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臧树伟  陈红花 《科学学研究》2020,38(6):1132-1141
全球竞争背景下,本土品牌厂商的创新赶超之路变得愈发艰难。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厂商开始寻求新的发展轨道,试图通过“换道超车”来重构竞争优势并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本文借助芯片行业换道超车典型案例,对本土品牌厂商如何通过连续“换道”实现创新赶超的路径演化规律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本土品牌厂商创新赶超目标的实现不但需要“技术换道”与“市场换道”双轨并进,还需要通过跨界领域探索、低端锁定突破、商业生态重构等众多“换道”环节进行逐步推进。研究还发现,市场环境、技术特征、制度供给等机会窗口因素以及机会响应、组织学习、创新颠覆等企业能力因素,在本土品牌厂商创新赶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述研究发现,为本土品牌厂商理论应用实践以及政府制度供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鉴于从企业文化维度分析企业创新的经验研究较为匮乏,用文本分析有效识别“诚信”导向的企业文化数据,以2007-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实证分析“诚信”文化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并进一步从微观的公司特征层面与宏观的制度环境层面检验了此影响的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视“诚信”为首要文化的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更高,创新能力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诚信”文化对于企业创新的“驱动”影响在国有企业、两权合一的企业以及制度环境较差地区的企业中作用更大。本文从普适性的企业文化视角对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情境进行了解释,为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绩效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与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FDI技术溢出及其区域创新能力门槛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磊  黄凌云 《科研管理》2009,30(2):16-25
本文利用我国1985-2005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及其区域创新能力“门槛效应”。研究表明:FDI技术溢出在我国存在显著的创新能力“双门槛效应”;1987年以来,我国大部分省份已进入中等创新能力区域,FDI的流入对这些省份都存在显著的正溢出效应,但由于还未进入高创新能力区域,这些省份对溢出效应的吸收还不够充分。这为我国坚持实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努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以充分发挥FDI对技术的促进作用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4.
贾旭东  衡量 《科研管理》2020,41(5):151-163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也积累了大量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以何种方法论对这些特色实践进行理论总结是管理学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扎根理论是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的优秀方法论,但其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学派的“丛林”,使初学者望而却步。本文在充分回顾国内外有关扎根理论的代表性研究基础上,梳理了扎根理论发展的脉络及不同学派,对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扎根理论、程序化扎根理论、建构型扎根理论的数据编码流程进行了比较,基于定性与定量研究思想的视角梳理了其演化过程与路径。本文认为,“扎根精神”是扎根理论不同学派共同的学术精神,在秉持“扎根精神”的基础上交流融合是扎根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中国管理扎根研究范式”及已有研究基础,拟提出“扎根方法论(Zhagen Methodology)”,为推动中国本土管理研究、构建中国管理学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杜龙政 《科研管理》2006,40(12):243-252
创新治理视域下创新董事作为创新治理的主体,其内涵为“专家+董事+授权”。本文首先通过数学建模,形成创新董事直接和间接作用下的企业创新能力模型;然后采用德尔菲法提炼出影响创新董事发挥作用的八个因素,继而以创新董事为潜变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新董事的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均与创新能力正相关,创新治理的关键是对创新者“赋权”,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逻辑是“创新治理→科技+权力的结合→创新制度供给→创新能力提升”。故企业应设立创新董事,进行硬授权、给予话语权,构建创新驱动的制度环境。为实现企业由“生产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国企须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转变,民企须从“控制型”向“授权型”转变。  相似文献   

6.
“员工流动成长效应”:结构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翁清雄  胡蓓 《科研管理》2009,30(1):182-192
摘要:本文分析了“员工流动成长效应”,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得数据,采用项目分析、因子分析、单一样本t检验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构建和检验了“员工流动成长效应”的结构模型。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证实了:(1)员工的流动存在成长效应,流动将促进员工成长性提高具有统计意义;(2)“员工流动成长效应”是个并列的七因子结构,这七个因子包括人岗匹配、创新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能力、自我认知、工作业绩和报酬水平;(3)本研究编制的“员工流动成长效应”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7.
