约100亩,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香河站实验观测和科学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不断发展壮大,21世纪初加入了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成为中国科学院对外开放野外台站。香河站是国家重大科学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以下简称“子午工程”)、全球气溶胶观测网络(AERONET)、  相似文献   

2.
正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武汉大地测量站")经科学技术部批准成立于2007年,隶属于国家地球物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其前身为1986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建设的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动力大地测量观测站。武汉大地测量站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重力、空间大地测量观测仪器,是目前国际上同类观测台站中测量手段最完备的台站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简称"高原冰冻圈站")于1987年由中科院正式批准,由原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所和原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联合筹建,当时定名为"青藏高原综合观测研究站"。2001年成为中科院特殊环境与灾害网络野外台站;2004年,由中科院批准更名为"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2005年经科技部遴选,成为国家级特殊环境与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被命名为"藏北高原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9年度荣获第一次"全国优秀野外科技工作集体"表彰。高原冰冻圈站是全球针对高海拔多年冻土监测研究的重要平台,也是"国际全球监测系统"中"多年冻土温度监测网"(GOSGTNP)、国际多年冻土协会活动层监测网(CALM)以及国际雪冰冻土数据网络中心的相关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网络是在中国科学院地磁台链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的,目前涵盖了9个主要的野外站和1个数据中心,它们大部分是国家地球物理台站网络和"子午工程"的骨干站,为我国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建设,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将成为我国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的研究基地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平台,将在我国日地空间环境地基观测中起到主导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长白山站")位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128°28′E、42°24′N),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长白山站于1979年正式创建,并加入了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9年长白山站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开放站;1992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重点站;1993年加入"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LTER)";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开放实验站试点站;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定名为吉林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0年被评为优秀野外台站。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以下简称"天山冰川站")是我国历史最长的专门以冰川为主要观测、研究对象的野外台站,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该站的基本站地处中国天山中段北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境内。天山冰川站于1959年由已故知名冰川学家施雅风院士创建,1982年进入世界冰川监测中心(WGMS),1988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对外开放台站,1999年经科技部遴选,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野外试点站,2006年经认证后进入大气本底与特殊功能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系列,在国家站系列中的名称为"新疆天山冰川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2013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创建的全球冰冻圈监测网络(GCW)的首批站点。  相似文献   

7.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2,(7):F0002-F0002,I0001
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是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是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联合12家法人单位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作为子午工程项目法人,总体负责子午工程的建设、运行以及后续发展工作。  相似文献   

8.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发展潜力大应予高度重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生态学、地学、农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开展长期定位观测和科研工作的创新基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专家在多年跟踪调研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家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建议在国家层面加强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重视和统筹,加大野外站的稳定支持力度,夯实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这一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9.
地球空间包括地球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和磁层,其环境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如空间灾害性事件的发生,可能危害地面电网安全,造成星地无线电通讯中断。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支持下,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通过研制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观测仪器,建立了电离层、中高层大气和地磁等多学科综合观测台链,并开发成功新的探测模式和诊断技术,实现对我国上空多种空间环境参量的科学观测,揭示其区域特征和空间精细结构与变化,推动数据服务于原创科学研究和空间天气预报保障任务。基于观测数据,通过发展理论模式,采用数据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大气层-电离层耦合、磁层-电离层耦合和太阳辐射的光电离光化学3类最为重要的驱动过程对电离层变化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是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是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联合十二家法人单位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作为子午工程项目法人,总体负责子午工程的建设、运行以及后续发展工作。子午工程2008年开工建设,2012年整体正式运行。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7):798-800
<正>中科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站(以下简称"沙坡头站")始建于1955年,是中科院最早建立的野外长期综合观测研究站,现隶属于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院。该站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境内。沙坡头站1990年被正式批准为中科院开放研究站,1992年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站,2000年被科技部筛选确定为首批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点站,2006年正式成为国家野外科学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程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由于腐蚀所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每年多达5000亿元之巨,其中80%以上的损失是由自然环境腐蚀造成的。"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进行材料(制品)在自然环境中腐蚀数据的长期积累和基础性试验研究的基地,是国家研究实验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防事业的发展来说,"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涛  翟金良  黄铁青  谢昌卫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5):469-473,477,382
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网络是我院4大野外站网络之一,现包括高寒地区冰冻圈观测研究野外站5个、特殊灾害野外观测研究站2个、极端干旱区监测研究站1个和遥感试验研究站2个。6年来,各野外站在科研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科研项目实施与成果产出等方面成效显著。今后,我院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其监测和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8):917-918
<正>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内蒙古站")始建于1979年3月,是我国在温带草原区建立的第一个草原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站。1982年内蒙古站被接收为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的重点项目示范站,1989年被批准为中科院院级开放站,1992年被确定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重点站,2005年晋升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7年,被国家人事部和中  相似文献   

15.
<正>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以下简称"封丘站")建于1983年,位于黄河北岸的河南省封丘县潘店镇,隶属于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现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观测研究站,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1—2015年连续3个五年评估周期均被评为CERN优秀野外站,是中科院部署在黄淮海平原,特别是沿黄河及黄河泛滥地区,致力于农业、资源、生态和环境研究的最主要野外实验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6):661-662
<正>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以下简称"太湖站")建于1988年,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的太湖梅梁湖之滨,隶属于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现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观测研究站,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6—2015年被评为CERN优秀站,是我国湖泊科学研究无可替代的野外支撑平台和国际知名的湖泊科学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以下简称"沈阳站")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十里河镇(北纬41°31′,东经123°24′),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致力于农业和生态环境研究。沈阳站于1987年开始选址、征地、规划和建设,在1989年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992年被批准为CERN重点站;1997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野外开放试验站。2005年正式被批准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命名为"辽宁沈阳农  相似文献   

18.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地震、重力、形变、电磁等多种固体地球物理观测与研究,以及开展中高层大气和电离层多物理量的近地空间环境观测与研究。地球内部到外部空间的综合地球物理观测对认识地球本体和近地空间环境的结构、形成与演化,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规律及预警和预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不同尺度地球物理台阵观测资料,获得了郯庐—大别构造带多尺度结构、变形和孕震构造特征。基于近地空间环境观测数据,揭示了中高层大气与电离层的精细结构和变化机制。这些研究为区域地震监测和地震灾害研究、近地空间环境监测和空间灾害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云南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规范管理,本文利用调查表、网上查询和电子函件等的方式,对云南三十余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现状、科学数据共享及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云南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具有典型的学科和地域特征,其在长期的野外观测研究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野外观测与实验数据,科学数据资源储备极为丰富。但还存在缺乏顶层设计、经费投入不足、科学数据共享利用滞后等问题。为此,提出依托云南大仪网开放共享平台,创建“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数据共享中心”,打造科学数据规范化、网络化数据应用服务平台。积极采用“野外站-实习科研双基地”、“野外站-科普游”等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新模式,充分发挥野外站在科学数据、科研成果上的有效转化和利用,切实提高云南野外站的科技资源质量和开放共享服务水平,为建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经济协调、机制科学的创新型云南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6):封三-封三
<正>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蒙城站”)于2007年在安徽省蒙城地震台的基础上建成,地处郯庐断裂带西侧,位于安徽蒙城小涧镇黄柏山麓,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省地震局共同建设,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震局。蒙城地震台是中国地震局国家基本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