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家科研机构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和国家战略需求日益增长的形势下,面临着发展定位和组织管理的重大挑战。文章在回顾英国公共科研机构体系建设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近10年新形势变化下英国公共科研机构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和组织模式的新变革,尤其对代表性机构在使命定位、研发布局、外部管理、内部治理、科研组织等方面呈现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为新时期我国国家科研机构的改革及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提供启示借鉴。  相似文献   

2.
柯柏 《科学学研究》1989,7(4):64-70
<正> 以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搞活为大背景,在新旧体制的交错、矛盾中,集体、个体、私营等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科技机构,几经波折,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科技和经济领域中的一支新兴力量。民办科技机构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科研机构在所有制方面的单一模式,开始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兴办科技事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陈舒 《学会》2008,(12):24-28
介绍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性质、发展历程、运营绩效,分析了其成为台湾最具创新活力的科技研发与服务机构的主要经验。适度重组与合并、组建融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于一体、综合性的公共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可以成为福建省科研机构改革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4.
拨款制度改革和实行技术成果商品化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两个最主要的环节。前者促进了科技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后者推动了技术市场的莛勃发展。目前,我国研究与开发机构正在按照既定的目标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科技工作的新的运行机制的巩固和完善,今后应着重从建立科技金融投资体系,创造促进“有效需求”的社会环境,制定新型人才管理制度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开展面向公共决策技术评价的社会制度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开展科技评价的思想是立足于为特定群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学术机构)服务的,尚缺乏从公共决策的角度出发,基于社会的总体福利需求,全面考虑技术的社会、环境、战略等影响。然而,开展面向公共决策技术评价并不仅仅是构建一个技术评价机制和流程,尤其是随着人们对经济和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公共决策存在从单一准则的政府决策向多准则、多层次的公众参与决策发展的趋势。本文从公众科学素养、公众参与科技决策传统和中国政治体制变革三个方面对中国开展面向公共决策技术评价的社会制度环境进行了分析,并由此提出了完善中国科技评价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英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科学传统、重视基础研究和学术自由的国家,长期以来一直重视科研机构机制体制、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20世纪80年代私有化改革后,英国公共科研机构出现三种管理运行模式,论文就这三种模式演变中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机构的最新发展进行跟踪研究,从中分析出对我国公共科研机构改革、创新基地建设可借鉴的方面,以促进我国的科技体制创新,提高科技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作者工作实际,从科技服务的人性理念在公共气象中要落地生根;科技服务在防灾减灾大环境中的震示作用;科技服务要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科技服务在现实中向何处走去等四个方面,对气象科技服务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对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技服务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科学技术历史发展的视角,在世界范围内考察了不同历史阶段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产生和发展的特点,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探讨了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发展和重要作用,提出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义、特点及3种组织形式。通过梳理近年来我国关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论述,得出:中国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由中国科学院等已有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新建设的国家实验室共同组成。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加强的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 “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发展科技工作、深入科技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为贯彻这一方针,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山东省科委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共列出十二个方面的问题,涉及65个供选择的答案,发至省属90个科研单位和55  相似文献   

10.
公共科研机构以突出公共性原则为特征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但近年来,我国公共科研机构异化现象日渐明显。通过对广东省内114名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电话访谈,获得部分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资金来源、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资料,分析出三大异化现象,表现为公共科研机构经营性收入扩大、企业委托项目增多、科研成果"内循化"现象加大等。  相似文献   

11.
公共产品技术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研发竞赛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获取方式,在公共产品技术创新中得到较多应用。把技术偏袒规则作为政府部门决策过程中的内生变量,分析政府部门应用研发竞赛获取技术过程中如何制定偏袒策略问题是研究重点。在构建模型基础之上,分析研发竞赛中参与企业研发实力的差别程度,以及政府能否充分了解企业研发实力以及能否对企业提供的产品进行准确评价等因素对政府制定偏袒策略的影响。最后进行总结,分析理论研究对政府部门制定策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谈毅 《科学学研究》2006,24(1):30-35
“科技民主”的理念打破了“专家”与“普通大众”之间的界限,认为专家的意见只是社会总体决策的参考,公众应当具有参与科技决策的权力,这也为公众参与技术评价范式的兴起奠定了政治基础。本文以国外围绕转基因技术所进行的公众讨论为例,分析了公众参与科技评价的目的与过程。  相似文献   

13.
面向公共决策技术评价的多维融合方法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技术评价发展与技术评价概念演进的基础上,界定了面向公共决策技术评价的定义,并在方法论的层次上提出了多维融合的技术评价方法体系。多维融合方法体系由具有三维立体逻辑关系的科学研究方法论体系维度、技术评价流程维度和技术生命周期维度组成,这也是一项完整的技术评价所应遵循的基本评价准则。  相似文献   

