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译介学打破传统翻译研究的那种单纯语言层面和文本层面的研究,它是从文学和文化层面来考察翻译研究。本文拟从译介学的视角出发,对比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歇后语的译介处理,审视其在汉英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谐音信息、语体风格及文化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和扩伸,探讨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及其影响所在。  相似文献   

2.
译介学把翻译看作是一种人类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它是一种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研究翻译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圣经》译介虽然主要是服务于宗教传播,但《圣经》的译者在对《圣经》进行翻译的同时,有意无意地进行了创造性叛逆,从而使《圣经》为不同价值观的各国人民所接受。《圣经》翻译对民族语言的形成,包括对中国语言文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极为常见。在翻译过程中,当译者在译文中加入了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内容时,那么在此译作中,创造性叛逆的现象就一定存在。《红楼梦》在国外的流行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而其取得的斐然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本文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考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的创造性叛逆,揭示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5.
洪忠民 《考试周刊》2009,(23):213-215
在西方,翻译常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译者翻译原作是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读者阅读译作也经历了一个“创造性叛逆”过程。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以译者和读者两个身份来具体阐述译者在翻译中和读者在阅读译作时的一些“创造性叛逆”特征。  相似文献   

6.
梁宗岱作为我国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其译作以直译为主,有少数使用意译.直译行文典雅,译笔流畅,忠于原文又求形式对称,使诗歌情、形、韵兼备;意译表现出很强的创造性叛逆.梁宗岱反对将外国诗歌翻译成口语化的新诗,他的译诗在语言上保留着文言的痕迹,使白话诗歌具有洗炼的特点和文学的意境.这种创造性更好地表现了诗歌中变幻多端的人生和纷纭万象的宇宙.  相似文献   

7.
李梦芸 《文教资料》2013,(17):63-64
不同于一般的翻译研究,译介学侧重于文学研究或文化研究,主要将研究对象置于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大背景之下,以审视这些背景下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社会是如何进行交流的,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采用译介学这一视角,从佛经汉译在创造性叛逆和对译入语国家文化的影响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当下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社会语境中,霍克斯英译本《红楼梦》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享誉海内外,引人深思。为了让西方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感觉是在欣赏英文原版小说,而不是翻译作品,霍译本在文化意象词语、语言规则、副文本等方面,匠心独运,在比较文学变异学视角下审视霍克斯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并与杨译本进行对比,可以为中华典籍走出国门提供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作为我国的古典名著之一,英译本却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片段翻译,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出现全译本,而以“杨译本”、“霍译本”最为完整和详实。  相似文献   

10.
周维  刘萍  周正华 《培训与研究》2008,25(1):130-132
双关语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具有丰富语言表达、强化语言效果的功能,在日常生活、语言交际、文学作品中被广泛运用。本文探讨了双关语在《红楼梦》中的运用及英译,并结合实例及杨宪益、霍克斯的英译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对双关语的英译需从语义、语用和文化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才能使译文既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特色,又达意确切。  相似文献   

11.
梁书恒 《考试周刊》2009,(37):29-30
一部《红楼梦》,也是一部服饰文化盛宴,杨、霍二人在同时成功地全译了这一伟大巨著的同时.却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或技巧,而两种译本对其中古代中国服饰文化传播的结果也就迥然不同。本文拟将二者服饰文化部分译例作以对比,以期在此基础上,对其差异的影响因素作探讨。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书中的金陵判词更是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预示着共15位重要女性角色的命运。在《红楼梦》的多个英译本中,译界研究的热点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和霍克斯同闵福德的译本。奈达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在兼顾内容和形式的同时,还重视效果的传达,提倡等效,这对金陵判词中修辞的英译提出了挑战。译者在英译的过程中各显神通,虽有缺憾,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等效。  相似文献   

13.
以译介学的有关理论来分析文化意象翻译时的传递问题,从而更好地阐述了文化意象传递过程中的失落现象,增强翻译时译者的责任,即尽最大可能传达原作的意象,以及更好的了解了对读者也应持有相当程度的信任。论文以《牡丹亭》英译本中几处意象翻译的处理为例,管中窥豹了译介学理论对文学翻译产生的影响以及翻译过程中意象失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乃通过贾宝玉这一自拟形象体现了鲜明的一贯的忏悔主旨 ;而且这种忏悔克服着并消解了一般理解上的“叛逆”思想。作者刻划宝玉的叛逆性格时 ,概念是模糊的 ,有时是不确定的 ,但通过宝玉形象作“深自忏悔”的意向是明确的 ,清晰的。高鹗并未能清晰地把准曹雪芹的忏悔主旨 ,这使得他的续书必然地无法达到曹雪芹前 80回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辞格的翻译一直以来是个棘手的问题。囿于汉语辞格本身的抗译性加之译者的主体性因素,如何在英语中适切的表现出来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樊篱,汉语修辞格“飞白”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本文选取霍译《红楼梦》《石头记》中两个典型飞白辞格,以目的论为观照,说明译者如何在深刻体会原著精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译入语语言的优势以及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采取辞格再造和意象再现等翻译策略,将原文的精神实质和风格韵味移注到译文中。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20):15-16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中有大量颜色隐喻,尤其是"红"的隐喻。鉴于目前颜色隐喻及其翻译研究的缺乏,本文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通过对《红楼梦》中"红"隐喻及其英译策略的分析,探寻其隐喻意义、目标域及两英译本中译者对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书".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地位逐步提升,在中国树立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此书的翻译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文学价值的传承具有极大的意义,而书中的诗词佳句,具有特殊的语言形式和深邃的含义,既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又是翻译的难点.在《红楼梦》众多英译版本中,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  相似文献   

18.
翻译研究已从文本内部延伸到更为广阔的语言、文化、符号、文学、社会、历史等具有互文性质的大文本中.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领域,旨在崇尚多元的理论大背景下,进行一种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新尝试.从互文性视角解析英译<红楼梦>,从而为译者选择翻译策略搭建一个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绍兴文理学院汉英语料库对《红楼梦》中茶事动词的英译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茶事动词的英译具有多样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待茶制度,但少数茶事的翻译模式化,出现多词一译的现象,无法充分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内涵。本研究可为《红楼梦》中茶事和茶文化的翻译研究提供参考,有助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98):15-16
《红楼梦》原著结构设计精巧,人物众多,个性鲜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真实反映。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思和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对其进行了全译,作为两种代表不同风格的英译全译本,对他们的研究显得意义重大。霍克斯和杨宪益的《红楼梦》英译本各有千秋,单从回目上看就能比较两者在翻译上的某些特点,从修辞、炼字方面对回目进行比较研究就能揭示两者的翻译风格及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