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涛 《化学教学》2000,(2):46-47,49
一、奇异的实验现象将锌粒、铜片一起放入浓的NaOH溶液中 ,不仅可以看见气泡产生 ,还可以看见红色的铜片上覆盖了一层银灰色 (若用锌粉则为银白色 )的固体 ,过一段时间取出铜片 ,刷洗掉松散的固体 ,原来红色的铜片表面变成了光亮的银白色 .这一现象看起来象电镀 ,跟微电池原理有关 ,姑且叫做“微电镀” .锌可以跟浓NaOH溶液反应产生氢气 :Zn 2NaOHNa2 ZnO2 H2 ↑ ,但铜片表面的银白色金属是什么物质 ?从何而来呢 ?笔者进行了如下实验探讨 :二、实验方案及报告在 2 5 0mL烧杯中分别盛入 80mL指定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相似文献   

2.
铜绿的生成     
高中课本第二册指出:“铜在潮湿的空气里表面上生成一层绿色的碱式碳酸 铜Cu_2(OH)_2CO_3,俗称铜绿。”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可以增做铜绿生成实验。具体方法如下:在小蒸发皿里盛放少许饱和的碳酸氢铵溶液,将光亮的铜片放入上述无色溶液里。片刻后取出,将带有碳酸氢铵液体的铜片,平放在玻片上。五分钟后可看到附着在铜片上的原无色溶液,已逐渐变为深蓝色。此时,将铜片在酒精灯灯焰边上微热,蒸发掉水分,即成为绿色的碱式碳酸铜。  相似文献   

3.
取一根短玻璃棒,通过银镜反应镀上一层银,使之能导电。 以12%左右的硫酸铜溶液(加几滴稀硫酸)为电镀液,将玻璃棒和铜片分别用铜丝连接放入电镀液中作阴极和阳极,通直流电几分钟,玻璃棒上就镀上了一层红色而光洁的铜。  相似文献   

4.
童标 《化学教与学》2013,(10):76-78
在做铜片和浓硫酸反应的课堂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总会出现铜片先变黑然后溶液黑浑的现象,而出现的浅蓝绿色溶液的时间又非常短暂。这不仅影响了对蓝色溶液的观察,而且干扰了学生对书本中该反应原理的理解。文章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铜片表面一开始的黑色物质以及后来溶液中的黑浑物质到底是什么?能不能避免?2.能不能让学生在加热过程中始终都能看到明显的蓝色溶液?  相似文献   

5.
铜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是中学化学的经典实验,从理论上可以生成银白色固体,但在实验过程中看到的主要是黑色或灰黑色的固体,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有白色固体产生。利用微型实验和创新思维,对教材中传统的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实验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实验在铜片的表面立即“长出”银白色的针状固体,像一朵盛开的“雪莲花”,通过改变铜片的形状,置换出的“银树”呈现明显的晶状树枝,仅凭肉眼即可清晰观察其“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6.
1实验改进的原因 初中化学教材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常用的方法是在烧杯中加热水,烧杯口部放一薄铜片,然后在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铜片上不同的位置分别放一小块白磷和少量红磷,通过比较热水中的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燃烧的现象得出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在讲授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有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教材中要求:"锌片放入硫酸锌溶液中,铜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将盐桥插入两只烧杯内的电解质溶液中,观察现象。"综合现象是:电流计指针偏转,锌片溶解,铜片上有红色物质铜析出。为了进一步弄清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将实验拓展如下。1棉线代替盐桥教材上注明盐桥内装有含氯化钾饱和溶液的琼  相似文献   

8.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能形象、直观地揭示吸烟的危害,提高学生对吸烟有害健康的认识。1实验原理烟草含有害成分达300多种,其中近120多种是致癌物质。如尼古丁遇氯化汞溶液产生白色沉淀;醛类物质,能使新制氢氧化铜溶液产生砖红色沉淀;氨、亚硝胺和生物碱等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相似文献   

9.
我在讲“硫酸的性质”时注意到:学生做“浓硫酸与铜片在加热条件下反应”这个实验时,都观察到“有无色气体生成,溶液变蓝”的现象。这证实了学生已有的知识: Cu+2H_2SO_4(浓)(?)CuSO_4+SO_2↑+2H_2O 同时大部分同学也都注意到:铜片上有黑色物质生成这一异常现象。由于学生无法解释  相似文献   

10.
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是高中课本第二册第一章《电解质溶液》的教学重点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高二课本中实验1—3原电池的装置做了较大改进,制作了“原电池化学原理”实验教具。改进后的原电池实验装置如右图。与课本原实验装置比较,新增加一个“对比装置”。同时把“插入式”改为“固定式”只在外电路中增加一个开关K。实验过程:一、1.A烧杯中装80ml2N稀硫酸。B烧杯中装80ml蒸馏水。将分别装有铜片和锌片的木板平放在烧杯上,使铜片和锌片大部分浸入溶液中。(此时开关K_A、K_B均未闭合)〔观察〕A烧杯中:锌片上不断逸出气泡,铜片上没有气泡生成。电流计G1指针不发生偏转。B烧杯中:锌片和铜片上均没有气泡产生。  相似文献   