江玉国 《科研管理》2006,41(2):104-114
本文从企业内外两个层面分析了其“智造”转型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包括企业创新能力、制度压力以及利益相关者压力三个方面,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其进行了验证,并比较了各变量的作用强度,对企业“智造”转型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创新能力和制度压力对工业企业“智造”转型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要利益相关者对工业企业“智造”转型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次要利益相关者并不具有显著影响;企业规模调节了企业创新能力和制度压力对工业企业“智造”转型的影响作用,但对利益相关者压力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徐雨森  徐娜娜 《科研管理》2016,37(10):35-42
摘要:近年来,在新兴市场国家,回溯创新的案例不断被发现和总结,日益要求对回溯创新的类型进行理论提炼。首先,基于企业在“创意/概念”环节与“研究开发”环节的主导深度,归纳了“弱创意、弱研发”、“强创意、弱研发”、“弱创意、强研发”、“强创意、强研发”四种典型类型。接下来,总结了同以上类型相对应的创新策略(分别谓之为“市场竞速”策略、“利基市场”策略、“开发领先”策略和“全面领先”策略),并且指出采用这些策略企业所需要具有的能力支撑。最后,通过对相关企业不同阶段回溯创新的分析,归纳出本研究中回溯创新可以遵循的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孟庆涛  徐雨森  李海波 《科研管理》2020,41(10):156-163
基于科技服务组织在“科技活动”与“产业活动”中的介入程度,通过多案例研究归纳了四种组织类型并总结了相对应的支撑能力组合。得出以下研究发现:一是基于科技服务组织与创新链上不同主体共生程度的差异的分类视角,把科技服务组织分为前向共生型、后向共生型、双向共生型及平台搭建型组织;二是总结了不同类型科技服务组织所需的主导和辅助支撑能力组合,其中主导支撑能力分别为“知识协同能力”、“产业共生能力”、“全面协同能力”以及“信息聚合能力”;三是在开放经济背景下,所有类型的科技服务组织都需要高度重视“国际联接能力”。  相似文献   

10.
贺翔 《科研管理》2018,39(6):30-36
“海归”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能够有效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不过,“海归”高层次人才的企业因无法突破创业期瓶颈而倒闭的情况时有发生。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通过调查宁波市120家“海归”高层次人才的企业,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直接融资渠道缺乏”、“所需人才获取困难”、“间接融资困难”等障碍所占权重高达762%,是“海归”高层次人才所创企业的创业期瓶颈。为了帮助“海归”高层次人才的企业突破创业期瓶颈,宁波要大力发展天使投资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着力改善人才公共服务水平以提高获取人才能力,积极推动融资租赁来缓解间接融资难。  相似文献   

11.
杨雨琪 《情报科学》2018,36(9):46-51
【目的/意义】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影响信息偶遇的因素,探讨用户维度下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 对信息偶遇产生影响,为日后如何提高用户信息偶遇发生机率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元人种志这一较为新 颖的定性分析方法,对原始研究进行综合集成。【结果/结论】本研究在“用户”维度下,最终集成了影响“用户”维度 的子维度。子维度分别为“个性特征”、“个人情感状态”、“信息素养”、“认知风格”、“人口统计学特征”。每一个子 维度下的因素对偶遇的程度有不同的影响,如“个性特征”子维度中,笔者发现越具有好奇心、创造力、兴趣越广泛、 思维越活跃,以及具有准备的头脑的用户会更容易发生信息偶遇等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力图归纳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传统活化的理论逻辑,在深入探讨战略、文化传统、创新及能力纵向演化基础上,架构一个基于战略、文化传统、创新和能力的SAIC模型,用以阐释中华老字号文化传统如何形成企业能力。依据这一研究框架,文章对在文化传统活化方面有代表性的中华老字号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作了1948-2017年探索性案例研究。研究结论发现,“相机抉择”观是其基本的战略观,这种战略观既是适应市场环境生存的需要,同时又使中华老字号完成了文化传统从“资源的警觉”到“资源的建构”;提出了文化传统活化机理SAIC模型,即战略演进会触发文化传统活化,文化传统活化由文化传统警觉和文化传统激活两阶段实现,同时文化传统活化的过程激发了技术、制度、文化及市场等要素创新,从而积累并提升了企业能力,企业能力还会反馈于企业战略;中华老字号文化传统需要通过“翻越历史的藩篱”寻找“沉睡的资源”重建,并随着企业发展而逐步完善,是一个集传统工艺、质量、品牌及文化等属性的有机统一体;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应不同的战略、文化传统活化、创新行为和能力,同时创新体系经历了“单一创新--组合创新”的变迁。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丰富了战略演进的理论基础,总结了中华老字号战略、文化传统、创新和能力的变迁轨迹,建构了文化传统内核,对文化传统活化机理作了开拓性分析并提出了SAIC模型,提出了案例引发的管理启示,为中华老字号浴火重生,实现追赶、超越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熊则见  杨敏  赵雯 《科研管理》2011,32(10):36-45
采用关键词词频分析对69篇研究高技术产品研发关键成功因素的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发现,词频最高的十个关键成功因素包括:“技术”、“有效的项目团队”、“良好的沟通与反馈”、“用户/客户参与”、“有效资源配置”、“有能力的管理者”、“高层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强力有效的经营能力控制”、“简单和柔性的流程”和“明确的目标/长远目标”。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历年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论文逐一分析了高科技产品研发关键成功因素的变迁及背后的原因,有利于了解该研究领域的现状和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江海文化”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通为中心,属于江苏地域文化中一个重要分支区域。采用 语义网与关联数据技术,进一步发掘与利用蕴含在“江海文化”各类资源中的知识。【方法/过程】以“江海文化”特定 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张謇研究特色数据库”为基础,运用本体工程与关联数据技术展开多维语义聚合实证研究,包 括基于BIBFRAME 2.0的“张謇”知识本体设计、从RDB到RDF的数据转换、RDF的数据存储、运用SPARQL语言 实现数据的查询与存取以及可视化展示。【结果/结论】实现对“江海文化”相关资源的语义描述、深度关联、多维度 聚合和有效利用,推动 “江海文化”研究的深化,以及提高相关馆藏机构的知识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5.
