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往今来,有不少吟扇佳作。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过咏扇诗:“团扇复团扇,奉君消暑殿;秋风人庭树,从此不相见。”现代诗人郭沫若也有咏扇诗云:“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中国文人与扇子是很有缘份的。  相似文献   

2.
汉代,出现了扇子的新形制——团扇。有用素罗制成的,称“罗扇”;用细绢制成的,称“纨扇”。纨扇、团扇,也称“合欢扇”。汉成帝时女官班婕好作《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合欢扇兴于汉,盛行于魏晋,是中国传统的扇形之一。其素以洁白为贵,且扇面不加彩饰。唐宋团扇,多以诗画为饰。  相似文献   

3.
欣赏戏曲,常常会碰到对剧中许多角色的身份、职业、性格不是很了解的问题,但如果我们能运用“观扇识人”的方法,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戏曲舞台上,有“文摇扇,武挥刀”或“文不离扇,武不离刀”之说,可见扇子在戏曲艺术上的重要地位。舞台上常用之扇有掌扇、团扇、羽扇、  相似文献   

4.
夏天,天气闷热难受。人们除了用电风扇、空调器的现代化的电器设备来降温消暑外,还经常使用小巧玲珑、携带方便的扇子。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扇子出自农夫和山野村民之手。相传尧舜时代出现了宫女持于帝王身后的障扇,这种大扇既显示了王者威严,又起到了挡尘的作用。据史书记载:西汉成帝时,女文学家班妤题《怨歌行》于团扇(亦称《图扇歌》)。那时纨扉、华丽的团扇成了后妃、淑女的饰物,手执一扇,轻遮朱唇,笑不露齿,别有风韵。东晋“书圣”王右军在绍兴蕺山桥下为卖扇老妪书写扇子,留下了“题扇桥”的故事,自此诗书画进入了扇子世界。  相似文献   

5.
班婕妤,汉成帝的妃子,因《团扇诗》被誉为“团扇诗人”,在五言诗中占据一席之地。而驱暑纳凉的团扇从此也成为了红颜薄命、佳人失宠的象征。在后世文人的笔下继而成了凄楚悲怨、怀才不遇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6.
夏日赏扇联     
风雅扇子店 “明月八怀,团圆可喜;仁风在握,披拂无私。”这是某扇子店贴的对联。这副对联看似写扇,实则借扇抒怀,托物言志。上联借月咏扇,“明月”指白团扇,将家人团聚的意愿寄托在扇上;下联则把扇来之风称为“仁风”,暗喻作者无私地惠及别人的坦荡情怀和高尚品格,无形中抬高了顾客的身份。  相似文献   

7.
扇子的雅称     
扇子作为一种驱暑纳凉的用具,有不少雅称,如: 仁风仁风原是古时美化帝王或地方长官的谀词,言其恩泽如风之遍布。《后汉书·章帝纪》: “功烈光于四海,仁风行于千载。”晋代袁宏为东阳守,谢安授以扇赠行,宏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此后, “仁风”便作为扇的雅称。《幼学琼林·器用》: “剑有干将镆铘之名,扇有仁风便面之号。”便面本是古时用来遮面的扇状物。《汉书·张敞传》: “(敞)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后来也称团扇、折扇为“便面”“障面”。吴绮《见人扇头是友沂绝句怆然和之》:“只今便面春风在,曾向章台拂柳花。”(《清诗别裁集》)  相似文献   

8.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鸣蝉聒噪,动辄汗流浃背。古代没有现代电扇、空调,但从文人墨客留下的众多消暑纳凉诗来看,古人也自有其消暑纳凉的方法,读来别有一番情趣。挥扇取凉扇子古已有之,它有“篾疑秋翼蝉,团取望舒景”之趣,“能使凄兮似秋,隆暑斯却”,所以古人称它为“摇风”、“凉友”或“快哉风”。唐代诗人杜枚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开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生动地描绘出少女们持扇追萤的活泼姿态和欢乐情绪,呈现出一幅清新的夏夜纳凉场景。明代诗人瞿佑有咏扇诗云:“开合清风纸半张,随之舒卷岂寻常。花前…  相似文献   

9.
团扇旧     
词语无边之中,团扇似一枚印章,盖下来,就是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团扇,团扇,说完光影就慢了下来,“一栏红药,倚风含露”。写下“团扇”,还会停不住想写出:罗裙、卷帘、炉烟、花影、暗香、胭脂、屏烛、纱帐、钗环、云鬓、栏杆、扑蝶……当然还有“天如水,扑流萤”。此时,月光也倒了下来,像蔷薇花影那样使人生出闲愁。  相似文献   

10.
“大观园”中那些小姐、丫头们用来掩面遮笑的玲珑扇、团扇确实很美,但我对家乡的特产——麦秆扇情有独钟。提到麦秆扇,我就想起故乡;提到故乡,我也就会马上想起麦秆扇。渐渐地,我把它们融为了一体,其实它们本来就是一体的。在家乡小城,经常可以看见一些戴着瓜皮帽、饱经风霜的老太太,坐在大商场的台阶上,摆着十来把麦秆扇吆喝:“不贵,不贵,两块一把。”这已成为小城的一道独特的风景。麦秆扇,顾名思义就是用麦秆编成的扇子,人们从它的外形中就能猜到做这种扇子所必要的几道工序。先把麦秆压平,然后将几根麦秆混在一起,编成一条挺长的黄灿灿…  相似文献   

