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雅礼会是成立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个基督教差会组织。20世纪初开始,它来到中国先后创办了雅礼中学、雅礼大学、湘雅医学院等学校。有人认为这些学校最初不是基督教学校。所谓基督教学校,应是指近代以来由基督教人士以基督教的精神,以提供经费或人员等方式办理或参与办理的、具备较强基督教特色的现代学校。按照这种理解,再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来分析,雅礼会在华教育机构应该属于基督教学校,或者说是传统上人们所说的“教会学校”。  相似文献   

2.
为顺应中国社会和政府的要求,基督教大学从1920年代后期起开始向世俗化的方向迈进。但几乎与此同时,基督教大学又在进行着基督化的努力,希望以此缓解世俗化对其基督教特色的冲击。在基督化的努力中,华中大学一方面在实质上保持其基督化的办学宗旨,另一方面又采取了多种措施营造学校的基督教氛围,希望以此向学生施加基督教的影响,保持学校的基督教特色。  相似文献   

3.
早期的基督教大学并未特别重视职业教育。从1920年代开始,基督教大学逐渐调整办学方向,开始更多地重视职业教育。基督教大学的职业课程较为重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及活动性,并重视开展实践教学。基督教大学的职业教育,为中国社会培养了各类实用人才,同时也推动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基督教教会大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教会背景使得它们对宗教教育有着天然的追求,但它们毕竞生存在中国的环境中。金陵大学作为基督教教会大学中唯一的一所A类大学,是在华基督教教会大学的重要代表。对它的宗教教育发展过程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督教教会大学在中国土地上的生存状态及其对于中国现代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从唐代开始传入中国,经过一千多年的时间,始终未能成为主导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儒学化”的倾向严重制约了它在中国的发展传播,但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它却在漫长的渗透历程中,逐渐融入到中国人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到了本世纪,基督教文化作为西方人文主义的精神主体,迅速被中国知识界所接受,并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得以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青年会最初由英国商人乔治·威廉于1844年创于伦敦,是个带有社会改良色彩的组织,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从最初以宗教活动为内容的青年职工团体,逐步发展成以“德、智、体、群”为宗旨的社会改良机构。传人到中国后逐步创立了学校青年会、女青年会等团体,1912年于上海成立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在统一组织和机构的协调下,青年会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在中世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基督教在男女同等教育问题上相当具有革命性。基督教虽不是从事学校正规教育的开山鼻祖,却显然是实践两性同时接受教育的先锋。大学是中世纪原创的机构,它的产生与发展也与基督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督教为大学的萌生提供了智力和人力支持,同时也为大学学科的构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是我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的一项教改实验。8年来,这项实验以其显著的成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地区、学校、教师自发地加入了实验行列。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学校已从最初的十几所发展到700所,参加实验的学生已从最初的3000多人发展到24万人。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9.
姜雪  张德祥 《教育科学》2015,31(2):59-63
明确大学文化形成机制是建设大学文化的关键。从文化形成动力角度,大学人是大学文化形成的唯一主体,大学文化形成机制可以分为主导型和自发型主要两种。主导型大学文化的形成主要是源于学校创办者、管理者的提出和主导实施。自发型大学文化形成的主要是源于学校教师的自我养成和演化,是大学教师在大学日常运行过程中经过磨合和相互协商与妥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大学教师发展的人本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师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人学是大学教师发展需要依据的哲学基础与基本前提,为我们理解作为"人"的大学教师及其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性的视角。通过人本反思发现大学教师发展具有功利化和工具化倾向,人本关怀下的大学教师发展观变革应以大学教师的主体需要、生命体验、人文关怀和自我超越为核心内容,应在职业生命、自我关怀、自觉发展和实现主体价值等方面促进大学教师发展,彰显大学教师发展以人为出发点和以人为目的的人学理念。因此,对当代大学教师发展的人本诉求进行探讨,具有极强的现实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在金陵大学期间形成了学、教合一的共和教育思想和基督教现代教育家主体人格,到留美期间发展为道、教一体的国民教育思想;但在1917年—1927年陶行知开始现代转型,陶先是以基督教教育实现反中国传统教育,然后主要在1922—1917年非基运动中,实现了反西方传统。陶以民族主义实现了主体人格转型为民族本位主义的现代教育家,对于基督教教育思想的超越,其本质是基督世界主义与普世价值的民族适应。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探索、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的一种新的探索。它在认可中小学校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的基础上,强调学校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不仅促进了实习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中小学生的发展,而且也为大学教师和中小学在职教师提供了对话的平台。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实习教师的“临床实践”是其完成教师角色转变的必经之路;教师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紧密结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沟通必须在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对话”中实现。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与教师的关系对一所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司徒雷登在任燕京大学校长的二十七年里.糅合美国文化的民主自由、基督教的博爱与中国儒家的道德观,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师观。他从制度、物质和人文环境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安心从事教学与学术研究的条件,与燕大的教师结成了和谐平等的关系,谱写了一首精彩的燕园曲。这也为当今大学精神与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校本发展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和在学校中进行"。从校本培训的发展史来看,最初的校本培训概念是由英、美等国家提出,一般采用将中小学教师集中起来由相关的大学或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的方式。但在实践中,逐渐发现此方式存在着教  相似文献   

15.
适应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基督教大学开始了本土化的积极探索,社会服务是其重要方面之一。以医疗卫生、农业推广、社会教育为载体,基督教大学的本土化进程不断推进。虽然在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基督教大学不可避免地存在困惑与矛盾,但它毕竟借此与中国社会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为其他大学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个人发展作为大学教师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大学教师作为自然人、社会人、组织人需求的满足与个体提升的过程。在美国,大学教师的个人发展是教师个体、结构、制度、理论诸多因素的合力所致。美国学者和教育联盟提出不同的个人发展观。个人发展的概念也经历了从服务教学到重视教师个体需求的演变。美国一流大学的教师个人发展兼具组织支持与自主发展相结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主体的机构合作、专属与依附的两种发展形态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从12世纪建立最初的学校以来,挪威的教师教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科学的体系,其历史经验和改革成果均值得借鉴。挪威教师教育大学化的特点在于:建立粗放式的课程指导框架;高等师范院校拥有更多的权限;强调教师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更好结合;教师教育多元化且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学科在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教会大学的师资从最初由牧师兼职发展到教育专业教师;课程设置趋于实用化、本土化,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教学方法强调多样化、科学化,积极开展教学实习和教育测量;培养人才注重博专结合等,均开风气之先,促进了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并对中国教育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祁伟 《凯里学院学报》2009,27(1):111-114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培养人才的人才。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发展的新趋势,面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特别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学校加强青年外语教师培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以往的大学英语培训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培训课程不合理,培训内容单一,对教师培训标准上无明确要求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重新确立大学英语教师培训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高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教育能力的信念,反映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效能感不仅对教师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学生成绩、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以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背景,对教学效能感做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最后从学校与教师两个层面提出了培养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