李晓锋 《科研管理》2018,39(9):113-120
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织浪潮下,加快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服务链的融合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促进产业创新的重要举措。在我国,怎样通过“四链”融合有效提升创新生态系统能级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一个难题。本研究综合运用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区域创新理论、产业链、产业集群等多学科理论,从科技创新视角阐明了“四链”的内涵与实质,诠释了“四链”与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了“四链”促进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的理论逻辑,并构建出“四链”融合框架模型。通过研究发现:“四链”融合的实质是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深化,正是通过“四链”势力壮大及“四链”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推动了创新生态系统能级的提升。最后,本文总结得出六条基本融合规律,并提出三条促进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的理论路径,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兵  李玉琼  刘赟 《科研管理》2006,40(11):95-101
核电“走出去”是我国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存在抢占市场与投资高风险的决策困境。核电企业“走出去”需要抓住关键的机会,错误时机的投资失败率很高。三代核电技术的出现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新技术的扩散特征显著地影响到“走出去”机会窗口的开启。借鉴Bass模型,发现技术创新系数越大,核电“走出去”机会窗口宽度越小、模仿系数越大,机会窗口宽度越大;通过对“华龙一号”扩散预测证实了投资最佳时机相对于收益最佳时刻的后置。目前,由于福岛核事故对安全技术产生的重大影响,我国核电“走出去”的机会还不是很成熟,应该加强合作网络的建设,等待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7.
杨正 《科学学研究》2018,36(9):1537-1544
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在经过“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对话”等阶段时候开始逐渐进入“公众参与科学”领域。然而传统的“公众参与科学”所强调的实践多集中在科学民主化与科学决策上。“公众科学”概念的出现开始将“公众参与科学”引入到一个全新的科学知识生产领域。本文梳理了“公众科学”概念在西方语境中的提出与发展,并将其与科学传播体系中的其他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公众科学”项目的实践模式。最后,在比较“公众科学”在实践中的利弊的基础上为其未来发展提出了讨论。对“公众科学”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与西方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相接轨,更有助我们利用全新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8.
企业创新能力是实现“创新驱动转型”战略的微观基础,因此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个重要议题。许多学者探索了如何提升创新能力,但对哪些因素驱动企业创新能力本身动态发展解释不足。整合动态能力理论与认知理论,从管理认知视角出发,利用国内419个企业样本,本文对高管人员的管理认知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高管人员的管理认知是构建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性驱动因素;(2)高管人员对内部资源与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在提升创新能力过程中,存在复杂的交互效应;(3)高管人员驱动企业创新能力构建中,呈现出“自内向外”的资源驱动而不是“由外向内”的机会拉动的特征。文章最后讨论了理论贡献、管理意义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SCI和SSCI数据库1997-2016年的研究文献,借助CiteSpaceIII和Alluvial flow等软件,通过“文献共被引聚类”、“标志性文献”、“突发文献”和“突现词”等指标开展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视化科学计量分析,揭示了20年间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热点及演化过程,探究了未来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趋势。研究发现,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热点包括“价值创造”、“开源”和“商业模式挑战”等;热点呈现出由20世纪末期的“信息技术”,21世纪初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和“大规模定制”,发展到目前的“云制造”、“云计算”和“企业社会责任”等演进趋势;AMIT R、TEECE DJ、CHESBROUGH H和VENKATRAMAN N等人的相应研究成果是本领域热点文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3D打印”和“仿真研究”等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商业模式创新热点。本研究可以促进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发展,为学者明确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方向,为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指引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孙刚 《科学学研究》2018,36(2):249-263
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简称:“科技认定”)视为特定的政企创新联盟和科技资源分配机制,本文利用上市公司年度专利申请量反映其创新绩效,重点分析了在不同政府治理和公司治理环境下获得“科技认定”资质对上市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国有企业相比,获得“科技认定”资质后,民营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提高;且随着预期政府代理成本或公司代理成本的减少,“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改善外部政府治理和内部公司治理质量将显著优化“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环境。总体上,较之“政治资源诅咒”效应,“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扶持之手”效应占主导。本研究指出,发挥“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功能依赖社会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内部创新资本有效利用。本文协调了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研究提供的不一致的经验证据,对厘清政府在构建普惠性创新治理环境体系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