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靖  张文忠  刘俊杰 《资源科学》2020,42(2):262-273
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有助于保护城市周边和城市内部重要生态区域和自然资源;引导城市高效、有序开发建设,防止城市低效蔓延;优化城市建设空间格局,提高城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本文基于经济与生态双重视角定义了一个建设适宜性指数,通过计算用地单元建设适宜性指数,并设定决定是否纳入开发边界内的适宜性指数阈值,对广州市番禺区这一典型大都市边缘城镇的开发边界进行了划定,在建设用地规模保持不变、有所增加、有所减小等3种不同发展预期下,得出了3种相应的划定方案。结果显示:①番禺区建设适宜性指数较高的区域与现有建成区吻合程度较高,包含了位于番禺区东北部、西部部分尚未开发建设的战略储备用地。建设适宜性指数较低区域主要包含了山林、水源保护区、生态廊道、永久基本农田等;②开发边界划定结果中生态廊道体现明显,将番禺区建设用地分隔为若干组团,且连片的建设用地中有足够的“生态留白”;③开发边界划定结果与现状建设用地存在一定差异,这有助于引导优化城市建设空间格局、提高城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3种不同发展预期下开发边界划定方案的差异主要在于对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同时较高或较低的用地单元的取舍。大都市边缘城镇由于其自身特征,在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时应兼顾引导、保护和优化的功能。本文采用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综合考虑了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并且具备一定灵活性,适宜在大都市边缘城镇的开发边界划定中采用。  相似文献   

2.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是新常态下编制国土资源空间规划、引导国土资源空间管控、研判未来国土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础和依据。因此,新时期开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工作迫不及待。以钦州市为例,研究基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线划定需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新思路,为同期类似评价提供切实可行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生态国土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属性和功能,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加强生态国土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专家座谈咨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生态国土建设的科学内涵、基本框架、技术路径和政策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系统阐述。生态国土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发挥自然资源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作用,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部署落实到自然资源领域的各个环节。基本框架是以源头保护、节约利用、整治修复为主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集中统一管理自然资源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自然生态,改革和完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生态国土基础能力建设和科技创新支撑,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加强规划和引导,加快开创生态国土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管理》2013,(4):49-53
黄河三角洲开发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先行先试、引领示范的历史重任。本论文分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根据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三角洲的目标,以资源与环境、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等理论为基础,从资源节约、生态系统恢复、环境保护、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文明制度五个方面,设计了黄河三角洲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最后,提出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为黄河三角洲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保新政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推出了中国“史上最严”的生态环保新政,开启了从源头上系统治理环境危机的新模式,并催生出中国绿色经济的广阔前景。
  三中全会公报指出,今后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决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董祚继 《资源科学》2019,41(9):1589-1599
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多规合一”改革的重要成果,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和转变国土空间治理方式的现实需要,其中有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重点讨论了十个基本关系问题。其中,规划与市场、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两大关系,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关系,处理好这两大关系,才能合理确定国土空间规划的功能定位和职责边界,保证“多规合一”改革的正确走向;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国土、集聚开发与均衡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新城开发与城市更新四大关系,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主题和主要内容,处理好这四大关系,才能有效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作用;“三区”划分与“三线”划定、规范化与特色化、政策创新与技术创新、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四大关系,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方法论,处理好这四大关系,是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准确掌握中国21世纪以来国土空间格局变化的本底状态,科学有效地谋划未来国土空间管控途径,是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及中国美丽愿景规划实施的重要举措。本文系统剖析了新时代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管控的科学内涵,分析了21世纪以来国家国土空间格局变化的时空特征,并提出了对标2035年目标和2050年愿景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配置和美丽愿景目标实现的调控模式。中国21世纪以来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和工矿用地扩张、耕地面积减少和生态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土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模式,新时代需要加强对不同开发强度等级(人工建设活动、农业开发活动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类型边界的空间管控,更需要加强各生态系统类型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品质质量的提升,以促进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国土空间格局本底的配置合理性检测、问题诊断和调控阈值界定基础上,对标2035年和2050年美丽愿景目标,在自然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多规合一"等新时代背景下,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管控、基本农田保护和质量提升、生态草牧业建设发展以及"对标范例"宜居城市环境营造等方面未来愿景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已成为全党全国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新的形势下,要深刻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是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国际潮流、承担负责任发展中大国义务的必然选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深入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理念,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指导方针、基本途径和目标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按照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增强科技支 撑能力,完善体制机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  相似文献   

9.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优化空间格局的战略重点。文章从发达国家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特征分析入手,结合我国长期缺失全国国土远景规划所产生的空间开发无序、区域发展失衡以及各地盲目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等问题的解剖,阐释了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尊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分不同地区主体功能、控制开发强度和调整空间结构以及生态产品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创新,论证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在我国国土空间布局规划体系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地位。进而从"1、2、3、4"战略任务入手论述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主要方面:"1"是建设一个美好家园,"2"是促进陆地与海洋两大国土空间的统筹发展,"3"是构建我国国土空间的城市化、农业和生态安全3大战略格局,"4"是形成我国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域。最后,从咨询建议的提出、指标体系建立、国土空间评价、区划草案研制以及构建基础理论、研制技术规程等方面,系统介绍了中科院研究团队在过去10年间面向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形成所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金秋科苑》2013,(21):38-3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金秋科苑》2013,(22):63-64
11月8日,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优化宁夏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宁夏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协举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2013年学术年会暨主题报告会。  相似文献   

