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考古不就是挖墓?考古很枯燥?考古是冷门,以后不好找工作吧?……人们对考古学专业有太多的误解,其实现实情况并非如此,请看以下分解。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办教育》2005,(2):44-46
记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谁都离不开。我们曾在一些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中看到过失去记忆的人的所做所为,常令人惋惜不已。那么,记忆究竟是什么?人们是怎样记住东西的呢?  相似文献   

3.
加权平均数中的“权”是一个外来词.它的英文是weight,意思是“重量、重要性”.因此,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是用来描述一个数据的重要程度的.加权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其实.“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就让我们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  相似文献   

4.
人类是一种好奇的动物。在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人类上天、入地、下海…… 在一个个科学发现之前夜,一次次探索之旅的途中,人类遭遇了太多的“谜”、太多的“怪”。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世人广为关注的一个未解之谜——“水怪”,感受一下它的独特魅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于泽元 《今日教育》2007,(10S):28-30
在前面八篇教育演义中.我们在不断演绎人文主义.由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现象学。到生命教育、后现代主义.最后回归到素质教育。在这不断演绎的背后,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影子在闪现:自我。其实,所谓教育,就是人影响人的活动.人文主义教育更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而自我恰恰是人的核心.是人一切思想和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在这个意义上,自我蕴含了教育太多的秘密.自我无可回避。[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时下,阅读教学中关于“误读”的讨论声不绝于耳。受后现代阅读思潮的影响,如“作品一出生,作者就死亡”,“一切阅读都是误读”(安伯托·埃柯语)等等,一线语文教师对新课  相似文献   

7.
一、“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它是文本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包括学生集体)四者之间的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误读”便是学生在与读本作者、与编者、与教师对话交流中产生的理解结果,因此误读产生的原因与这四者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8.
上课伊始,同学们一听老师要和大家一起玩猜数游戏,全班顿时鸦雀无声,静听老师发言.老师要求大家准备好笔和纸,需要时也可以动用计算器,接着向大家说道:"请大家按照我说的步骤进行操作、计算,然后由我来告诉你们的答案.好啦,现在开始:大家各自事先想好一个数,就像密码一样,不要让其他同学知道,更不要让老师知道……"  相似文献   

9.
自2003年开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实行了部分招生计划自主招生,高校自主招生人数不超过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各地中学推荐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培养潜质,或综合素质突出的优秀人才,高校自己组织考试,通过笔试和面试两轮考试确定自主招生的对象,但入选考生依然要参加全国的统考。2006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涉足破冰之旅,分数第一次与高校录取脱钩。1185名上海高三考生完成了复旦大学自主选拔“面试”,经由面试专家综合评定,最终预录取300名考生,这些考生可以不参加高考,直接入读复旦大学。这意味着“面试”将越来越多地走进中国高考考生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新课标中的“对话”理论理解不够正确,从而导致学生“误读”课文:一是用“教学对话”代替“阅读对话”,剥夺了学生阅读的机会;二是用“外显的对话”代替“隐性的对话”,放弃了纠正“误读”的责任;三是对“对话”理论过于迷信和盲从。正确理解了“对话”,才能力避学生“误读”。  相似文献   

11.
崔茂新先生不仅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而且身体力行地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的《从一篇经典文本的误读看语文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新发现及相关思考》(以下简称《思考》)就是一个明证。在《思考》这篇文章中,他对《讲话》的文体性质、基本思路和概念间的关系,都提出了一些与现行语文教学参考书不完全相同的见解。这些见解新人耳目、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12.
随着建构主义、接受美学等文艺理论被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加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的颁布,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文本解读多元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但随即又出现剑走偏锋的尴尬:阅读教学中出现学生脱离文本限制、任意解读文本的“误读”倾向,学生目无全牛,抓住局部或个别字句,断章取义。以今律古,甚至曲解全篇。如愚公移山之举不知变通,愚公挖山不止,破坏生态平衡;《背影》中“父亲”形象邋遢,违反交通规则不说,对儿子照顾过于细微,不利于培养儿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解读《归去来兮辞》时,学生结合当下课业负担过重的现实,读出羡慕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但批判他沉溺于饮酒赏菊看落日。消极遁世太颓废等等。面对学生这种超越文本界限、主观臆断的“创造性解读”,很多教师无所适从,盲目鼓励这种打着创新幌子的误读,认为这是学生个人体验对文本作出的别出心裁的感悟,属于多元解读。但是,这种误读真的属于多元中的“元”吗?到底什么是多元解读,对文本的诠释有无一元解读?如果有的话,多元解读和一元解读是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新课改的热火朝天中进行一下冷思考。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之交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震荡的时期,自此直至秦汉统一的这段时间里,士阶层以它独特的社会角色和人格形态标志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顾炎武《日知录》)的时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社会形态迥然异于春秋之时。这“无定主”的“士”中就有纵横家之流,他们是诸子百家中最为活跃的一群。  相似文献   

14.
严钢春 《考试周刊》2010,(21):164-165
本文作者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为例,反思了教学中的失误及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教学未能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具体表现为课程理念更新缓慢.未能完全跳出旧教材知识的框框;教学理念更新困难.总是习惯于教教材:教学方式转变不易。仍旧过于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鉴于此,教师必须用新课程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认真按新课程的思路和内容来教.学会“用教材教”。进一步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而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说到提前批录取院校,大家立刻能想到军校、警校和艺术院校,因为在你的身边,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同学争相报考这类学校。可是你注意到了吗?在数目繁多的提前批次院校中,还有几所特殊的院校格外引人瞩目,它们既不需要对考生进行体能等方面的测试,也不需要考生辗转于各类考场应对专业考试,而是同其他批次的院校一样,完全是按照文化分数优先的原则,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的。既然如此,那它们为什么不安排在一本、二本录取呢?于是,围绕这几所院校的招生和就业便"诞生"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有的传说甚至还披上了神秘的面纱,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笔者走近这些院校,轻轻撩开蒙在它们头上的一层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6.
"误读"是成型的阅读理论。将"误读"理解为个性化阅读的一种状态,有理论依据。可以将"误读"引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对于中学生体味文本时出现的"误读"情形,并不太需要介意。引导学生尊重文本及解读史,是避免"错读"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春节联欢晚会,魔术师刘谦的表演赢得观众一致好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当代魔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在美、英、日、法、意等发达国家.魔术知识已相当普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已有多家专门出售魔术道具的商店,高超的魔术技术也已申请成专利出售。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者如果只是一味地加以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很容易挫伤学生进一步深入研读文本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相似文献   

19.
张兰香 《教育导刊》2009,(11):45-45
进入幼儿期。孩子已经开始注意自已与异性同伴身体结构的不同。一些幼儿对生殖器官开始产生好奇,一些幼儿总是在问:“妈妈,我是从哪里采的?”“老师,为什么我站着尿,她蹲着尿?”……有时候,这些问题会让年轻的爸爸妈妈或教师感到措手不及。如何回答幼儿提出的诸如此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误读》一文,可谓惊心动魄,振聋发聩。坦白地说,我教了整整26年高中语文,这篇文章已教过多遍,但可悲的是我也一直这样误读着,误教着!从这一悲剧事件可以引发许许多多严峻的思考,但我能够说明白的,恐怕只有我对自身语文教学的反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