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自1957年以来,在豫南的信阳地区、南阳地区的一些县市,陆续发现并发掘了近百座楚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分析研究这些墓葬和文物,对研究古代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地区先后调查发现不同时代类型的文化遗址、墓葬、长城及城址等文化遗存300多处。发掘清理古文化遗址六处,墓葬100余座,出土及征集文物30000余件。填补了固原地区考古学文化上的许多空白。并为研究固原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古埃及金字塔和楚墓为代表的两类文化,代表了古埃及人与楚人共同的安葬夙愿,具体到墓地选择、分布形式、墓室形制的观念与构造原理上,显示出许多相似点,又因各自的不同环境和物质形态的区别,打造了各自的墓葬文化特征。这些因素的生成,为甄别两者间的相同性与相异性提供了基本论据。楚墓文化与古埃及金字塔文化的存在,说明东西方文化有并肩发展的态势,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2013年10月,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市东郊待王村发现的一座唐代墓葬(编号2013JDM1)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批唐代中期随葬器物。其中出土的一件白釉盘口瓷瓶造型优美、釉色温润、胎质细腻,为焦作地区唐代墓葬中首次发现,对研究焦作古瓷窑址的发展历史和河南白瓷的烧造年代,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为配合城镇基建,偃师市文物管理局先后抢救性发掘了三座唐代墓葬.共出土文物156件,其中M1~M2出土的俑类服饰、发髻已接近盛唐时期形式;M3已不见陶质随葬俑群,取而代之的是制作粗犷的铁质动物.同时三方墓志的出土,为界定豫西地区隋唐墓葬的分期提供了新的标尺.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黑龙江流域渤海墓葬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渤海墓葬所反映的丧葬习俗、宗教信仰、儒家思想、陶瓷和壁画艺术等文化现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展示了渤海人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状况,尽可能还原渤海王国原有的文化面貌。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渤海国的诞生和存在,对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使黑龙江流域的历史文明研究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建社会有专门的墓葬风俗,一个显赫的人死去后,要在他的墓中放入金银珠宝,器物牲口甚至是活人作为陪葬品。从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器物对研究相关时代的背景与风俗有着极大的帮助,本文针对汉墓到明墓之间的陪葬品出土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探究中国墓葬风气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关尾史郎先生的新著《另一个敦煌——镇墓瓶与画像砖的世界》进行了介绍,并评述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方法上的特色。该书在序章介绍了敦煌的地理环境及从汉代到北魏的敦煌历史,第一章介绍了敦煌古墓群及其出土镇墓文、画像砖的概况;第二、三两章分别考察了镇墓瓶、画像砖和画像砖墓的情况,旨在揭示敦煌的这两类墓葬文物与河西其他地域的差别;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第四章重新探讨了敦煌地域社会的形成。作者引用汉简及敦煌文书等资料证明汉代迁入敦煌的还有中央官员及其家族,他们带来的儒学素养及黄老思想都成为敦煌以镇墓瓶和画像砖为代表的独特墓葬文化形成的背景。这些也可以看作敦煌地域社会形成的表现。关尾史郎这部著作的出版,表明其对墓葬文物进行综合研究具有可观的潜力,提示了未来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斯坦因、斯文赫定、贝格曼和新疆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罗布泊地区发现了墓葬麻黄。这一葬俗是古楼兰人适应古代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的结果,为该地区独有。这些墓葬距今约3800年,国内外考古发掘的同期墓葬中均无此现象。文化是一种适应形式,人类的习俗是对物质环境的适应,同一时代的古人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将会产生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南方六朝文物的发现和研究颇受重视 ,以六朝都城建业和建康 (今南京 )为中心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以及成都等地的佛教文物之发现、六朝瓦当研究、南方各地六朝墓葬、六朝瓷器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等 ,使得大批过去鲜为人知的文物遗存得以为今人所知所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 ,已先后有《六朝考古》 (罗宗真先生著 )、《南京六朝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李蔚然先生著 )、《南京的六朝石刻》 (梁白泉先生主编 )、《六朝艺术》 (江苏省美术馆主编 )、《魏晋南北朝考古》 (罗宗真先生著 )、《六朝都城》(卢海鸣先生著 )、《长江中下游历史考古论文集…  相似文献   

