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由于唐代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想的变迁,中唐诗人的审美心态和诗歌意境都显示出与盛唐不同的特点:盛唐诗歌的情感基调昂扬明快,意境阔大外展,注重对天籁之美的追求;中唐诗歌的情感基调低沉,意境狭窄内敛,注重对人工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诗歌意境抽象、空灵,中学生要把握这个抽象的概念,确实不易,但诗歌教学中又不能回避"意境",因为只有正确把握诗歌意境,才能较准确地理解诗歌抒发的感情,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此,我本着"变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设想,以中学生熟悉的诗歌为例子,从表层意境、深层意境、境外之境三个层面浅谈对诗歌意境理解。  相似文献   

3.
与西方艺术追求典型形象不同,"意境"是中国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中国艺术之美正在于它那不可言说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以"意境说"这一理论线索,可以探寻二胡名曲《二泉映月》那超越"泉"、"月"的韵外之致。  相似文献   

4.
古典诗词的创作讲究“虚实结合”。在一首诗中。一般地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纯粹的写景和抽象的抒情都缺少生气和韵味。所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便成为创造诗歌意境的重要方法。领会虚实结合,便成为品味诗词意境的一把金钥匙。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指出艺术意境具有“象”(实)与“境”(虚)两个不同层次。欣赏者充分调动想象力.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于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领会“境”这一“象”外之旨.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5.
诗歌的美是多方面的。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如何进入诗歌的意境至关重要。本文从三个角度启发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了解诗人的人品,进入意境;组合诗歌的意象描绘图画,还原意境;合理比较相似题材的不同作品,凸显意境。希望读者借助诗歌具有音乐之美的语言、意象组成的图画,在精神上领悟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特质的变化,中唐诗人的审美心态和诗歌意境都显示出与盛唐不同的特点盛唐诗歌的情感基调昂扬明快,意境阔大外展,注重自然浑成,体现了盛唐诗人对天籁之美的追求.中唐诗歌的情感基调郁闷低沉,意境狭窄内敛,注重雕琢修饰,体现了中唐诗人对人工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张红 《湖南教育》2002,(24):48-48
诗,是文学之母,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感情,凝炼的语言千百年来源远流长。初中语文新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安排了诗歌内容,诗歌教学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是如何运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意境来抒情言志的。 一、分析意境,调动情感。“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过的景物。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创造的意境,并在头脑中想象诗人在  相似文献   

8.
意境"空白"是艺术中"美"的本质的一种体现,它有着丰厚的理论渊源.所谓"空白",就是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给读者再创造和想象的审美空间.高尔斯华绥<黑花>中内容描写和新颖的写作方式均与"空白"意境相切合.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的境界与意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的美学概念有其特殊性,他的境界与意境是不同的概念。其境界是指学作品中所展示的艺术美。其意境,也不同于传统的意境,传统的意境指情与景的交融,而王国维的意境则是指语言的自然质朴,有韵外之旨。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3,(A1):21-22
意象和意境是诗歌教学和诗歌鉴赏的重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境生象外",象是境的依托和组成部分,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境是虚化、无限的审美感受和想象空间。象的选取来源于生活感受和文化背景,境的创设和感悟则取决于个人气质和修养经历。  相似文献   

11.
"大一统"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历代多有论述。传统大一统观源自《春秋》,且强调华夷之辨、内外之别,这造成了该思想理论在处理边疆民族问题时存在巨大缺陷。到清代,雍正提出了合中外为一家的崭新大一统理论,这是对孔子以来的大一统理论的空前超越。雍正大一统思想集中反映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本文通过梳理雍正对华夷、正统、君臣、封建等问题的新阐释,论述雍正帝的边疆民族"大一统"观及其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2.
自人类进入符号文化领域以来,几乎所有理论思维都在某种程度上涉及概念问题,作为“思维之网”的概念体系。其在内涵和外延上的不断更新重组,产生了诸如知性概念、心灵概念、逻辑概念等等分类。人们不禁要问,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概念体系,如何在其变化中找到基点从而准确、快捷地把握住理论的核心?着手这样思考的人有理由去关心中心概念的哲学研究。本文试图从中心概念的形成、演化及其在理论建构中的作用来分析它在人类思维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有论者主张要像新中国教育的早期建设、学习前苏联教育学那样,来开展"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同时宣称,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科学"汲取的是前苏联教育科学的糟粕——凯洛夫教育学",它应该并已经被"抛弃"。这是否具有充分的事实和科学根据?值得认真研究。课程教学论当前面临这个现实重大课题。这两件事情或两个"运动"不能等量齐观,不可同日而语.很难相提并论。凯洛夫教育学反映了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定性,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教育实践规范,是现代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成果。虽然它本身有局限和缺陷并时过境迁,但具有基本合理性,至今仍有意义。"新课程理念"反映了对现代学校教育局限性的忧虑和改革设想,有一定思想启发性和积极成分。但是它矫枉过正,本质上不符合现代学校教育基本规律,且思想驳杂,含混模糊,缺乏实践操作性,不能指导课程改革。基于理论和实践品格、意义和历史命运的强烈反差,两者在中国的境遇也截然不同:建国初学习凯洛夫教育学过程中虽有缺点,但主要产生了积极正面效应;"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脱离学校教育实际,并采取"大破大立"的激烈方式,不符合教育改革特点。因而时间或短或长,代价或小或大,人们终究不会完全接受。其理论是非和对实践的消极影响需要严肃反思检讨。  相似文献   

