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说明:《黄鹤楼送别》(苏教版第九册第25课),以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的感情。  相似文献   

2.
辋川,因诗人王维而闻名而令人神往。《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抒发了诗人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读来令人情趣陶然。  相似文献   

3.
古诗教学“六步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读诗题 ,明题意。古诗题目 ,高度浓缩 ,是全诗的“眼睛” ,有的概括了全诗的内容 ,有的抒发诗人的情感。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应从题目入手 ,让学生理解诗题 ,这样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内容及诗人的情感。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首先理解诗题的意思 :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 ,诗人思念家乡山东的兄弟 ,这就能从整体上感知这是一首反映思念亲人的古诗。二、知作者 ,晓背景。由于古诗所反映的情况距今久远 ,加之小学生社会阅历浅 ,知识面窄 ,因此古诗教学要让学生了解诗人及当时的背景 ,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更好地领…  相似文献   

4.
送别诗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以唐代送别诗的一些重要代表作为例,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唐代送别诗的思想意义。唐代送别诗不仅表现诗人的友情与别情,而且还包含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对理想和抱负的抒发,对自己高洁心志的表白等。由此显示出诗人的人格美,表露出诗人的社会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5.
送别诗指以送别时的场景、别后的想象等为内容,表现诗人对友人(亲人)的依依不舍或对友人(亲人)的劝慰勉励或自伤身世、坦陈心志等的诗歌。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可以归类为: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意境清新,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好景色,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本课的难点。教学中,我采用了简笔画、音乐、语言渲染等方法来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去感悟诤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教学过程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教材第四册和第一册古诗欣赏中,分别选录了唐代诗人王维和高适所写的传诵千古的赠别诗:“功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王诗描写了友人相离设宴饯别所表现的着恋悽惋、关切有加的情思。虽流露出一般士大夫伤离念远所表现的悲欢威怨,但诗人用语质朴真切,婉曲细腻,在谐和的声调中直露深挚地抒发了友人告别时旋即天涯的淡淡惆怅,表达了朋友间深含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外交家、思想家、改革家、诗人黄遵宪五次到香港,写下了不少感怀香 港的诗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饱醮浓墨如此深情地抒发对香港感受的诗人。这些诗歌抒发了诗人以 "杜鹃啼血"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以"精卫填海"的强国决心,非常值得今人欣赏。  相似文献   

9.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民歌的曲调,意为“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所以我们可以视它为一首咏酒诗。公元752年(唐天宝十一年),李白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颖阳山居作客,三人登高宴饮,在诗人眼里,人生快事,莫如置酒会挚友,且又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抒发诗情,一泻千里,奔腾无羁,一曲《将进酒》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10.
王维的送别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送友人赴边和赴任之作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劝勉,但侧重点略有不同。送友人归山隐居之作则又表现出对归隐淡泊平静生活的向往。安慰友人落第贬谪之作更是情深意重。此外,他在送别诗中形成了典型的意象,尤其是自云意象和铙声意象在其他诗人的诗中很少出现。他的送别诗还有着“诗中有画”的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几首忧国者之歌,通过对其个人情感的抒发的体会,我们可以了解诗人身世大概和所蕴涵的忧国忧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论《离骚》中的自我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是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浪漫主义诗人偏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常常以自己的主观世界为直接的表现对象,他们的作品往往是通过“自我”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屈原就是一个运用诗歌鲜明而突出的表现“自我”的诗人。他的《离骚》正是塑造“自我”形象的优秀诗篇。 (一)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它以广阔的生活画面、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深刻地展现了屈原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评价,尽情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情怀,从而艺术地塑造了屈原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13.
1、创设情境,以景激情。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如我在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时,为使学生理解诗中抒发羁旅他乡,思念友人,思归不得的愁思,应抓住写景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铺陈渲染深秋季节,树叶飘落寒风瑟瑟,黑夜如漆雨不停涨满秋池的情景。可想而知,诗人旅舍独居孤灯听雨,面对来信彻夜难眠。浓重的愁思融  相似文献   

14.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是把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揣摩意境,既要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又要理解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事物来表现的。我们以欣赏的角度去读诗歌,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揣摩诗歌的意象,就能领悟到作者所创造的美。一、感受其整体一首诗是完整的。诗人在创作时,其思维是前后呼应、紧密联系的,这就是在学习诗歌时要感受其完  相似文献   

15.
《暮江吟》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的一首古诗,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南下杭州赴任途中见暮江美一丽景色而吟咏的一首风景诗。诗中意境优美,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教学这一首诗,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运用古诗学习方法,从扶到入,入境悟情。  相似文献   

16.
抓住诗歌的特点,把握形象,领会内容是高考诗歌鉴赏题解答的关键。"诗言志",诗人作诗总有其要抒发的感情,诗人在写作过程中不是纯客观地对待对象,或爱或恨,或喜或怒,总有一定的感情和态度。把这种感情抒发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就是抒情。人的感情是主观的,抽象的,直接抒发易失之空泛直露,读者只有依附于一定的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才会感到诗意浓郁,令人回味。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寄离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对诗歌内容、作者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倡导自主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由抒发感受,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南朝浙江诗人吴均虽然以边塞诗和"吴均体"诗歌而著名,但是他更多的诗歌主题是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追求功名的早期,他自信于自己的才华,乐观地等待机遇的出现。当受挫之后,也曾通过吟咏归隐来缓解愁闷。冷峻的现实最终让吴均写出富于批判的诗篇,抱怨命运、批评友人、批判小人。吴均以不遇为主题的诗歌回漾着希冀、痴想、失望、激愤、悲壮,丰富了他的诗歌风貌。  相似文献   

19.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之作。整首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借助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把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对眼前无奈的离别,表现得真挚、浓郁,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本文带领学生深度的走进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从三个层面分析了这首诗的诗意。  相似文献   

20.
《过故人庄》是孟浩然的诗歌代表作,本文通过考察孟浩然的生平经历,说明《过故人庄》是诗人仕途失意,重返故乡后的作品,当中应隐含了诗人仕途无望,决心投身田园的思想。本文亦解读了《过故人庄》的用字和典故,指出诗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决心归隐田园的志向。因此,《过故人庄》的创作旨意除了是表达诗人对田园风光的赞美,以及抒发对友人的真挚情谊,还流露了诗人放弃仕途,决心归隐田园的心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