11.
洛阳北魏墓属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墓葬,从北魏墓的墓地、北魏墓的发现概况,北魏墓的墓葬形制等为基本内容,对洛阳的北魏墓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从而对洛阳北魏墓及其相关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洛阳虽然见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仅20余座,但墓主人涵盖了从皇帝在内的各个阶级的人物,有王和官吏、庶民,对于研究洛阳各阶级墓葬及其相关问题都是十分珍贵的材料。这批墓葬,出土墓志的就有7座之多,这些墓葬不仅对于研究墓葬本身,而且对于研究北魏的政治、经济、社会都非常有用,同时对于其他地区北魏墓的断代,也是必不可少的借鉴材料。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之彻底。洛阳的这些北魏墓除墓地制度具有鲜卑文化的一些特征外,其他方面如墓葬形制,随葬品、葬俗葬具、壁画内容等等都完全是对汉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文物管理体制的建设是民族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基础与保障。本文论述了民族文物管理对象的特点以及民族文物管理的内容,对民族文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强调了文物管理标准化建设、文物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以及文物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青海都兰警方追缴了大批被盗的精美文物,目前这些文物大部分收藏在都兰县博物馆和青海藏文化博物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藏存于中国境内外的公共与私人收藏中。2018年警方在都兰的一次行动中缴获了数目可观的金银器,尽管目前尚无法确定被盗掘墓葬的精确位置,但基本可以认为这些文物大部分来自青海湖西南几公里处都兰县热水墓群遗址。本文主要讨论这些文物中最富有意趣的刻画有异域人物形象的金银器和装饰有伊朗纹样的纺织品,后者大部分属于类型学上所谓的"赞丹尼奇"(Zandaniji)织物。虽然这些奢华艺术品并非来自科学考古发掘,但对其图像学的研究无疑可为判定其年代和来源地提供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吐蕃王朝、吐谷浑与中亚(尤其是粟特)的交往与联系,从而更好地定位吐蕃王朝在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上所担当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河西学院学报》2019,(3):50-55
河西魏晋墓葬壁画题材丰富,其中有大量壁画图像反映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民族交流、文化融合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图像生动再现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各族人民劳动和生活的场景。将这些墓葬壁画图像与历史文献资料结合起来,探讨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牧业并重经济结构、宗教信仰和民族交流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共生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云南晋宁石寨山发现滇文化墓地 在对晋宁县晋城镇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战国至西汉晚期的墓葬三十六座,均为土坑竖穴墓。出土铜、金、铁、陶等文物近千件,其中以执伞铜俑、桶形贮贝器和立牛微形鼓等较有价值。这一发掘对云南滇池地区青铜文化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的墓葬中多绘有壁画,这些壁画不但反映了我国丧葬文化的一个侧面,也标志着该时期绘画艺术的转变和发展。透过这些墓室壁画既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也可以分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来。西北地区所出土的墓葬壁画,深刻、生动地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该地区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17.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于2004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申报世界遗产前后,对集安地区的高句丽文物遗迹进行整体性保护,在文物保护与传承的理论与实践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实践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规划中,也还存在着某些不足,为了今后高句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我们所需要的研究和工作还应更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文物事业的发展,汉代画像石的发现与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代墓葬文化发达,人们为了厚葬往生者不遗余力地修建坟墓,石头被赋予绘画以反映汉代生活,风俗等方面的内容.石头成了墓葬所需的特殊材料,被称为画像石.汉代画像石呈现出汉代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的面貌以及人在死亡之后对神的诉求.  相似文献   

19.
参考近年来内蒙古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有关鲜卑墓葬的研究成果,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青海地区魏晋十六国时期已发掘的几处墓地进行了梳理,认为西宁市陶家寨墓地M1、共和县合洛寺墓地M01--M04具有明显的鲜卑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与内蒙古东大井墓地有着渊源关系,并结合历史资料初步推测出这些墓葬主要是与秃发鲜卑有关的遗存。  相似文献   

20.
甘肃河西地区墓葬壁画与砖画颜料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运用X射线衍射仪对高台骆驼城魏晋墓出土画像砖颜料进行了分析 ,并与河西其他地区墓葬壁画与砖画颜料进行了分析比较 ,归纳出甘肃河西地区墓葬壁画与砖画颜料的种类、来源及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