14.
费穆“新的电影的观念”是电影本体的自觉。他提倡淡化戏剧性,主张“素描地为人生画一轮廓”,这也是民族诗学的张扬。他强调影片“空气的布置”,注重在使用现代创作技巧中把握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5.
洪堡2010,何去何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10月10日,柏林洪堡大学盼来建校200周年,同时也迎来一位新校长。既有传承,也有新生。然而,200周年校庆之扛鼎之作《洪堡备忘录2010》欲求远眺未来却深陷对历史的纷争,就职典礼上新任校长理应展现蓝图却呼吁以洪堡为标杆。以此事件为主线,以洪堡模式核心理念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为切入点,通过对德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历史的分析,作者认为,旨在创建一所“典范大学”的洪堡模式自始至终未能在德国本土实现,且渐行渐远,尽管柏林大学作为“现代大学之母”与“现代之原型”被世界广为追捧乃至复制,在德国亦无尽魂牵梦绕。洪堡理念的百年失意恰恰源于教学与科研的世纪纠结。走在教学与科研之间,洪堡2010前途未卜。  相似文献   

16.
"清空"是宋代词学发展的一个趋向,表现为词在创作上由运用才学到化用才学为"清空";词在理论上由无意为词到建立法度,然后再超越这些浅易的法度而走向"清空"。宋代词学实际上存在两种"清空":一是苏轼突破法度行云流水式的"清空",二是姜夔的那种蕴含着一定法度的"清空"。江湖词派所尊崇的姜夔式的"清空",与吴文英的"质实"在词法上有疏密之分,但不存在整体风格上的矛盾;二者前后相继,取长补短,共同承载着骚雅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7.
美国学者孟旦对中国哲学中"人"之概念有着很深的研究,他以"人性"作为研究中西哲学的契合点,从中国文化中寻找那些西方文化中的"不可能性":"天人合一"、"物我不分"、"事实与价值相混淆"、"帝国式求索模式"的思维方式以及"意识簇"的认知方式等,从而说明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补充和交融性。  相似文献   

18.
作为概念和语言形式的"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作为反映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一种方式 ,而不是单纯当作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 ,它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隐喻概念”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日常语言隐喻表达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概念图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在一些欧美国家已成为了比较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而在国内却在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进行介绍、引进并试图在教学中应用。本文通过在理论成面上深入挖掘概念图与认知思维的内涵关系,进而对在此基础上的结合数学课程开展的概念图教学形式进行探讨与总结,并对概念图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效果进行量化分析,以期将来在更广大范围内推广应用,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20.
约瑟夫·D·诺瓦克(Joseph D.Novak)教授是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概念图和概念构图的创始人,曾入选《美国名人录》、《世界医药健康名人录》、《世界科学与工程名人录》和《世界名人录》,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荣誉退休教授、西佛罗里达大学人机认知研究所(IHMC)高级研究科学家,以及诺瓦克知识咨询公司(Joseph D.Novak Knowledge Consultants,Inc.)总裁。 Novak教授至今共出版了(包括与他人合作出版)专著26部,在专业期刊和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章),担任过400余所大、中、小学和公司的顾问。他和Gowin1984年合作出版的《学会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迄今已被译成8种语言被世界广泛阅读。Novak最近的著作《知识的学习、创建和使用:概念图作为学校和公司学习的促进工具》(Learning,Crearing and Using Knowledge:Concept Maps as Fa cilitative Tools in Schools and Corporations)也正被翻译成6种语言出版于世界各地。Novak当前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学生对学习的观点和认识;如何将教育理论和工具(如概念构图)运用到公司环境和远程教育项目中。当前的工作还包括开发作为学习脚手架的“专家框架图(Expert Skeleton)”;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使用CmapTools和其他资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