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振满和丁荷生两位先生主编的《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宋代部分,涉及到南宋刘克庄的文集。经过参照宋代刻本、明清抄本这些现存于世的"地上"纸本文献,与《碑铭》一书之中来自于"地下"的石刻文献相比勘,发现有的文字是世存纸本文献明显被刻工等传布过程中致误,有的是石刻文献整理中留下的一些疑点。地上与地下互证,文本和碑铭映辉,是这部文献整理过程中应持有的态度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优质的精品课程有益于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传播。以《福建民族与宗教》为例,试图探究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设计理念和建设路径,如精品课程突出区域特色,学科带头人高屋建瓴,团队成员分工明确,网络课程资源丰富,取舍得当。  相似文献   

3.
<正>乡约作为地方社会组织,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其活动皆与乡村的礼俗教化及社会治安有关,但其性质与功效却随时地人情而异。乡约不仅为历代有志经世儒者所向往,也为近代学者所重视。早在1930年代就有杨开道、梁漱溟等学者进行关注,后来国内外的学者如铃木博之、Kandice Hauf、朱鸿林、常建华、卞利、段自成、曹国庆等从不同的侧面对乡约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少有关于乡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书籍问世。董建辉的《明清乡约: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下简称《明清乡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在全面梳理和把握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前人未曾关注或关注不够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从理论  相似文献   

4.
《泉州宗教石刻》一书的原著与增订,历经吴文良、吴幼雄父子两代人77年的艰苦探索,终于接力合成这部煌煌巨制。增订本关于石刻收集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单个遗物以及某一类遗物的历史阐微、辨析和概括,极大地提高了原以资料见长的此书的理论品质;其纠错、释疑、解难、辨误突出地体现了推陈出新。《泉州宗教石刻》增订本既保存了大量中外文化交流珍贵的历史信息,又是宋元时期泉州乃至闽南多元宗教和谐共处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5.
以往的乡约研究大多偏重"论",相关历史事实的铺陈却不甚清晰。鉴于此,本文以清代《南部县档案》为主要参考资料,对该县乡约的设置、职能、任充与辞革、点卯等诸多史实进行了重新建构,期望能为研究者提供经初步逻辑梳理后的历史素材。  相似文献   