14.
刘耀煊  马书琴  赵丹 《情报科学》2022,40(4):179-185
【目的/意义】探索新媒体时代短视频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因素及动态演化,了解短视频用户的影响因素及 动态演化过程,有助于网络舆情监管部门加强短视频网络舆情管理,为相关机构或部门在进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 提供更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方法/过程】以计划行为、信息行为理论为基础,以新媒体机构官方账号为研究案例, 获取短视频新闻对应用户信息数据,设置影响因素指标权重,构建新媒体短视频网络舆情传播影响因素模型;综合 信息因素、信息技术、信息环境和信息主体等多个维度测算短视频传播影响因素权重,分析其传播影响效果;同时 构建短视频传播行为的动态演化模型,并做出仿真动态演化过程。【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因素对新媒体 短视频网络舆情传播有显著影响,信息技术对新媒体短视频网络舆情传播影响较低,动态演化过程说明传播易感 者的数量与未被感染的易感者逐渐趋同,最终即使有新媒体的不断加入,舆情传播也不再继续。【创新/局限】从多 维角度构建用户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用仿真法对短视频传播的动态演化进行分析,为正确引导短视频网络舆情 传播提供科学管理依据。未来的研究将获取更广泛的数据源进行更深层次的网络模型研究。  相似文献   

15.
技术创新具有公共品性质,在创新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政策等各种手段进行调控。作为第二大税种,企业所得税应该对技术创新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但是我国除了在活跃技术市场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外,在其他方面影响并不明显。从深层次来看,这与我国企业所得税的内外两套税制以及税收优惠的不足等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Technology and the process that produces i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are typically characterized as homogeneous entities. In reality, the typ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is composed of three elements: a generic technology base, supporting infratechnologies, and proprietary market applications (innovations). The first two have public goo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efore, explicitly modeling them is essential for public policy purposes. The fundamental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elements require a technology production function that captures the supporting roles of the public good elements in creating proprietary applied technology. These critical quasi-public technology goods are supplied to a significant extent by exogenous (external) sources: central corporate research labs, government labs, and increasingly, universities. The expanding university role beyond basic research complicate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g of the national R&D establishment and increases the need for a more accurate model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to better inform R&D policy.Moreover, in assessing the resulting applied technology's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both the general and partial equilibrium literatures enter the technology variable into a production function with the common “production” assets (physical capital and labor). Such models obscure an important distinc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these production assets—namely, the fact that technology is primarily a “demand-shifting” asset. As such, its role is correctly specified only when combined with the other major demand-shifting asset, marketing. Allocations to these two assets vary across competing firms implying a spatial model of competition, while still providing traceability to the exogenous sources of public good technology elements, such as universities.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provides a general background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apanese economy that relate to its use of technology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We do not consider the common view that Japan just catching up with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of other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explains its remarkable rate of post-war economic growth. Rather we argue that the effective importation of technology requires complementary resources of management, skilled labor, capital, and domestic R&D as well as public to facilitate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y. Japan has such complementary resources and public policies.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y importation and current concerns in Japan about dependence on imported technology.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describes Japan's domestic R&D effort and its major reliance on private sector R&D, supplemented, however, with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selected industries. The third part of the paper examines the institutional settings that had th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Japan's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y. These institutional factors include 1) post-war economic growth and changes in industry structure, 2) the character of competition, 3) the business group and 4) characteristics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supply of labor.  相似文献   

18.
技术市场:功能的局限性与适合交易的技术类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技术交易的信息非对称性,信息不完全性,公共物品属性,技术产权的易逝性,技术合约的不完全性,技术市场参与人的有限理性等特性,决定了技术交易存在高昂的交易成本,技术价格调节不能使技术市场出清。因而,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决策者必须根据本身的内在特点,决定一项技术是通过内部创新来实现转化,还是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本文从渐进型创新-急剧型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两个维度,将技术成果分为四种类型,分析其通过技术市场交易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熊三炉 《情报科学》2006,24(12):1837-1840
本文首先介绍了博客来源、发展历程及特点,介绍了中国科技信息网的概况。接着阐述博客技术引入中国科技信息网的建设情况,经过近两年的运行,科技领域博客从信息采集补充、丰富专家队伍、信息个人性和共享性相结合三个方面促进了网站动态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20.
刘琼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5):109-116
基于2008-2016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科技公共服务效率评估指标体系,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各省市科技公共服务效率,并通过静态、差分GMM和系统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科技公共服务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公共服务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正向滞后效应;区域创新能力本身存在累积效应,前期创新能力是当期创新的基础;市场化程度、城镇化和人力资本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替换区域创新能力指标后结果依然稳健.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