11.
扇文化由来已久,而宋词中扇意象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味.作为一种精美的日常用品,女子与扇有不解之缘,主要用做装饰,也常被女子作为寄托自己情感的宠物,如"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而男子也从扇子引发出许多情感,如以团扇比不遇之士,以"羽扇"寄人生理想,还由扇子引发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  相似文献   

12.
扇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而在宋代更是非常流行。团扇作为扇子的一种,出现于西汉时期,因其轻柔、飘逸,常常成为文人吟诵的对象。在宋词中,单是描述团扇的词句就有107处,词人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成为抒发一己之情的意象载体。  相似文献   

13.
用器物类意象表达诗人的婚恋情感,是南朝乐府诗歌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以诗言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及比兴传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源远流长.本文即选择“香炉”、“团扇”等器物类意象进行研究,剖析南朝乐府诗中的婚恋象征.  相似文献   

14.
有位书法家给慈禧太后题扇,写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凤不度玉门关。”可是,这位书法家一时疏忽,竟漏掉了一个“间”字.  相似文献   

15.
一、题画诗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画,历史悠久,瑶煌典丽,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画上题诗,更是构成民族绘画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但题画诗究竟产生于何时,从何人开始,尚无定论。近年来诗论界有人说它早在春秋战国或汉代就产生了,认为那个时期就有了“为画而题写的铭、赞”。也有人认为“六朝时就有完美的题画诗产生了”。(刘继才《中国古代题画诗释析》)然而,其列举东晋桃叶的《答王团扇歌》、南齐丘巨源的《咏七宝扇》、北周庾信的《咏画屏风》等,却不是真正的题画诗,而是为宝扇、屏风所写的咏物诗,咏物诗与题画诗理当自别。至于说“春秋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天问》就是有感于壁画而写成的长诗”,以及汉代“与壁画相配合的四言铭赞”为早期的题画诗,此说更显欠妥。因为四言铭赞,并未成诗。比如东晋人王虞曾画过《孔子十弟子图》,并以题赞来鼓励侄儿王羲之,  相似文献   

16.
文章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传统的扇制及其流变,同时论及了中国的扇文化及国人的扇情结;通过史证与本证的严密论析,终于辨清了"桃花扇"即折扇而非团扇,历时三百载的"桃花扇"之谜团就此澄清。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热爱,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和同龄人比起来,我的爱好也许稍显特别——我偏好传统的事物,比如唱京剧、昆曲,收藏古玩、折扇等杂件。而真正让我一股脑儿陷进去认真钻研的物件,是团扇。我最早对团扇感兴趣是在江南大学读研期间,因为喜欢收藏,慢慢地就收到了一些老旧的团扇。它们的工艺非常精致,但都很残缺,有的没有扇框,有的扇面又不见了。当我拿着这些不完整的团扇去苏州修复的时候,却发现几乎没有师傅可以修理它们。但是  相似文献   

18.
1.地理教过,中国产煤最多的地方是辽宁省抚顺,产铁最多是辽宁省鞍山,所以抚顺被称为中国的“煤都”,鞍山称为“铁都”。某次考试,试卷上:中国的煤都是(黑的),中国的铁都是(硬的)。考完还说:老师怎么出那么简单的题目?2.小学,一同学背诗,前面3句背得不那么费劲。最后一句:“一行白鹭上西天。”全班晕!3.以前同学读课文,其中有一句:拿出芭蕉扇扇扇。本来停顿应该是拿出芭蕉扇,扇扇。那同学直接读成:拿出芭蕉,扇扇扇!4.考试写:“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下句。有位天才学生答:“老鼠儿子会打洞”。我们整办公室的语文老师集体毫无形象地狂笑!5.英语…  相似文献   

19.
佚名 《教师博览》2008,(5):33-33
1.小学.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中有一句“拿出芭蕉扇扇扇”。本来停顿应该是“拿出芭蕉扇,扇扇。”结果那位同学直接读成:“拿出芭蕉。扇扇扇!”——全班同学晕倒……  相似文献   

20.
一、前辟四窗课本对“前”做了注释:“前,指阁子北面,因这阁子是‘北向’的”。中南五省编的《教参》翻译此句为:“室前新开的四扇窗户”。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以下简称《译注》)翻译为:“前面开辟四扇窗户。”笔者认为上述翻译不太准确,容易引起误会。笔者教此文时就有同学提问:“室仅方丈,怎能开四个窗户?”笔者告诉同学:“四窗不是四个窗户,而是在原来‘向’的基础下开一个大窗户,分上下两层,每层都做两扇窗门。”此句应翻译成:“在前壁(北向)开了一个有四扇窗门的窗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