11.
电池小议     
一、伏打电池——电池的始祖 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也可翻译为“伏打”),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就做成了一个化学电池,俗称“伏打电池”.在伏打电池里,由于稀硫酸跟锌发生了化学变化,在铜片上聚集了大量的正电荷,在锌片上聚集了大量  相似文献   

12.
<正>一、实验改进原因不同价态含硫物质之间的转化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实验之一。2019年版必修第二册教材中的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实验分为了几个独立的实验:(1)硫化钠溶液与亚硫酸溶液的反应;(2)硫化钠溶液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3)浓硫酸与铜片加热制备二氧化硫的反应;(4)硫粉与铁粉均匀混合在石棉网(或陶土网)上用灼热玻璃棒加热的实验。这些实验虽现象明显,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独立实验不具有连续性,操作烦琐;  相似文献   

13.
一、分类法 高中化学乙种本总共有九十九个演示实验,根据各个演示实验的教学目的可分为三类: 1.单纯验证型:这类实验以现象明显,变化单一.操作简单的试管实验为特点。如不同浓度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与浓硫酸反应;甲苯、二甲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变色;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红磷、白磷燃点温度的定性比较……等。这类实验结合“生演法”教学较好。 2.观察分析型:这类实验除了验证物质的某种特性和原理外,培养学生分析观察能力也是实验的重要教学目的。这类实验以现象变化错综复杂为特点。如金属钠与水反应,浓硝酸与铜片反应,片刻后加水(稀释)成稀硝酸与铜  相似文献   

14.
<正>一、燃烧与灭火1.易错指数:2.易错点辨析:(1)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可燃物的着火点)。注意: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2)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1)实验方法:a.对比实验法:如图1,薄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是一组对比实验;铜片上的白磷与水中的白磷是另一组对比实验。  相似文献   

15.
铜和浓硫酸共热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是说明浓硫酸具有氧化性的一个重要实验。在部编教材高中第一册13页中讲述了这个实验。但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按教本所介绍的方法做实验,现象很不明显;第一步把铜片和浓硫酸共热,溶液变成灰黑色;第二步把此溶液倒入少量水中,但得不到蓝色溶液,溶液仍然是灰黑的。这不符合课堂演示实验要反应迅速,现象明显的要求。如果把铜和浓硫酸的混和物加热的时间加长到一两分钟以上,再倒入水中还可能出现红色。如何使此实验的现象明显?经过多  相似文献   

16.
制液体导电器电极取一只废灯泡,去掉灯泡外壳,留下灯头和玻璃柱,在玻璃柱的两根铜丝上分别焊上两块长6cm,宽4cm的铜片,并在两铜片间夹一层塑料窗纱,用尼龙线扎牢。即制成导电的电极。  相似文献   

17.
选用合适的方法解计算题,不但可以缩短解题的时间,还有助于减小计算过程中的运算量,尽可能地降低运算过程中出错的机会。例如,下题有两种不同的解法,相比之下,不难看出选取合适方法的重要性: [例1]30mL一定浓度的硝酸溶液与5.12g铜片反应,当铜片全部反应完毕后,共收集到气体2.24L(S.T.P),则该硝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至少为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13):140-141
铜和浓硫酸反应实验,不易取得好的效果,硫酸浓度、铜片的大小和反应温度对此实验影响极大。实验过程中生成的黑色物质常影响溶液变蓝的判断,必须对黑色沉淀物的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相似文献   

19.
一、实验装置:(图示药品为反应开始前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利用铜片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在 U 形管中被蒸馏水吸收(蒸馏水中事先放置几小片铜片),制得无色的硝酸溶液。生成的稀硝酸又与铜片缓慢反应,无色溶液逐渐变成蓝色,产生的无色一氧化氮气体经导管进入盛有氧气的烧瓶中,在烧瓶中被氧化为 NO_2,致使烧瓶内压强减小而将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吸入烧瓶,而形成喷泉.  相似文献   

20.
一、溶液与液体溶液不一定都是液体。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由于溶质、溶剂可能是固态、液态或气态,因此溶液的状态也就有固态(如合金)、液态(如糖水)和气态(如空气)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溶液一般是指液态的。液体也并不都是溶液。有的液体可能是单质(如水银)、化合物(如蒸馏水),也可能是混合物(如食盐水〕;而溶液一定是混合物。有的液体可以是均一、稳定的(如糖水、蒸馏水等),也可以是不均一、不稳定的(如悬浊液、乳油液等)。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