6.
清朝江西按察使凌焙的《西江视臬纪事》,汇编了雍正、乾隆之际任上的行政文件,多记载社会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乏推行乡约、保甲、族正治理乡村基层社会的资料。考察该书可知,保甲与乡约是当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手段,出现了“约保”反映地方组织系统的词汇。一些地方还有负责“分发滚单、理处词讼”的“乡保”。地保则是指“乡地保甲”。维护社会治安性质的保甲,进行教化的乡约,与传统赋役征收和乡村管理体系的乡长互相结合渗透,宗族也被引进保甲、乡约进一步组织化,出现“族正”、“族约”的“族保”系统。清代治理乡村社会的组织措施,形成完整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并影响了基层社会结构。凌烯的实践,反映了清代国家与社会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清朝江西按察使凌火寿的《西江视臬纪事》,汇编了雍正、乾隆之际任上的行政文件,多记载社会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乏推行乡约、保甲、族正治理乡村基层社会的资料。考察该书可知,保甲与乡约是当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手段,出现了“约保”反映地方组织系统的词汇。一些地方还有负责“分发滚单、理处词讼”的“乡保”。地保则是指“乡地保甲”。维护社会治安性质的保甲,进行教化的乡约,与传统赋役征收和乡村管理体系的乡长互相结合渗透,宗族也被引进保甲、乡约进一步组织化,出现“族正”、“族约”的“族保”系统。清代治理乡村社会的组织措施,形成完整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并影响了基层社会结构。凌火寿的实践,反映了清代国家与社会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学与思想的关系,内涵丰富,值得花精力加以清理探讨。宗教文学和受宗教影响的文学,都是"宗教与古代文学"这一专题的研究对象。二者在内涵和外延上虽不一致,但都面对同样的问题,即,在宗教与古代文学发生关系时,我们的研究是聚焦于与文学有关的"宗教"还是聚焦于文学中的"宗教"。从"《红楼梦》与宗教"的角度切入《红楼梦》研究,不难发现,在《红楼梦》与宗教的衔接处,最富魅力的是想象力的世界,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关于"《红楼梦》与宗教",根亮的思考是达到了相当深度的。根亮指出,曹雪芹所说的"色"不仅仅是指男女之间的情色之好,应该是就整个现实人生而言,既包括物质世界又包括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
乡约作为官府的“耳目”,发挥了“辅政补治”的作用,在传统农业社会扮演了上以承办官府公务,下以理息民间是非的联系角色。宣统初,因乡约赵宗清在贾南山案中作证激怒了知县,侯昌镇愤怒之下连将该县乡约当作“蠹贼”全部禁革。尽管此案是导致废除乡约的直接原因。但从深层分析,乡约的官役化及其职能被保甲长取代才是被废除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考《文选》所录中古时期河南籍作家及作品,可以看出汉魏南北朝时期此地文学发展变化的情况。大体而言,自东汉迁都洛阳以来,学术中心东移,加之"永嘉之乱"后,文人士大夫纷纷避乱江南,从客观上也促成此地文学的进一步繁荣。河南所在之地,自战国以来,就是学术和文化兴盛之地。《文选》所录河南籍作家共二十四人,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1.
葛文峰 《邢台学院学报》2015,(1):107-108,111
最早由晚清中国留日学生主办的代表性编译刊物即《译书汇编》与《游学译编》。刊物对国外近现代政治、法律、社会、教育等新知识的翻译传播,以及对列强侵华政策与野心的披露,都显示出当时留日学生的救国努力与探索。事实证明,这两份译刊对20世纪初叶中国的社会发展、民主革命、新式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救国"效果。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开封境内的黄河水患达到了历史峰值,决溢徙道,频繁发生。为有效治理,两代统治者设置专司官员,厘定完善法规,筹措充足经费,预备丰硕物料,保证了挖沟开洫、修堤筑坝、疏河浚渠、堵决塞口等具体工程的实施。河患频发概由漕运制度、人稠地狭、沟渠湮废、官员频调和渎职等因素所造成,给民生带来了多重羁绊,但治河工程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从而避免了更深远灾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社会,民间组织在广大乡村社区的道德教化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明代黄佐在其《泰泉乡礼》中对此多有记述。由《泰泉乡礼》,可见传统国家通过编织民间社会在乡村社区建立了多层面而又相互贯通的道德教化网络,藉此,在广大乡村构建起“心悦诚服”的统治秩序。以《泰泉乡礼》为参照,当代新农村建设不应忽视道德教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地位,对民间组织在道德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更须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14.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礼”,即宗法制和等级制互相结合的礼仪;“乐”,即音乐,观其设立之根本目的,意在对民众进行思想教化。明清时期的礼乐制度高度成熟,不仅完善了宋元时期“本人性情,礼乐兼有”的礼乐观,而且在意识形态上更加细化。本研究以《清史稿·乐志》作为切入点,运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刍议明清时期礼乐制度的时代形塑,同时对明清时期礼乐制度所蕴含的时代思想及流变特点进行阐述,继而讨论礼乐制度在明清时期的形成、转型与嬗变。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自然地理学》中。康德从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人的种属特征、性格气质、生活习俗等视域考察了18世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在孟德斯鸠"人从属于自然和气候"的思想基础上建构起他的地域美学思想。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是他重视审美经验的前批判期美学向重视理性分析的批判期美学的过渡,也是他整个美学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康德在《自然地理学》中阐释的受地理环境决定所形成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的差异、"鉴赏的偏离"、鉴赏是"对普遍使感官满意的判断"的思想、山区气候和乡愁悲剧的关系等,为他的《判断力批判》奠定了实践经验的基础,而《自然地理学》也因此成为康德建构整个美学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6.
17.
司马辽太郎为了维护日本国家的形象,一方面对日本近代史中有关侵略战争的重大问题予以否认和淡化,另一方面尽量从历史中寻找闪光点,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正面描写,树立日本国家的美好形象。他的作品和观点在日本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称为“司马史观”,成为自由主义史观的代名词。司马史观的流行,实质上是日本国家和社会政治思想右倾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湘西乡话的接触与演变研究》一书在详细调查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归纳了湘西乡话语音演变的类型,总结了接触与演变的规律。并且采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对湘西乡话的语言活力、使用者的语言态度进行了统计,分析了濒危的原因,提出了对策和措施。该著作代表了目前湘西乡话研究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小学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应关注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品德与社会》中赋予的德育内涵,把握评价标准的显性导向作用,在评价中实现思想品德教育"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以《摩罗诗力说》为代表的鲁迅早年文章,既是他启蒙思想的发端,也成为日后新文化运动的基础。《摩罗诗力说》呈现出鲁迅早期的宗教观,以"摩罗"精神抵抗统治者的权威,以"反抗之音"挑战"不撄人心",这些宗教内容同时构成了鲁迅早期启蒙思想的重要资源,也是其"立人"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还与启蒙形成了某种张力关系,敞露出鲁迅早期思想的紧张和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