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袁茂雄 《河西学院学报》2010,26(3):12-14,47
本文在考察了以往各家对庄子"吾丧我"的注疏后,通过对上下文结构和庄子设计的对话场景的分析,并参考庄子面对的时代问题及言说对象,认为"吾丧我"中的"吾"、"我"是不同的,"我"是一种役于物的身心境界即形躯和心智都陷溺于物的样态,"丧我"包括丧"形躯我"和"心智我"两个方面,"吾"是一种"齐同万物"、"虚明"、"大通"的逍遥境界。  相似文献   

2.
同事们总是羡慕我班上的学生和我关系的亲密,惊奇于我在学生面前表现出的"孩子气",感叹于我的学生在我面前的"随便",而我却自豪于我与学生的关系从最初的陌生、冷淡到现在的亲近、融洽。这种变化,得益于我的主动靠近。  相似文献   

3.
<正>"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不是现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现在的"我"与"伐""战""戟""戣"这些打打杀杀的字长得很像,说明"我"在古代与它们是近亲,与现在"我"的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说文解字》上说:"我,古杀字。""我"这种武器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根据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西周时期的青铜"我"和现藏于陕西扶风博物馆的西周时期的青铜"我"来看,"我"的形状有点像《西游记》里猪八戒扛的铁耙子,只不过"我"是三根齿罢了。"我"是一种短兵器,装上长柄后才能  相似文献   

4.
每次听于老师讲课总会有很多感触和收获,这次也不例外,于老师讲授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番茄太阳">,文章以"我"的见闻为主线,叙述了"我"在与盲童明明的相处中,深深体会到她是一个美丽可爱、天真善良的孩子,她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她那善良美好的童心深深感染了"我",她是温暖我内心的"番茄太阳".文章语言朴实生动,叙述条理感人.于老师的讲授,不仅仅是让我感受到了"番茄太阳"别样的美丽,更是让我懂得了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探索.  相似文献   

5.
刚走上讲台时,我还不满22岁,可我教书和带班的威望却是响当当的.方圆百余里地的家长都争相把孩子往我班上送,理由就是我严厉、负责,能"降住"学生.而我也陶醉于班级的风吹草动、学生的一言一行尽在掌控中:习惯于我对学生的苛刻要求;习惯于对学习"不长进"的学生的恨铁不成钢,对屡教不改的顽劣学生的劈头盖脸的训斥,结果学生一直都对我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6.
[教学实录] 师:大家认识我吗?我姓于.(板书"于")这是干勾"于".(生笑)为什么说是干勾"于"呢? 生:(很自信地说)一个"干"字加上勾,就是干勾"于". 师:同学们可以怎样称呼我?  相似文献   

7.
【教学实录】师:大家认识我吗?我姓于。(板书"于")这是干勾"于"。(生笑)为什么说是干勾"于"呢?生:(很自信地说)一个"干"字加上勾,就是干勾"于"。师:同学们可以怎样称呼我?生:于老师、于经理、于教练、于校长、于主任……(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  相似文献   

8.
正"9月24日,于永正老师要到我们学校来讲课,他可是我国小学语文界数一数二的人物,习作教学的泰斗,到时你们可要好好表现。"听了老师的话,我的心中充满无限向往,名师、泰斗,好期待噢!在我的"秋水"快要望穿的时候,于老师终于来了。我坐在课堂上,望着眼前这位中等身材、花白头发、其貌不扬的老人,心中多多少少有些失望,这就是"泰斗"吗?怎么和我对门的爷爷一样啊?"同学们,我是于永正,你们看见我是不是很失望啊……"  相似文献   

9.
唐婷 《家教世界》2014,(22):22-23
正一、1+1=?一年一度的幼儿园戏剧节即将拉开帷幕,面对混龄班上中班孩子和小班孩子的差距,怎样编排好这一出戏剧?一天中午,我和主教于老师就我的困惑进行了一次讨论:我:"于老师,要不这次的戏剧活动我们就定角色演出吧?"于老师:"为什么要定角色呢?你是怎么想的?"我:"因为我觉得中班和小班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有差距,就台词来说,只有定下角色孩子才可以记住自己的台词啊?"于老师:"那孩子就在机械地记台词了,表演也不  相似文献   

10.
快乐来自于成功,来自于梦想,来自于爱心,来自于坚持,而我的快乐,来自于那个令我难忘的憨厚的微笑。——题记那是一个华灯初上的雨夜,雨中若隐若现的光衬托着夜的迷离和我内心的恐慌。我冲进雨中大叫起来:"小凡,小凡,你回来,我不是有意说你的,我原谅你了!你快回来吧!"四下搜寻无  相似文献   

