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造就的实用型文化。当下,深刻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和风姿,使其精髓由里而外地释放,转换为农耕智慧,实现创新性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思想文化之源。根据农耕文化转换的基础,提出了保护与传承农耕文化、开展农耕文化旅游、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结合、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等有效措施来推动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服饰工艺源于自给自足的梯田农耕经济,从棉花的种植、纺织、靛染、剪裁以至服饰的礼仪和审美意识无一不留下梯田文化的烙印。20世纪9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服饰工艺从种棉到纺织、靛染到剪裁以及服饰审美意识都发生了变化,服饰艺术在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地的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云南哈尼族梯田是文化生态学的典型范例,也是哈尼族文化的本根。节日庆典是哈尼族传统文化赖以延续展现的重要载体,也从根本上从属于梯田稻作礼仪,它既是世俗的节日,又是梯田农耕程序的标志。因而梯田农耕祭祀是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人们把村泰民安、五谷丰登的愿望融入宗教情感之中,一代复—代虔诚地举行古老而简单的农耕祭祀礼仪,使这种宗教祭祀成了梯田文化的重要景观。  相似文献   

4.
乡村纪念馆的在地性表达是助力乡村文化建设,亦是地域文化视域下在地性文化基因转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铭传乡地域文化的文献分析与田野考察,运用景观基因转译的方法做设计分析与阐述。结合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的刘铭传纪念馆,从设计构思、建筑形态、空间布局展开设计概况的分析,同时对以上分析提出三点设计解读:设计转译在地性景观基因;建筑融合在地性地形地貌;空间传递在地性时代精神。以此为营造具有地域特色且蕴含时代精神的乡村纪念性建筑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5.
乡村聚落是乡村文化的载体,要理解乡村文化就要理解乡村聚落。侗族的家园聚落是侗族在历史迁徙过程中不断应对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而建构起来的一个文化空间。为应对资源的稀缺,实现对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求得生存与发展,侗族的家园聚落呈现出"村寨—家族"的社会结构,也是一种文化策略。不论是聚落内部,还是聚落之间,都以这样的社会结构为基础,去规范聚落社会成员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梯田农耕与哈尼族饮食文化——以哈尼山寨箐口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主要从事梯田农耕,其饮食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色彩。从哈尼山寨箐口村的调查可以看出,哈尼族的饮食结构以稻米为主食,以梯田农耕基础上生产出来的副食和饮料为辅,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  相似文献   

7.
乡村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走适合乡村学校实际的发展之路。我校立足乡村实际,提出了符合农村地域特点的田园文化教育。主要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加强对学生劳动实践的提升,倡导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以农耕文化劳动实践教育影响师生,达到育人的目的。一、立足农耕,确定学校办学特色我校在确定特色创建的时候以"田园农耕"为发展方向,让师生的生活更贴近自然,得到田园文化熏陶。  相似文献   

8.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年第7期封面图片"梦幻梯田"(见下图),给我们展示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红河哈尼梯田,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红河哈尼梯田主要位于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  相似文献   

9.
乡村聚落的区域差异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影响深刻,本文以东北、西北和东南乡村聚落为例,指出各地乡村聚落在自然环境、形态特征、区域发展水平和区域文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分析了这些差异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政策、环境整治、村庄规划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地不同的新农村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0.
乡村聚落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聚落存在于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它的发展演化不仅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等要素的影响。在所有影响因素中,生产力是最主要的因素,它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乡村聚落的发展规模和空间结构,同时自然环境对乡村聚落的影响程度也往往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同一或相似自然环境下的乡村聚落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聚落形式。因此,作为自然、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乡村聚落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而这种差异往往表现在聚落的规模大小、聚落中房屋的形式和结构、聚落的民族…  相似文献   

11.
宋积良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3):53-55,84
从贵州汉墓出土的大量随葬物品中可以发现,早在我国汉代时,贵州地区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也并不亚于中原地区。究其原因,汉代汉族农耕文化对促进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汉族农耕文化对贵州当地的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产生了较深的影响,有力地推动着贵州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贵州汉墓出土的大量随葬物品中可以发现,早在我国汉代时,贵州地区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也并不亚于中原地区。究其原因,汉代汉族农耕文化对促进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汉族农耕文化对贵州当地的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产生了较深的影响,有力地推动着贵州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根与魂,缺少乡村文化内涵作为精神内核,乡村旅游业将失去生命力。乡村文化作为一村一地发展历程的有效见证,如若不挖掘不利用不传承,极有可能销声匿迹。因此,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业的有效融合,不论是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振兴的实现均是一件利事。辽宁省具有丰富的乡村文化,为其深度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本文在分析目前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辽宁省乡村旅游文化的构成,如遗址文化、民居与村落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并针对乡村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出几点可行性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促进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业的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梯田耕作是哈尼族物质生产的核心内容。哈尼族在长期的梯田农耕过程中结累了相应的耕作技术、管理方式以及梯田生态机制。但20世纪下半叶,农村社会体制的变迁、人口大幅度增加、市场经济、农村劳务输出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哈尼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梯田传统农耕机制面临着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5.
农村聚落形态的变迁是农村社会发展的见证,是农村聚落文化的客观表现。通过对贵州玉屏县北侗村寨的实地调研,归纳北侗村寨变迁的特点及现状,从有形与无形因素两个方面分析新形势下北侗传统聚落文化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并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探索聚落文化保护的对策,以期为协调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聚落文化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扬州美丽乡村建设有了更高要求。扬州与台湾资源禀赋相似、经济水平相近、农业发展阶段类似,台湾地区乡村建设在制度、理念、特色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扬州可结合自身特点,借鉴台湾地区乡村建设经验,在“三全——全域、全程、全员”“三微——微更新、微循环、微度假”“三融——三生融合、文旅融合、城乡融合”上下功夫,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农村教师生存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以来,陕西省基础教育事业有了显著发展,教师待遇和生存状况有了显著改善。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教师的生存现状却仍然令人担忧。在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个人发展预期及职业认同度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研法,对河南省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发展思路、前进方向、组织管理和物质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河南省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在宏观和中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国家政策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农村体育文化自身结构和功能的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