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译者主体性涵义的阐述,结合实例以及参照文献对译者主体性的意义进行简要研究,明确了译者本身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释发挥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必要性,虽然其受制于诸多因素,源语与译语的文化内涵差异、作者与译者语言思维方式不同等因素,但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在本质上提高翻译的质量,尽量缩小译入语与译出语在文化心理和民族情感上的距离,更好的展现原作的风采与情感。  相似文献   

2.
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用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用学的角度,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应通过语用推理,对具体的语篇恰当解读,用恰当的译入语语言形式体现原作者的真实意图。重点论述译出语的语用翻译和译入语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要准确地翻译英汉两种语言必须了解和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按照4Es标准和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做出适当的调整,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相似文献   

4.
译入语与翻译李炜(陕西师范大学外语系,西安710062;作者,男,41岁,讲师)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至少在两种不同的语言间所进行的语际转换过程。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比作一条道路,其起点为原语,其终点为译入语,如下所示:原语——信息——→译入语①然而由此端通...  相似文献   

5.
从《红楼梦》英译本看委婉语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译《红楼梦》中的委婉语的研究来探讨汉语委婉语的可译性及翻译技巧。汉语委婉语英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译成英语中对应的委婉语,2、直接译出核心意思,3、省略,4、译出字面意义,5、注释法。  相似文献   

6.
从汉语习语的英译谈文化异质的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习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背景。其翻译不仅要译出其意义内涵,还要译出其民族文化特征与形象色彩,源语文化的异质性的引介必然以异化策略为主,归化为辅。  相似文献   

7.
英汉语言不同的起源和文化背景造成了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不同的文化认同导致了文化的不可译,但这种不可译都可以通过一定的翻译方法得以解决。中文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无论是语言的结构层面还是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均存在着判若鸿沟的区别,这就导致语际的翻译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性。本论文从语言文化和社会文化两个不同的层面展开不可译情况在中英文化不同系统中的表现研究,同时借助于相关的例子,展开细致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翻译本身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翻译中的形象转换必须在两种语言、两种不同文化之间 ,在归化与异化之间进行权衡。翻译中的形象转换处理有 3种情况 :原文中的形象在译入语中不变 ,将原文中的形象转换为地道的译入语中的形象和舍弃形象改用普通语言来表达形象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在翻译活动中,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审美需求与审美体验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而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与"审美距离"概念的提出恰好弥补了文化翻译中存在的译入语读者对翻译文本的审美缺陷问题.在接受美学视野内,翻译的文本不但要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更要起到开拓读者接受视野的作用.唯有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翻译文本保有一定的阅读空间和审...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是中国最早的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外译最多的中国典籍。在译本中译者对数字、成语的翻译体现了综合使用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在翻译策略上是采用了翻译杂合的方式;同时杂合不只应用在翻译策略中,也应用在文化中。杂合的同时却又不失中国文化特征、民族特征,能够使译入语读者更好地了解《道德经》精髓,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11.
从韦努蒂所提出的“异化”和”归化”翻译法中,可以对应地引出翻译中一般对文化因素处理的两种方法,即主要以原语文化为归宿(异化)的翻译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归化)的翻译。尽管两种方法都有其存在价值,但归化翻译扭曲了被翻译文化的文化身份,而异化翻译法对于保存文化“异质因素”尤为重要,且有利于彰显多元文化,从而确立翻译中的文化认同。因此,在对中国文化中令人瞩目的古诗翻译时,异化翻译是保留中国古文化特质不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有关汉字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汉字并不是独立于文化体系之外的 ,而是整个文化体系中诸多文化项的一员。研究汉字文化 ,就是要以汉字为核心 ,探讨汉字与其他文化项之间的关系。“汉字文化”与“汉语文化”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 ,前者来源于汉字自身的形体 ,后者来源于汉字所记录的词 ,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尽管汉字形体与其他文化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但它并不具备细致描写文化的功能 ,更不具备最终确认文化的功能 ,因此 ,进行汉字文化研究必须准确把握汉字文化功能的量度 ,而不能随意加以夸大。  相似文献   

13.
陇南地区在陕甘川交界之处,县区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十分明显,民间美术的文化内蕴与艺术风格更是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但是,受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保护意识逐渐淡漠,使得许多地方文化与艺术赖以生存的原生地域被湮没,民间美术传统的创作观念和技巧受到极大的冲击。建立民间文化保护的合理机制,加强民间传统文化教育,是发展与保护陇南民间美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媒介。语言教学包含文化教学。因此,文化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是语言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充分挖掘文化教学的内涵,从中西文化对比入手,全方位领会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并结合英语文化教学的阶段性、交际性原则和特点,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突出异域文化和己域文化差异对比,让学生在不同层面上全面认识英语文化现象,推进英语文化教学新理念的确立。  相似文献   

15.
武术拳种受着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特点和武术文化特色.齐鲁地域风土民情和文化宗教传统的丰富性,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种的人文因子,造就了中国武术拳种的丰富和多样.从齐鲁文化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的视角出发,探讨齐鲁文化对武术拳种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唤起对不同地域武术拳种特性研究的关注,以期为武术拳种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武术学科的全面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产生于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既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又在道德养成、自强不息、和谐包容等方面具有共通之处,因此具备了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基础。通过对儒家义利观与奥林匹克异化的遏止、通过互相碰撞、交流后,两种文化互通互学使自身更完美,有力地促进了二者的共赢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南京青奥会城市文化营销与软实力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南京城市,造就了它富有个性的古都文化、秦淮文化、钟山文化、博爱文化等多元文化。在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舞台上,南京应通过扎根本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导向未来文化向世界营销自己的城市文化;同时应以民族凝聚力、文化产业、文化传播力、社会合力等策略来提升南京城市文化的软实力,提高南京城市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8.
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贯穿于各个时代的、为各个时代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语言、工具、文字、符号等形式保留下来的个性特征,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在文化现代化的浪潮下,中国文化现代化要适应全球的文化现代化浪潮而又不丢掉自己的特色,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要保持中华文化所独有的民族性。研究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系,分析中华文化民族性在文化现代化中的作用以及探讨中国文化现代化如何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对当今中国更好地融入文化现代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绍兴的文化繁荣一般出现在乱世和末世,出现在王权、专制失控的时代。由一部绍兴名人文化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乱世和末世中,文人和剑客的活动表现得异常活跃。文人与剑客之间,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文化领域的各流各派,周游四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推行各自的政治主张和学术思想,既相互交流融汇,又自成流派体系。剑客游侠中的大腕巨子,奔走四方,论剑天下,以剑会友,挥剑展志,以实现理想世界。文豪剑侠,或成为至交,或共投一主,或集中一身,相互启发,相映生辉,从而折射出绍兴名人文化中"书剑气"互补的特点。文人与侠客殊途同归,只是方式不同,一个以书,一个用剑。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促进着世界文化的大发展的同时,各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也得以加强。本研究以中国武术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在对近代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发现:中国武术的近代发展实质上是“在西方体育‘立场’主宰下的中国武术革新”,是对西方体育模式的“嫁接”。西方体育的范式、西方体育新思想、新方法成为了中国武术“革新”的正当性的依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武术本身的文化主体性渐趋淡化,这对于中国武术持久发展并无益处。笔者从中西体育文化“同”与“异”的视角,提出了是选择“求同”,还是选择“求异”的学术思考。最后指出: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还是应该更多地关注中国武术自身的价值,更多关注中国武术发展的主体性,在肯定中西体育文化“异中之异”的基础上,寻求一条“异中求异”的发展新路径,以此实现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