12.
我国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在“十九大”后的新态势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立法为本、规划先行"是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能否合理规制国土空间、建设美丽家园是衡量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九大"后,我国空间治理体系和空间治理能力将加快科学化、法制化、系统化、民主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主体功能区的基础性地位将趋于增强,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扮演发展类规划和布局类规划旋转门的角色,主体功能区战略将成为指引我国国土空间有序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制度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制度的作用;覆盖全国国土的空间规划体系将基本建成,通过全国、省、县为中国基本空间规划单元,以跨省级行政区、跨地市、跨市县域的区域规划为补充的空间规划体系,规范国家和地方不同空间尺度的国土资源合理配置、空间结构合理组织、区域政策合理实施;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制度得以确立,实施增强空间管制能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扩大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增强市场作用力度等五大行动。  相似文献   

13.
谢晖 《科技管理研究》2023,(11):246-247
<正>土地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和构成要素,作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可以说土地资源管理质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作用。与此同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约束趋紧,原本土地利用粗放和浪费造成的各种资源社会矛盾亦逐步暴露,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这两方面的情况意味着,我们要客观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形势,探索土地资源综合管理机制,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和作用。《生态国土建设研究与实践》一书对该主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以之为研究基础,我们梳理了当前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难题与困境,并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探索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现实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科技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科技创新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速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管理体制转换,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生态文明的建设任务作为我们科研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在相关领域要明确科技需求,瞄准核心问题,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5.
马丽  田华征  康蕾 《资源科学》2020,42(1):137-149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的“能源流域”,合理有序开发矿产资源、统筹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黄河流域能矿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胁迫耦合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技术,从生态本底的脆弱程度、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空间胁迫性以及对重要生态环境因子的胁迫程度等多个层面,分析了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胁迫特征及空间分布,将黄河流域46个矿区城市划分为本底胁迫、生态功能胁迫、开发胁迫、本底+开发胁迫、开发+生态功能胁迫、本底+生态功能胁迫、全面胁迫和无胁迫8种不同类型区,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的管控路径:①空间管控:严格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尤其是控制矿区的开发边界;②强度管控:针对于生态本底脆弱的地区,强度和总体开发规模的管控要兼而并举;③开发方式管控:注重能矿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在空间上要注重集中建设,宜矿则矿、宜工则工、宜聚则聚。  相似文献   

16.
主体功能区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战略,解析其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和趋势是国土空间开发与主体功能区格局优化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探索主体功能区空间结构演变的科学与政策内涵,以城市化地区、农业发展地区和生态安全地区三者人口或经济的比例关系为基本参数,测度颁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前后5年的主体功能区核心-边缘结构、点-轴结构的演变特征,揭示核心区域、边缘区域、距离轴线的国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结合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要求,从区域差距、资源环境效应、对外联系等方面分析国土空间结构演变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人口、经济进一步向城市化地区、城市群区域、主要开发轴线集聚,人口集聚过程快于经济集聚过程,人口与经济呈现相互均衡的趋势,且与全国自然承载力及考虑地理区位和系统整体性的地域功能适宜性的格局趋于吻合;不同功能区之间、区域板块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沿轴线区域与远离轴线区域的区域差距呈现出不断缩小的态势,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国家"两横三纵"轴线无法适应我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及"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战略需求。据此提出:推动人口进一步向城市群及主要轴线核心区域集聚,实现人口与经济相均衡;进一步减少北方地区边缘区域的人口压力,从而促进人口规模与自然承载力相均衡;增加珠江-西江发展轴带,完善"三横三纵"的国土空间开发战略;向外延伸沿长江通道、陆桥通道与包昆通道等主要轴线从而适应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来源,它承受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各种作用结果。生态文明是一种重视生态环境、重视环境保护的意识、价值观和文化,这意味着要解决当前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必要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法律法规的完善及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等使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了可行性。因此,需要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理念对海绵国土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文章坚持目标与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在分析生态国土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生态国土建设的国内外实践,旨在修复陆地生态系统,提高国土资源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的能力。加强海绵国土建设是应对极端气象事件,科学利用自然,促进人地和谐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智慧之路。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本期专题笔谈探讨科技如何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态文明建设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互动关系;当前的科技发展现状、战略、政策与思想观念与生态文明观的冲突与矛盾;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建立;科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等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下,科学合理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三线”)对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效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城市景观格局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在对“三线”内涵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线”协同划定的分析框架和协调策略,选取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为案例区,通过构建“生态-耕作-建设”三种利益导向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分析了不同目标导向下各类土地利用适宜性程度,综合各适宜性评价结果识别土地利用冲突区,基于生态优先、集中紧凑、邻域和谐和空间识别的原则,对各类冲突区进行耦合协调,以期为“三线”划定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金坛区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主要包括西部的茅山片区、北部的天荒湖湿地以及钱资湖、长荡湖等区域,总面积260.63km2;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茅山片区及低山丘陵的东侧,中部冲积湖积圩田平原和东部的高亢平原,总面积303.57km2;城市开发边界圈定了中心城区可扩张的最大范围,总面积69.43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