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11月6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消息:“苏北出名的穷县盱眙县,1990年粮食生产的奋斗目标,1981年在农民的欢笑声中实现了。”读了真叫人高兴、振奋。但是,我对报道中说到的“三愁”却有点疑惑。消息写道:“社员们说,我们现在有‘三愁’:一愁粮食囤不下;  相似文献   

2.
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之自由”。美国新闻学认为宪法所保障的出版自由,包含三种权利:一、“出版权利”;二、“批评权利”;三、“报道权利”。报道权利就是“消息自由”。美国国会近年来制定了一些“消息自由法案”。美国政府宣扬道:这些法案保证了报纸的“报道权利”和“人民的了解权利”。  相似文献   

3.
几 个月前见到一条报道说 :5岁的娃娃赫然出现在国家干部花名册上 ;死了20年的人依然在领取工资……有关部门要求严肃干部人事纪律 ,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前些天 ,又在另一份报纸见到类似消息 :河北永年一名年仅17岁的在校学生 ,5年前就成了在册国家干部 ;2名去世多年的干部 ,仍然领着财政工资。经最近认真清理 ,该县有429名不符合条件人员被禁吃“皇粮” ,每年可节支260万元。这两条消息 ,前者是要“从源头上治理腐败” ;后者是说明“清理”取得巨大成绩 ,节支二百多万元。但是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 ,仍然有三个…  相似文献   

4.
现在有许多枯燥无味的会议消息充斥报纸的版面,许多读者不感兴趣。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程序化的会议报道太多,“某月某日,某会在某地召开”之类的标题、导语,几十年一贯制,面目可僧;二是工作会议报道纯业务性,缺乏吸引力;三是一些部门有见报得彩的思想,只要开会总想在报上露  相似文献   

5.
中国青年报1980年12月20日三版《文化消息》栏的《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那则报道,除去“本报讯”三个字,只有三句话。短是够短了,但并不精炼。有好几个地方似可斟酌:  相似文献   

6.
报纸主攻消息不仅有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个质的问题。消息之不尽人意,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呆板、老套、缺乏鲜活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让消息鲜活起来,无疑是新闻工作者在主攻消息时必须下力气研究认真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克服题材上的唯上病,多反映来自群众、来自实际的丰富多彩的生活 时下见诸报端的消息,尤其是要闻版,题材唯上者较为普遍,不同程度地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即会议报道多,实际工作少;领导机关报道多,基层单位和群众报道少;工作角度报道多,读者需要角度报道少;综合报道多,典型报道少。读者对此较为不满,有的甚至戏称报纸是“黑头文件”。当然,重要会议、  相似文献   

7.
《广州日报》在1998年11月12日头版头条推出一重大新闻:“广州留学人员创业园首件高科技产品年底前问世”(引题),“推出更亲和水溶性安全套”(主题)(以下简称《推出》)。主题用蓝色特大号字体醒目标出。消息报道后,业内人士哗然:“安全套上了党委机关报头版头条?”“党报怎么了?”“越来越离谱!”也有不少人则持相反观点:“那是报道高科技产品的动态消息,何必大惊小怪?”“这是《广州日  相似文献   

8.
电视深度报道首先可以简单地描述为针对电视“消息”而言更“深入”、更“细致”的报道。“消息”一般都是介绍一种客观的现象,而电视深度报道则要透过这一“现象”,通过深入地探究和细致地表现,让人们看到这一现象中的本质意义。这种“深入”和“细致”,在报道过程中,一般有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偏重于“意义”的阐发。 此类形态的报道,带有较强的“评论”特色,但又和报纸纯粹的“评论”不同,它往往是一种“记者述  相似文献   

9.
现在有许多枯燥无味的会议消息充斥报纸的版面,许多读者不感兴趣。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程序化的会议报道太多,“某月某日,某会在某地召开”之类的标题、导语,几十年一贯制,面目可憎;二是工作会议报道纯业务性,缺乏吸引力;三是一些部门有见报得彩的思想,只要开会总想在报上露露脸儿;四是记者、通讯员不善于从会议中捕捉读者关心的新闻,写出的消息平淡无味。目前,要解决会议报道多的问题,需要各级党委的支持,需要报社按新闻规律办事,切实把好版面关。但要解决会议消息枯燥无味的质的问题,这就需要记  相似文献   

10.
“一句话新闻”是报刊上经常采用的新闻消息类体裁的一种,其突出特点是“短”,适合于报道动态性新闻。一、外在写作形式:“一句话新闻”的外在写作形式主要掌握三点即可。一是无标题,二是字数不超过100字,三是段落中不出现句号。二、内容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这里试着通过修改一篇消息,说明如何客观、简洁地报道事实。消息主标题是:“在黄土高原上做‘绿色’文章”;下副题为:“山西农大资环系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大显身手”;正文如下: 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大潮中,山西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充分发挥自身  相似文献   

12.
再答车英     
车英先生: 原以为先生年轻有为,当过新闻系的教师,现任大学学报编辑,又敢于主动站出来充当仲裁者,颇具大学者气魄,一定对深度报道很有研究,很有造诣;然而,读了先生发表在《新闻知识》1989年第11期上的《从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谈起——就所谓“深度报道”答何光先先生》一文,却使我感到失望,先生不仅把前文(《新闻知识》1989年第6期《关于“深度报道”的答问录——兼与刘惠文也与何光先先生商榷)自己已经肯定了的“深度报道”及有关问题,在这里否定了;而且,在争论问题时连起码的形式逻辑中  相似文献   

