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中医调节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景利 《辽宁体育科技》2005,27(6):42-42,45
运用中医药原理,对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发展、辩证分型、五脏调节和方药筛选规律进行探讨。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发生经过了健康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的过程,并可发展成慢性疲劳综合症;根据整体功能状态的改变,运动性疲劳可分为肝气郁结型、肝脾不调型、气阴不足型和湿热内生型;中医调节机制以肝为核心,有赖于五脏的共同调节;根据辩证立法和以法选药的原则筛选缓解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常用药方。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医学研究发现,肝脏与运动性疲劳紧密相关。已有诸多学者指出,运动性疲劳的整体功能状态改变.有赖于五脏的共同调节,在五脏中肝居于核心位置。五脏中与运动性疲劳有直接与间接关系较密切者,当首推肝脏,疲劳产生的根本在肝的调节功能失常。本文较全面的综述了中医肝脏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旨在为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理论研究、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以及提高机体运动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药抗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中药抗疲劳的调节机制、中药抗疲劳的方药筛选原则、中药抗疲劳的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就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对未来的抗运动性疲劳中药研究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动性疲劳比疲劳更有针对性,它区别疲倦和筋疲力尽。运动性疲劳发生顺序是由代偿性疲劳发展到非代偿性疲劳,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正常生理现象,是一种综合性的生理过程,所以近年来发展到以综合性研究运动性疲劳,朱司道夫提出F=(-△P)+S,爱德华兹提出疲劳控制链,并用突变理论解释。鲍格提出主观感觉疲劳程度表(R·P·E)它和HR、VO_2、VE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浅谈中医补脾法在运动性疲劳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运动性疲劳与脾的病理生理关系、消除运动性疲劳有关的补脾方药等方面论述了传统医学补益脾的基本理论及其在运动性疲劳中的运用。补脾法是加速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效果的重要的中医理论支撑。同时,在补益脾脏的同时,应从整体观念出发,注意肝肾等脏腑协同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6.
运动性疲劳的根本原因是脏腑功能的疲劳。五脏疲劳的原因是大运动量使五脏能量过多消耗而导致五脏功能失调。恢复五脏疲劳的方法:1.能量补充。培补肾元可生精化气而使其它器脏能量充足。2.疏通经络。经络通畅气血亦流畅,五脏及全身机能可得滋养。3.生化能量。应用七支坐技术使元精化生出元气,元气生化出元神,精足神旺、能量充足则脏腑功能正常。能量入肾藏真,真气在体内运行无端,气脉经络通畅,营养迅速滋润脏腑,五脏功能正常,全身及运动性疲劳消除。  相似文献   

7.
刘昕昱 《冰雪运动》2007,29(6):63-65
我国短道项目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的中医性诊断还处于空白阶段,运用祖国传统的中医理论与方法对短道速滑运动员进行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对促进我国短道速滑运动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和疲劳症候分型的理论,结合短道项目训练实践,提出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中医疲劳分型、常见的疲劳症和诊断标准,揭示了短道速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理和运动性疲劳辨证施治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是当代竞技科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本文仅就运动性疲劳单项评定和系统恢复作一阐述,目的在于把训练和其后的恢复过程统一起来作为一个训练的整体,加速运动性疲劳的恢复速度,提高有机体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1前言人体在进行运动训练时,其机体必然产生运动性疲劳,通过对运动疲劳的机制研究,能够找到消除的最佳方法。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对运动疲劳产生机制研究主要是从生理和生化的方面进行。本文就运动性疲劳中躯体性疲劳的生化机制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综述。2运动性疲劳的定义自1880年莫索(Mosso)研究人类的疲劳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在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年)上,对疲劳的概念取得了统一认识,即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  相似文献   

10.
对排球运动员运动生理性、心理性疲劳的诊断和恢复方面的探讨,对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有实际意义。1排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和产生机制1.1排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可将排球运动员的疲劳的概念理解为:在排球训练或比赛达到一定程度后,运动员本身各组织器官及全身  相似文献   

11.
速滑运动员比赛期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速滑运动员进入赛季后,身体和精神都会长期处于应激作战状态,很容易产生运动性疲劳。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理性思辨,针对处于赛季中的速滑运动员特点,提出了速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和种类,并根据速滑运动员疲劳类型提出了利用抗疲劳物质、物理疗法、补充营养品及水、负离子法、睡眠等方法进行生物性恢复;利用音乐、赏识和催眠等方法进行心理性恢复。  相似文献   

12.
邵瑞奇 《辽宁体育科技》2004,26(4):35-36,38
蛋白尿具有肾毒性,会刺激多种炎症介质、免疫介质及细胞因子的分泌。蛋白尿属中医“尿浊”之范畴,过度运动所致的肾虚、湿热、血瘀是运动性蛋白尿产生的中医病机。蛋白尿与湿、热、瘀是运动性疲劳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疲劳中导致肾气亏损的发生途径。提示疲劳恢复要补清并重,防治湿、热、瘀等实邪,并注意用微观指标弥补宏观辩证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运用本体论、价值论、逻辑学、系统论、社会学原理对我国以往各类体育功能界说进行了评析,认为:体育功能就是体育主体通过一定的体育实践活动所达到的"合目的性"的结果。最后提出了完善各类体育功能界定的大致思路:明确体育主体和体育主体的体育目的是进行体育功能界定的前提;体育功能是多元的,但这种多元性取决于体育主体的多元性及体育主体体育目的的多元性;体育功能的性质界定是有条件的;高度组织化的体育活动产生的体育功能不能使用简单系统论加以解释,也要谨慎使用复杂系统理论,较为可靠的办法是使用价值论、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学科理论作为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4.
中医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运动性疲劳中,大多数运动员有肌肉疲劳、脾胃功能失调、阴虚、气血双虚等症状,用气血双补的中药八珍汤加味组成的抗疲劳合剂,有健脾补气、补血活血的功效,能改善人体代谢紊乱,迅速消除运动性疲劳,增强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练习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如练习质量的好坏等,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身体的(身体各种素质、疲劳、伤病等);同时也有情绪方面的。身体上的原因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处理:一是采用恢复体能;二是通过治疗解决伤病所出现的问题。而由于情绪原因所导致的训练质量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教师上课过程中语言的...  相似文献   

16.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机能的恢复,是当前体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分类、判断及消除手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体育伤害是一种民事违法行为 ,除非法律规定有明确的违法阻却抗辩事由 ,适用侵权行为法的一般规定。体育伤害是一种特殊的人身伤害 ,应平衡各方利益 ,进行法律规范。风险自负理论可以说明体育伤害的免责范围与归责基础 ,我国目前可采用单行立法方式填补法律漏洞 ,在没有立法的情况下可以在实践中以调解为主灵活处理 ;体育伤害受体育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与侵权法共同调整 ,不同国情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8.
提高大运动负荷的训练效率需要准确的运动疲劳状态判断.语音音强特征能够表现运动员的疲劳信息,通过语音信号处理、神经网络建模、灰色关联分析等手段,表明语音音强特征作为运动疲劳判断手段具有可行性.建立了运动疲劳神经网络诊断模型,对语音音强数据进行学习和归纳,确定了语音音强特征与运动疲劳状态之间的模式.模型诊断与定性判断的比较结果表明:对于运动疲劳状态判断,音强特征具有较好的判断等级区分度.建议教练员把直觉判断与音强特征结合起来.町以提高对运动疲劳状态判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了解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和诊断方法的基础上,从恢复糖原储备、修复肌肉损伤、维持内环境稳定以及改善氧化应激几方面对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营养学手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旨在为科学训练和疲劳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便帮助运动员更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