11.
自我即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个"我"。"我"是人的根本,只有人才知道"我"是谁。"我"存在于连续的时间之中,"我"的本质是活的意识,"我"是大脑的机能和属性。自我意识是"我"对自己的意识,是意识对自己的反思,对象意识是"我"对外部事物的意识,对象意识是基础意识,自我意识是在对象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无论对象意识还是自我意识其根源都来自于对外部世界的客观物质对象的反映(只不过自我意识是二级反映),因此,"我"是依赖于外部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我"作为人脑的机能和属性还依赖于人的躯体。当"我"所依附的大脑死亡了,自我就消亡了、不存在了。"我死"是永远的、无法超越的现实,"我"与"死"是矛盾的,但"我死"却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死亡,是哲学意义上的死亡。人因为意识到"我死",才使人生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于永正老师在执教《秋天的怀念》时,师生从中读出了"母爱是一堆细节"。和于老师几年的相处,我感到师爱也是一堆细节。师父常对我说:"能干,还要  相似文献   

13.
2012年9月,我作为"黑河市首批后备校长赴名校挂职培训"的成员之一,从祖国北疆南下燕赵大地,来到文化底蕴深厚的成语故乡邯郸市,挂职于丛台区曙光小学。三个月的学习生活,为我打开一扇窗,推开这扇窗,让我领略了曙光小学"我主动"教育的无限风光,让我透过曙光看到了邯郸教育的霞光万丈。我惊喜于"我主动"教育思想在曙光孩  相似文献   

14.
<正>于永正说:"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是啊,于永正自己就是这样一本书,是一本敞开的关于如何堂堂正正做人的教科书。他的妻子说:"老于他,行!"他的女儿说:"俺爸是个好人!"他的学生和徒弟说:"我骄傲,我是于老师的学生!"他的领导和同事说:"人如其名,永正!"打开于永正这本书,一如走进他的课堂,我们同样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倾心于书     
<正>我倾心于它!我倾心于那说不尽的"月是故乡明"的乡愁,我倾心于那听不完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灵动,我倾心于那看不厌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我用一颗无比虔诚的心膜拜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精髓,那里有唐诗的奔放,宋词的缠绵,元曲的优雅,明清小说的跌宕起伏,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倾心于读书,因  相似文献   

16.
本期介绍的是一篇特殊作文.它来自于考场,发表于报端,被推荐者说成是"我手写我心,我心传我情"的佳作.细读之后,我认为这样评价有误.文章存在较大缺陷,它着意渲染了青少年生活"轻狂"的一面,而且是以欣赏的态度表现这一切的,这就成了"问题".如何评价和引导这类"问题作文"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大局,直接联系到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因此有必要提出来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一本杂志让我养成了阅读习惯,而这种习惯以文章的方式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从而阅读也成了我被操作着的人生。我与《中学历史教学》杂志初识于高中时期。母校有一个传统:学校常把老师发表的文章以"喜报"的形式张贴于教学楼门口以作示范。很幸运:我的历史老师也曾有如此"待遇":"恭喜XX老师的XX文章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第XX期,望全体师生以此为范。"我对《中  相似文献   

18.
许文霞 《时代教育》2009,(10):242-242
探索源自于兴趣,学生学习兴趣和方法来自教师引路、促进、开窍.在英语教学中,以趣引"探",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变"要我学"为"我想学";变"怕学"为"能学";变"跟师学"为"我善学".  相似文献   

19.
当孩子和你发生冲突,"威胁"你"你不答应我,我就跳下去""你再跟我啰嗦我就死给你看"时你会怎么做?是恼怒于他的不配合而说出更激烈的话,还是屈服于他的要挟而什么都答应呢?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在这个"针尖对麦芒"的时候,要把握四原则,即重视、冷静、情感表达、寻找替代行为,跟他进行有效沟通,缓解矛盾.  相似文献   

20.
正读完于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也终于明白了于老师的学生为什么都喜欢他这个老师。这样的老师,连我这个老师也喜欢。一本书看完,并没有轰轰烈烈的伟大事迹,我看到的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于老师,在和学生相处过程中的一点一滴的平凡小事。但是,就是这看似一件件的"小事"铸就了于老师的人格魅力,实现了每一个老师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在于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为师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