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哲学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为中小学教师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生命哲学视域下中小学教师主体性表现为生命体意识的觉醒、自我发展的自觉和生命意义的绵延.当前,中小学由于过度强化学生主体遮掩了教师生命体、教研不当分离限制了教师自我发展,推崇分数本位忽视了教师生命意义.通过给予人文关怀,促进教师生命体意识的觉醒;唤起研究意识,提升教师自我发展的自觉;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肯定教师生命意义来促使教师的主体性得以敞开.  相似文献   

2.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以讲为主"、"传授知识",变为建立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关注生命成长,张扬生命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命教育是以帮助生命成长和完善为目的的教育,生命至上是生命教育理念的基石。教师生命观是教师对待生命的态度和观点,直接影响教师对待自己生命、他人生命和自然界其他生命,直接影响生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德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德育中的体现,与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地位,把学生变成纯粹的教育客体的客体性德育不同的是,主体性德育是将作为德育对象的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通过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和道德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性——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以促进他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本文以高校主体性德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及特征,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的主体性构建,为切实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培养一代德才兼备、能够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人才提出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6.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教师身为教育活动中鲜活的“人”的存在,主体性理应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根本属性。在审视当下教师主体性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中,其中最突出的是教师身为“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迷失,主要表现在教师主体性的定位模糊、教师主体性的被迫让渡以及教师主体性的发展受限。以传统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中国社会制度及教研的二元分离为立足点检视其内在的成因,试图以存在主义的视角,为教师主体性的复归觅得新道路。  相似文献   

7.
生命化教育是立足于生命视野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解读和认识.从生命化教育的视角来审视现行的教学策略,目前教师的教学策略迫切需要转变.新的教学策略要坚持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本,这对于课程改革的成功以及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命化教育是立足于生命视野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解读和认识。从生命化教育的视角来审视现行的教学策略,目前教师的教学策略迫切需要转变。新的教学策略要坚持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本,这对于课程改革的成功以及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新课程改革在农村面临着诸多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教育观念更新较慢;课程内容与农村教育资源不相符,课程资源开发困难重重;传统评价机制坚冰难破,难以支持新课程改革。面对这样的现实,农村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0.
于永东 《天津教育》2013,(16):26-28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教学发展的过程,教育和人的生命活动及生命历程不可分割.近年中,教师专业发展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更多的是秉承了工具化、功利化和技术化,忽视了教师生命,而使教师成为了片面发展的教书匠.  相似文献   

11.
当下对教师角色的认识更多地是从社会角度予以衡量,忽视了教师本身的主动性、丰富性,失去了作为"人"的生命的有机性。要摆脱传统社会的认定与强制性的角色规定,从自我生发角度生成具有个性、独特性、生命性的角色,也就是从影响教师角色的社会、职业、个人三个方面分析出文化传承者、生命呵护者、个人发展提升者三类角色,并以生命性为整合目标,发展为生命性的教师角色。  相似文献   

12.
汤萱 《教育导刊》2009,(5):42-44
本文以权力的对立、冲突、协调与合作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公立高校内部权力体系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说明构建高校内部权力机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构建这一机制的基本原则及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3.
当代对"主体性"内涵的理论认识,表现为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他者性三重属性螺旋递进一体融合的整体图景.基于主体性理论的发展脉络整体观照教师发展形态的认识论分期,可以抽绎出关于教师主体发展形态研究及相应认识的历史线索,并揭示出不同形态下教师主体发展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师生交往等方面的典型特征,以及其在教师发展形态上螺旋叠加、递进生成的超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主体性呈现出虚拟与现实交织、个体与群体融合、张扬与迷失并存的新特征。智能技术在重塑教师主体性的同时,也易使教师陷入自我危机、交往扭曲和行动异化的主体性困境。因此,有必要通过坚守生命之性,在寻求本真中认识自己;构建选择之性,在实践活动中成为自己;回归创造之性,在终身学习中成就自己来复归教师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全面构建教师自我教育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施教师自我教育主要依据三个方面,即:自我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要实现形式,是处理主体差异性、发挥主体积极性的本质要求,是基于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专业者、学习者、研究者、服务者构成了教师自我教育的目标系统。教师自我教育的动力支撑从三个层面构建,即:从法规层面明确自我教育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构建教师标准,完善教师岗位竞争制度。教师自我教育的实现途径表现为“三个自主”,即: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反思。  相似文献   

16.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的当今社会,教育正发生深刻的变革,表现在基础教育领域,就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这三个基本精神的实质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更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积极课程意识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课程角色的转变、教师主体意识的唤醒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它是教师以积极心理状态为依托、在课程领域内形成的专业意识形态,体现了教师对课程系统明了的认知状态、积极的支持态度、较高的反思水平以及主动的建构精神,具有生成性、正向性、个体性、缄默性等内在表征,需要在“内化——接受”、“转化——理解”以及“外化——建构”的过程中逐渐生成。  相似文献   

18.
在生命体验视域里,主体性德育以生命个体的发展为目标,是一种理解和丰富生命意义、满足生命成长需要的生命活动。其展开路径首先是生命叙事,以对话和独白为表现形式;其次是生命省思,以反思、阅读、聆听、审美为表现形式;再者是生命践行,以合道德践行和非道德践行为表现形式。生命叙事和生命省思最终以生命践行为落脚点,三者在创造真善美过程中使道德学习主体得以生命超越而实现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9.
闫俊 《成人教育》2023,(9):75-81
学生主体性是影响职业教育友好型社会构建的一个基本因素。职业教育地位支持、人才待遇支持、层次支持、质量支持和治理支持是学生主体性视角下职业教育友好型社会构建的基本内涵。在友好型社会构建过程中,我国职业教育存在战略地位认同度低、技术技能人才待遇偏低、高层次教育招生规模较小、人才培养质量较低、学生权益受到侵害等问题。为此,应采取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战略地位、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待遇、扩大高层次教育招生规模、强化技术技能培养、完善社会治理等构建机制。  相似文献   

20.
教师权威在本质上是对学校权威和师生关系的集中体现,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权威受到了全面的挑战。为顺应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教师权威内涵的转变成为必然。教师权威产生的基础是教师专业素养,究其本质是对师生关系及观念变化的重新定位。《教师专业标准》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供了依据和方向,并对教师权威的转变提出了新要求,具体体现在教书育人,师德为先;教师主导,学生为本;全面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且行且思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