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论汉武帝时期的西北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在总结前代治边经验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国家安全、民族关系以及社会问题,逐步确立起开发西北的战略思路,组织了首次政府行为的西北开发。其措施体系以军事开辟、徙民屯垦、发展交通、实行双向开放为具体内容,具有局部开发与全社会发展互相照应,军事入手,着眼经济前提下的全方位开发,经营措施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等诸多特点。此时期的开发为历史上西部开发之肇始,开创了历代开发西北的基本模式,初步奠定了西北城镇聚落和民族关系的基本格局,改善了西北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结构,给西北社会的长期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不过,巨额政府开支和大量民力投入也一度产生了削弱国力和增加人民负担的负面影响,值得我们去深思。  相似文献   

2.
近代三次西北开发热潮探析——以陕甘宁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曾经掀起过三次西北开发热潮,分别出现在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清末新政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基本上每次西北开发热潮都以经济开发为重点。左宗棠充分利用西北资源发展近代西北工矿交通业,打破了历代西北开发囿于农业水利及移民屯垦的局限;清末新政时期的开发实践则给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突破,激活了西北社会经济的近代化因子;抗战期间的开发建设全面提高了西北地区经济水平,不但为抗战做出了贡献,而且使该地区因此获得了自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尽管每次西北开发热潮持续的时间都较为短暂,并且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问题,在客观上却为改变西北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奠定了初步的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被迫将西北作为持久抗战之基地,并对即将破产的西北农业经济进行了以粮棉为主的规模开发,甘肃农业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此次开发在促进甘肃粮棉生产发展的同时,也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西北,作为中国的不发达地区之一,在以往的经济开发中,付出过高昂的资源、环境与生态代价,也造成了人口膨胀、贫困、城乡对立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痛定思痛,可持续发展是西北经济的必然选择。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为这一选择开辟了广阔前景。西北初具规模的国民经济体系也为其提供了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西北的开发建设,始终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西北出现了两次开发的高潮。第一次是50年代以“一五”计划为中心的新工业基地建设,第二次是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进行的三线建设。这两次经济开发以“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规律,在强调国民经济综合平衡、部门平衡的同时,贯穿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导思想: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两次西北开发成就斐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代王朝对西北均有开发政策,明朝也不例外。明朝时常受到来自西北方向敌对势力的威胁。为了稳定西北政局,保护开发成果以及王朝主体的安全,明朝对西北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等开发政策。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十分重视。他在自己的著作和讲演中,多次提到西北的开发问题,在1917—1919年撰写的《建国方略·物质建设———实业计划》中,提出了很多宝贵而又具体的意见和设想。他认为我国西北幅员异常辽阔,地下资源十分丰富,居住着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这些都是经济建设非常有利的条件。西北地区处于欧亚大陆之间,战略地位也很重要。因此,建设西北不仅能够改变这个地区的落后状态,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对于全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也是一种促进。孙中山认为开发和建设西北,必须首先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鹤天是民国时的西北问题研究专家,他不仅编辑报刊、组织研究西北的学术团体,而且还去西北亲自游历考察,并详细记述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提出许多开发西北的真知灼见,包括开发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缘由和便利交通、创办教育加强民族团结、发展农业、工矿业、筹集经费引进人才等方面的开发步骤与方法,对当今的西北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1876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前后辗转鏖战西北十四年。他在主政西北时期的经济思想虽未著书成说,但却充分体现在他对西北的经营建设,总体可归纳为两点:一是把经济思想融于军事,即军事上的经济,以自给自足的方式缓解西征“兵饷粮运”的压力;二是其经世致用思想和洋务思想并用于对西北的近代化开发,主要是以农为主,以商为辅。  相似文献   

10.
陈赓雅先生的《西北视察记》,是在中国社会面临诸种危机如人口过剩、生产低落,尤其是边疆危机之时对于西北社会的实地调查和记述。他的考察,原旨在于把复兴民族的热望投注在西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投身朝野上下“开发西北”的热浪。但他的记述,不只限于经济、国防和物产资源,对于西北教育以及西北风土人情等也做了大量的记载。本文试图结合自己近期对青海地区的实地考察,对青海风俗的变化发展做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汉唐盛世与西部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唐盛世,积极开发经营祖国西部地区,中央王朝设置郡县,发展交通,移民垦殖,传播内地先进技术和化,促进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与化的发展,加强了祖国统一,增进了民族团结,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总结历史经验,为当今国家西部发展战略提供某些借鉴,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泉州农村劳动力现状和转移途径的调查,分析海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指出海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应借鉴泉州经验,通过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农村劳动力自己创造就业机会等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最终有助于和谐海西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面对农业入世的挑战和农民增收困难的现实问题,西部农业高职教育如何应对,这为西部农业高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空间。西部农业高职应正视现状,更新观念,产学结合,发挥优势,从而加大应对农业入世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力度,为西部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 ,一退三还 ,使得本来粮食短缺、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粮食安全雪上加霜 ,进而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隐患。本文认为解决西部粮食安全的思路在于走区域大循环之路 ,并从粮食流通体制、提高粮食自给率、增加稳定的供应和提高西部农民购买力等方面采取对策 ,以实现西部和全国粮食安全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外资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福建省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便提出利用外资加速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并付诸实践。20余年来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取得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一些经验,这对经济落后区域如何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怨积累与激化是干群冲突事件的诱发因素之一。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漠视、侵害老百姓的权益,缺失公平环境,地方官员作风漂浮、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等,是民怨积深的主要原因。民怨的积累将破坏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影响社会稳定,拖累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将各级地方政府建成亲民政府,需要加快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民怨舒缓机制,畅通民声表达渠道;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要坚持以民生为本,妥善处理社会利益矛盾,切实化解民怨。  相似文献   

17.
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在北方建立的四个政权,既不同于以往的匈奴政权性质,也不同于同一时期其它少数民族政权,它们具有自身特点.该期匈奴政权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质;除汉人之外唯我独尊的民族心理;吸收汉民族表层东西多,重封建礼法制度、文化建设而轻经济建设,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其国祚短暂.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人民教育观是中国近代平民社会地位和教育现状的折射。从近代中国社会平民在政治经济中和文化教育中的地位,中国近现代政府对平民教育的倡导及对平民教育团体的支持,苏区、边区和解放区人民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教育现状诸方面,可以全面了解毛泽东人民教育观形成的现实土壤。  相似文献   

19.
黄炎培农村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落,同时,中国的农村教育也存在出许多严重的问题,在此背景下,黄炎培形成了重视农村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黄炎培农村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经历了由“分区立系”,到“划区施教”、综合改进,再到“先富后教”、富教合一,三个阶段的演变。在21世纪的今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黄炎培的农村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隋唐时期气候转暖,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外部环境,引起了种植方式的变化,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大统一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南北交流,消弥了一些不利因素,封建国家也更加重视农业,经徭薄赋,不失农时。这一时期人口增长迅速,为农业区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隋唐推行均田制、实行屯田和营田,扩大了耕地面积,并使那些社会动荡、环境恶劣的地区也得到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