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创造性思维中的灵感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灵感作为非逻辑思维的东西与逻辑思维互相补充促使创造性思维的完成。灵感是新思想产生的火花;灵感是有意识的活动和无意识活动相结合的产物。丰富的知识,全神贯注的思考,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促使灵感产生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平  靳莹  卫子光 《天津教育》2003,(10):37-39
创造性思维是伴随着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开始。创造性思维由逻辑思维因素和非逻辑思维因素组成。逻辑思维是以演绎外推、直觉归纳和类比推理为主要方式。非逻辑思维不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为主要的思维形式,也不遵守逻辑规则,而是以直觉、灵感、联想、想像等为主要手段,来触发新思想的产生。实践证明,只有当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达到辩证统一时,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作实验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操作,而是要求学生在熟悉实验…  相似文献   

3.
王向林 《甘肃教育》2010,(14):61-61
传统作文教学往往侧重于布局谋篇、概括提炼等逻辑思维训练,轻视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导致大多数学生写作时没有灵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众所周知,灵感思维是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在写作中决定了文章的个性。学生怎样在作文时获得写作灵感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的思雏活动中,非逻辑思维是与逻辑思维并列的一种思维形式,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非逻辑思维大多是在逻辑思维中断时才开始启动,通过想象、联想、直觉和灵感等思维形式,使求解的问题与求解问题的答案“接通”。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科研活动中应充分重视对学生的非逻辑思维方法的培养与训练。  相似文献   

5.
灵感思维是一种潜思维形式,它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一样,存在于翻译活动之中。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突破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它具体体现在译文的语音、词汇和意境等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6.
灵感思维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空前亢进而突然领悟事物并得到新成果的思维方法,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形式.波利亚解题思想的核心就是解题过程中怎样诱发灵感,直觉和灵感已发展成为一种极为有效的解题方法.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对立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思维形式 ,逻辑思维是有序地进行创造的过程 ,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非逻辑思维是指灵感、顿悟等思维 ,它在逻辑思维中断时能起“接通”的作用使逻辑思维得以继续进行。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共同完成创造思维的过程。在培养创新能力时不能只注重灵感、顿悟等非逻辑因素 ,忽视逻辑思维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历史灵感思维的特性灵感思维又称为直觉思维,它不同于用概念、判断、推理把握事物的逻辑思维,也不同于用典型形象、记忆表象把握事物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主要发生在潜意识,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相互交融的结果。灵感思维是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无法解开问题的秘密,由  相似文献   

9.
任宝珍 《新疆教育》2012,(7):100-101
本文就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活动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路。主张教师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同时,训练他们的想象思维、直觉思维、逆向思维、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1986年夏,山西省高等院校和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在纽约长岛召开第二届中美教学法学术讨论会,讨论的议题广泛,其中对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讨得比较深入,兹扼要评述。 所谓创造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人对知识的寻求,问题的钻研探索发展到质的飞跃则产生灵感,出现闪念想法进而可能发展成创新、创造。灵感是一种思维活动,它是由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产生的,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创造灵感必须以科学的素养和素质为基础。对于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提出的奇特的异乎寻常想法,可让他自己钻研探索下去,去证实它,发展它或否定它。  相似文献   

11.
Inspiration作为一种简单易用的概念图创作软件,目前还没有广泛的推广开来,本文首先介绍了概念图的涵义和概念图软件Inspiration的主要功能特点,然后详细说明了Inspiration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即它可以作为记录和整理集体思维过程的工具、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工具、进行建构主义教学的支架和教学评价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从梦中受到启示,诗人从梦中吟得佳句,艺术家从梦中得到灵感。古今中外曾有不少奇闻逸事,说明梦是创造性思维的灵感之源。梦的灵感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至为密切,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而有趣的现象。本文试图从生理、心理的角度分析梦的灵感与文艺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能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灵感是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创造新形象时思维受到某种外来信息的刺激或诱惑而产生的突发性意念。在语文教学中要从兴趣的培养、知识的积累、习惯的养成、情境的设置四个方面进行引导,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学生的作文灵感。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感悟是一种思路豁然贯通的思维状态,它在中国古典诗学里受到广泛重视。但本文认为,应该建构一种感悟哲学。感悟不仅是思维的特殊状态,而且是一种哲学认知方式,是一种生命哲学。其认知目的是自我生命的确证,观照方式是主体生命的投入。另外,感悟哲学在人生、文学、学术等方面体现了极强的精神实践哲学的品性。  相似文献   

15.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而且能引导人们去获得知识或以前未曾发现的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定势有多种.创造性思维应在最佳才能上寻找突破口,要善于捕捉大脑思维宇宙中的"灵感闪电".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灵感说”。柏拉图的“灵感说”由感性指向理性,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柏拉图的“灵感说”对弗洛依德的无意识理论等产生直接影响。灵感是艺术创作的源动力,柏拉图的“灵感说”提示马克思的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的观点并不完善。从哲学角度来看,灵感源于生活、源于思考;而从心理学角度,灵感的产生则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心理机制,灵感一直是古今中外文论家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就表现形态来说,灵感突如其来而又转瞬即逝,并具体表现为一种着魔和疯狂。就基本特点来说,灵感是瞬间出现与长期积累的统一、先天资禀与后天陶养的统一、现实性与超现实性的统一。作家的创作构思和语言表达都离不开灵感;灵感孕育着作家的独创性;能够使文学作品富有灵性和生气。灵感是作家孜孜以求的一种最佳创作状态和创作境界,也是作家创作才情才华的集中展现。  相似文献   

18.
介绍利用概念图软件Inspiration作为超文本网站结构设计的工具,帮助教师方便快捷地规划网络课程网站,它改变了以往线性脚本式的网站规划方法,很好地实现了教师与网页技术人员之间的有效协作,为网站的规划与网络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方法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作为清代“性灵”诗派主将的张问陶,在对前辈诗学理论扬弃的基础上,既“专主性灵”,又“独出新意”,标举“天真”之说,倡导从“天真”处抒写“性灵”。艺术本体的“天真”审美本质,由创作主体的性情气质与表现对象的风神韵味“天然”凝结而成。要写“天真”,诗人的心要“空”,要“闲”;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生活知识;还要仰仗“灵感”的“神助”。张问陶对其“天真”说毕其一生躬行实践,创作的大量“性灵”诗作,充满了诗人悯民忧国的风雅情怀。  相似文献   

20.
Inspiration is the primary element of good design. Designers, however, also risk not being able to find inspiration. Novice designers commonly find themselves to be depressed during the conceptual design phase when they fail to find inspira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to be creative. Accordingly, under the graphic design parameter, we have developed the ‘Analytic Composition Method (ACM)’ to guide novice designers in gradually breaking through their usual modes of thinking to construct their own methods of composition. This method provides a variety of creative modes for the design field. Three stages are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A design method is first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 pretest and the existing composition methods of graphical design. We then apply the design method to three iterations of graphic design instruction. Lastly, we conduct an expert interview to evaluate the usefulness of this method. The following are the results obtained. 1. Most of the participants tested sought inspiration visually; they usually began their design process from image data and do not use the data beyond imagery. 2. The result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show that using this method as a tool for graphic design enables various sources of inspiration to generate different modes of thinking and creative expression. 3. Our method could potentially be used for basic composition training and project design execution. However,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may vary with different design objecti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