13.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使用量词似乎并不困难,却也往往会出错。五月三十一日、六月一日两天的《北京晚报》上就有三处量词使用不当:一是五月三十一日第一版一篇文章的标题“本市有三十六户饭馆恢复老字号”中的“户”,二是六月一日第四版上“国内外儿童图书展览”的消息报道中“国外图书为一千三百多件”中的“件”,  相似文献   

14.
从报纸上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消息,开头不是写“最近”、“日前”等含糊的时间概念,就是写“开业或开工以来”、“十多年或近几年来”如何如何。前者多是事件性消息,用含糊的时间概念打马虎眼来掩盖报道事实的“时过境迁”;后者又多是非事件性消息,报道那些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事实,却缺少构成新闻的“由头”。如北京一家报纸刊登的一条消息,开头便这样写的:“北京住宅开发建设集团总公司,13年来累计竣工住宅1000多万平方米,使首都70多万市民搬进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居民小区,为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及本市提前步入‘小康’作出贡献。”读者看到这条消息的开头,就感到这是  相似文献   

15.
消息报道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这“新近”二字,指的是时间。消息有很强的时间性,要迅速及时。与真实性一样,时间性也是消息的生命。消息慢了,不及时,就不是新闻,而是“旧闻”。毛泽东同志向来强调新闻报道的时间性。1926年1月,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宣传报告中指出:两年来的宣传工作中,“对重要事件的宣传指导不敏捷,而且多未能尽量地做”是“最大的缺点”之一,以后应“改正之”。(《两年来宣传工作的回顾》,载《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12页) 在时间性的问题上,无产阶级新闻和资产阶级新闻都有共同的要求:快。  相似文献   

16.
小记者给大记者挑刺,着实不敢落笔。但既已写下,姑妄言之吧。3月20日人民日报三版刊登一篇《表决的“新式武器”》的报道。文章说了电子表决器的先进性:灵验、迅速。“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议会有这种现代化设备”。这无疑是振奋人心的消息。但3月21日又看到经济日报写同一问题的报道,有比较才有鉴别。我认为经济日报的报道匠心独具,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从报纸上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消息,开头不是写“最近”、“日前”等含糊的时间概念,就是写“近年来”或“多年来”如何如何。前者多是事件性消息,用含糊的时间概念来掩盖报道事实的“事过境迁”;后者又多是非事件性消息,报道那些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事实,却缺乏构成新闻的“由头”。如一家报纸报道郑州××区城郊农业上台阶的新闻,开头这样写:近几年来,郑州市××区委、区政府以服务城市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作支撑,发展城郊型农业……。这样的新闻写法与工作总结有何区别?又怎能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8.
当了三年的人民日报新闻函授部的指导教师,看了许多通讯员写的消息,发现用词上存在着不少共同的问题。现在集中讲讲,也许对大家提高新闻写作的水平有所帮助。1,不要用“我县”、“我局”等第一人称。写消息时,不要把自己看作是本地区或本部门的一员,而是在暂时履行记者的职责,即站在局外报道所发生的事实。所以,消息必须用第三人称。这种意识的转变很重要。会促使你从记者的角度衡量所报道的事实的新闻价值。有少量的通讯,用第一人称写可以更有  相似文献   

19.
报纸主攻消息不仅有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个质的问题。消息之不尽人意,呆板、老套、缺乏鲜活感。因此,让消息鲜活起来,无疑是新闻工作者在主攻消息时必须下力气研究并认真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克服题材上的唯上病,多反映来自群众、来自实际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下见诸报端的消息,尤其是要闻版,题材唯上者较为普遍,不同程度地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即会议报道多,实际工作少;领导机关报道多,基层单位和群众报道少;工作角度报道多,读者需要角度报道少;综合报道多,典型报道少。读者对此很不满意,有的甚至戏称报纸是“黑头文件”。当然,重要会议、领导的重要活动不仅需要报道,而且要舍得版面,配以言论,突出报道。问题是凡会必报,凡是领导参加的活动就得上要闻版,凡是领导讲话,甚至一些无关紧要的老话、套话、空话,也充斥版面,这就大可不必了。人民群众是报纸的受众主体,也是报纸报道的主体。这一基本观点要真正休现在办报上。消息在选材上  相似文献   

20.
为了减少主观色彩对新闻事实报道的影响,在消息写作中,一般不提倡作者直接议论或抒情。新闻报道被称作是“藏舌头”的艺术,发表的应是“隐形意见”或“无形意见”。如果新闻中有太多观点、态度和情感的直接流露,就会影响新闻的客观性。这已成了消息写作理论中的定论。然而,消息中是否就完全不能有议论呢?其实,早在1931年,毛泽东在《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中,就消息写作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也不是完全不发议论,要在消息中插两句议论进去,使看的人明白这件事的意义。但不可发的太多,一条新闻中插上三句就觉得太多。议论要插得有劲,疲沓疲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