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正角度,泛指客观事物的出发点。新闻角度指记者以新闻敏感,挖掘、表现事物的新闻价值时所取的角度,是记者采访报道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一个新闻事件,可以有多种报道角度,有人从工作角度报道,有人从生活角度报道;有人从经济角度报道,有人从社会角度报道。选取报道的角度不同,体现的新闻价值、表达的思想意义自然不同。而"选择最佳报道角度,就是选择新闻事实的最好观察点,是选择表达主题思想的最佳集合点,是实现新闻的社会价值最好切入点",这是许多记者苦苦  相似文献   

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山如此,采写新闻也是同理。一个新闻题材,要想写新意,就要选择最佳报道角度,那么,怎样选择最佳报道角度呢?就是要从贴近生活的角度去研究群众的思想,群众的心理,群众的情趣,群众的要求。这样才能写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3.
所谓新闻报道的角度,是指对采访到的报道素材,通过选择一个“最佳”的方面来表达,从而把新闻写活、写深、深透,使揭示的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选好报道角度是写好文章重要的一环节。报道角度选得好,写出的稿件就可以引人入胜,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  相似文献   

4.
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任何事物都是多侧面的,从不同角度去看,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我们从事新闻报道亦是如此:同样的新闻事实,往往因选取的角度不同,有的稿件显得面黄肌瘦、弱不禁风;有的稿件则血肉丰满、活灵活现。因此,一旦发现了可报道的题材,只有选准"最佳"的新闻报道角度,才能把新闻写透写活,使读者喜欢看。那么怎样选取新闻的最佳角度呢?要打破只从正面看事物的老框框,善于从侧面选择角度去表达事物看待一个事物,从正面看是一个模  相似文献   

5.
要选准角度     
农民种庄稼,要选好季节。工人出产品要照着型号、尺码等。只有这样,他们在劳动和工作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所收获。而我们通讯员写稿子,如果不想出废品和少出废品,最重要的就是选准所要报道的新闻角度。我是1984年初才开始写新闻报道的。刚开始写了近百篇稿都如泥牛入海。但我并没有气馁,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慢慢地学会了选准报道角度。两年多来,我采写的稿子,在军内外报刊电台采用六十余篇。我部一中队副中队长王家方,大家一致认为他象亲哥哥一样关心体贴战士,通过他的帮助,把后  相似文献   

6.
“角度”,这是从摄影术语中借用过来的一个词。摄影家为了突出拍摄的事物使之趋于完美,让人们在欣赏时有深刻印象,要选角度。摄影如此,写新闻也应如此。新闻角度就是指新闻报道的立意之处和构思的出发点。也就是通过一个最佳的方面来表述,把新闻写活写透,取得最佳宣传效果。但是,我们不少同志还不善于选择最佳报道角度,主要表现在:一是只习惯从领导角度写,不善于展现广大群众的实践活动;二是只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吕希华、陈相银报道:山东省陵县人武部前不久成功地召开了一次“《军事记者》杂志伴我成才”座谈会。与会的干部职工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部长陈志诚说:我是抓军事的干部,从没写过新闻。两年前的一天,我在图书室里结识《军事记者》后,努力学习它上面的文章。如今我写材料,问题抓得比较准确,语言也变得生动、凝炼了,有十几篇军事论文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政委孙路说:我部的业余报道员更换频繁,《军事记者》就成了我们培训报道员的辅导教材。近几年,我部连续被上级部门评为报道工作先进单位,这里面显然有《军事记者》的一份…  相似文献   

8.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要使教育报道走进读者的内心,无外乎两种主要方法:报道中要有人;挖掘具体事实。报道中要有人我国新闻界一直提倡“新闻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报道里写人并不是专门报道人物,而是在报道中加进人的因素,从人的角度去写报道,突出人的活动、人的作用和人的思想情感,从而增加报道的人情味。  相似文献   

9.
所谓报道角度,是指采访到可报道的题材后,选择一个“最佳”的视角来表达,把新闻写透写深又写活,使广大读者喜欢看。 那么,最佳角度在素材中的表现形态是怎样的呢?先举个事例,把这个抽象的说法具体化。某离休干部在战争年代多次流血负伤,而今自觉端正党风,不走后门安排子女工作;维护国家财产敢当“黑包公”;他临终前嘱咐家属子女:“没有什么财产留给你们,只有日本鬼子和国民党留在我身上的三块弹片。”  相似文献   

10.
知识林     
如何使报道鲜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同兴趣? 如何才能采写鲜活新闻?那就是要跳出工作部门的圈子善于采写“三贴近”稿件。 目前,新闻报道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记者除了写会议报道之外,写其他稿件时,跳不出实际工作部门的圈,写来写去,不是几点体会或经验,就是工作如何部署,成绩是怎样取得的,或是办了几件实事,逐个加以罗列,记流水账,这样就难写出又鲜又活的新闻报道。必须下决心,摆脱开工作角度,力求从群众角度写稿。注重写新事物、新人物、新经验,新道德风尚,和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闻界不久前发生了一件新鲜事:一天早上,从事国际报道的记者、编辑们看到各自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问卷,要他们回答两个问题:你认识的最佳国际新闻记者是谁?最佳国际新闻记者应具备什么要素? 记者、编辑们天天都在写别人、评别人,如今有人要他们在同行中评头论足、推荐出类拔萃者。美国设有数十种新闻奖,这次评选活动与众不同,没有奖品,更无奖金,连证书都不发。但是大家依然兴趣颇浓,踊跃参加,认真答卷。 举办这次“民意测验”的是华盛顿布鲁金斯研究所的高  相似文献   

12.
今年九月二日,《经济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在第七届世界杯体操大赛中,谁是“最紧张的观众”?》的报道。体操大赛的消息,怎么上了《经济日报》的头条?人们看完全篇,才明白它写的并非体操大赛,而是一篇反映产品质量的报道。报道产品质量的新闻作品,往往容易写得苦燥乏味,引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作者却能别出心裁,选择了一个新的角度,把产品质量的报道,写得也如同体操大赛一样扣人心弦。你看,天津春合体  相似文献   

13.
王志 《新闻知识》2002,(7):40-41
对于新闻记者而言,写作角度的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记者在采访完毕之后,常常面临一个犹豫不决的问题:“这篇报道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来写?”这表明,同样的题材是可以采取不同的角度来写的,并且随着角度不同,新闻报道所产生的效果也会有差别。记者当然愿意选取表达效果好的写作角度。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单纯从经济工作角度去搞经济报道,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受众需要,所以必须从社会角度去拓展经济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什么是社会角度?到底从哪儿去下笔? 写经济发展中的社会苗头 前几年,当武昌火车站出现春节刚过的“民工潮”时,如果单纯从经济工作去报道,只可写武昌火车站某日乘客达到多少人,当天能走多少,滞留多少等。但记者从社会角度着眼,将这一刚出现的苗头称为“民工潮”,并分析了“民工  相似文献   

15.
本来,新闻是需“写活”的。肯尼迪遇刺,挑战者号失事,戈尔巴乔夫下台,海湾战争开火……平铺直叙写出来,哪会没人看呢? 可惜,这样的“重量级”新闻,很难碰上。打开每天报纸,扑入眼帘的,差不多全是这里开会,那里讲话,工厂抓质量,乡下搞春耕,经济有些过热,投资出现膨胀……这样的新闻,各位看不看呢?说实话,十有九篇,我不会看,顶多顶多,溜溜标题,扫扫导语,一张8版的报纸,用不了8分钟,准能看完。新闻写出来,别人不看或基本不看,岂不是记者一大悲哀?好比一个厨师,大汗淋漓,手忙脚乱,办出一桌酒席来,宾客们竟动也不动,摆在那里,喂了苍蝇,这厨师会作何想? 于是便有了本文的题目——“怎样把新闻写活?”选一个新颖的角度要把新闻写活,在“写”之前,先得下点功夫,选取一个新颖的、巧妙的角度。角度者,立意也。记者的巧拙之分,高下之分,  相似文献   

16.
古人为文重"切入"。宋人陈善云:"切入巧,出方能透脱。"写新闻稿是否应讲究切入?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有人报道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将新闻稿写成《从邮局看变化》,通过邮局反映全局。切入甚佳,境界全出。有人报道某县委书记工作的转变,将新闻稿写成《县委书记的笔记本》,通过笔记本记录内容的变化,反映县委书记转换脑筋、增强市场经济观念的  相似文献   

17.
端木夏 《新闻界》2002,(3):63-64
说起新闻要有深度,有人动辄便采用“深度报道”的体裁;一写“深度报道”就得长篇巨著,动辄数千言。非“深度报道”的“消息”能不能写出深度?《沙尘敲响四川大门》作了肯定的回答。新闻要写出深度是否就得长篇大论?《沙尘敲响四川大门》作了否定的回答。《沙尘敲响四川大门》不过800多字,是短新闻写出了深度之一例。这篇新闻的深度表现在哪里?在于既反映了事实的现象又揭示了事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大特写?对于这一问题,新闻界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一致的说法,不仅在理论界没有统一的结论,新闻界从业人员也持不同的态度.大特写曾经被指代具有报告文学意味的长篇通讯报道,而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说法,有人说大特写不是"纯新闻",有人说大特写是"写人与人之间的新闻",有人则认为大特写是一种独立的综合文体,甚至也有人认为只要篇幅较长的纪实作品都可以被称为大特写.给大特写下一个十分确切的定义或许很难,但我们可以从大特写写作上报道上的特色来把握大特写.  相似文献   

19.
赵利 《军事记者》2014,(9):27-28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一个主要品种。要把看似简单、枯燥的消息现写得更加生动、引人入胜,首先要获取生动的事实;其次可通过亲历采访把消息写活;再就是要研究读者心理,选取最佳报道角度;还要讲究修辞,让语言新鲜别致。  相似文献   

20.
我是年过花甲之人,搞业余新闻报道工作已有 30多年,先后在全国和省市报刊、电台用稿1000多篇,新闻图片100多幅。曾有人问我:写了这么多新闻报道,稿源从哪里来?我个人的体会是,稿源来自深入调查。一、向基层工厂企业作调查。解放后,我一直从事工业工作,先后在工厂、县、市工业主管部门当书记、厂长、科局长,对工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情况比较熟悉,积累了不少素材。早在五十年代中期,我就和新华日报、新华社江苏分社、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扬州日报等报纸电台取得了联系,并为这些新闻单位写了不少稿件,但录用的不多,原因是我写的稿件不生动,“有骨头无肉”。那时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