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犬奸>是<聊斋志异>中的特殊篇目,在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史史料进行文本解读时,一方面,从中透视出作为生命个体所固有的原始欲望:性需求和攻击本能;另一方面,从中看出儒家伦理道德的约束力.人处于原始欲望和伦理道德的困境中.对<犬奸>篇的剖析,有利于把握清朝初年的社会时代景象.可以坚持"价值无涉"的方法,对它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欲望问题是拉康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拉康认为,欲望本质上是一种对缺乏或缺场的欲望,主体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本文通过拉康的欲望理论来解读《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无名林",着重分析"无名林"中爱丽丝和卡罗尔的缺乏的欲望,从中得出反映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3.
以《错斩崔宁》、《错认尸》、《错勘赃》为例,对宋元话本中的"错"予以解读。"错"是宋元时期的市民男女之间关系及其欲望的一种曲折表现,反映了宋元社会意识中对人"欲"的特殊理解,它具体表现为对欲望本身及其对象的恐惧和防范,反映了封建传统道德对新兴市民欲望的约束与消解。  相似文献   

4.
《变形记》用传统的阅读方法很难解读,它对读者是一种智力情感上的挑战。《变形记》是一个现代寓言,我们能从中清楚地捕捉到它的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5.
《雅歌》作为《圣经》中唯一的爱情诗,除了张扬奔放的爱情外,可以从中挖掘出刚性原始主义的题旨和意蕴。它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曾经生存状态,更重要的是昭示人类本来应该有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6.
以恩格斯的“合力说”解读《边城》,可以看到其折射出的古老农业中国向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转换,透视出沈从丈固守传统、渴望宁静纯真的原始欲望和逃避现状的农耕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7.
对《茫茫藻海》的一种拉康式的解读揭示出里斯无意识欲望所体现的无法满足的缺失。这种缺失表征在安托瓦内特对自我认同的欲望、罗切斯特对自由矛盾的欲望以及克里斯托芬对权利的欲望上。这三方面的缺失交汇重叠,构成了里斯的人生观,其无意识欲望表征的缺失就是《茫茫藻海》的所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里斯作为一个来自西印度群岛的克里奥尔女作家渴望得到主流社会认同的欲望。  相似文献   

8.
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点对《红与黑》进行解读,在充满激情的表层文字下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通过分析作品主人公于连短暂一生的欲望浮沉,说明《红与黑》是一部记载人类迷失与觉醒的寓言,它表达了作品著者司汤达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洛丽塔》是著名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文章尝试在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观照下解读《洛丽塔》中人物的欲望情结:亨伯特的少女欲望情结,洛丽塔的叛逆逃离欲望;探讨纳博科夫对于"理性/非理性"这对哲学范畴的深刻思考,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冲突中,纳博科夫凭借《洛丽塔》让非理性对理性进行了一次彻底反抗。  相似文献   

10.
对《红与黑》的解读大多受到了政治思维模式的影响,存在着理解上的误区,基于勒内.基拉尔的三角欲望学说对《红与黑》做文本的阐释,则可发现他者在人物的欲望当中扮演着重要甚至决定一切的角色,由此应该认为《红与黑》是一部介体欲望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描摹世相人情百态的世情小说,可以见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一些伦理道德规范和约束。中国古代社会以"三从四德"规范女子的言行举止德性,将女子一生鲜明地划为三个阶段,即未嫁、既嫁、寡居。本文以这三阶段的分期为出发点,以女子之"从"为侧重点,分析世情小说中所展现出的,古代未婚男女、已婚夫妇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相关婚姻伦理和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提高"品德与社会"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从课前准备,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新课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主题学习,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多元评价,激励学生的行为意志;课外延伸,激增学生的良好习惯五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在注意到宗教伦理规范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维系社会秩序有其积极一面的同时,不能忽视它的主张服从神的意志、关注来世的幸福和提倡无是非的兼爱等消极的一面。在宗教伦理论域中,一神论宗教使我们陷入恶性循环与背离道德的两难境地,而多神论宗教则需要面临诸神之间的分歧与争斗致使伦理道德规范莫衷一是,与一神论和多神论主张对立的反律法主义也未能有效地回应相对主义、主观主义以及"最小公约数原则"的挑战,宗教伦理道德遭遇了难以逾越的存在困境。  相似文献   

14.
类比推衍是儒家道德形上学得以建构的主要“逻辑机制”,从孔孟到董仲舒,再到南宋的朱熹,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建构都遵循类比推衍这一机制。类比推衍不仅影响了儒家人文逻辑的发展,甚至影响了儒学及至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它一方面使得传统儒学形成了一个重视和强调修身养性的传统,另一方面则在儒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构建着一个广阔的泛道德主义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5.
老子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自然无为"的生态方法论、"小国寡民"的生态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6.
根据人的三重属性理论,结合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指出代表类利益的"共产主义道德"不是未来社会道德的全部内容,未来社会将是为类、为群体与为个体三种道德和谐统一的生成样态。在现阶段,尤其是市民社会领域,不得不事先承认为个体道德的合理性、提倡为个体的道德。  相似文献   

17.
乱之由即为治之要,关闭乱之门,也便实现了不治之治,这是无为思想的逻辑基础,也是其要义所在。而"上志"为天下纷乱之门,因此,上欲治则须自治其志,因此,老子立"道"以为德旨,提出了"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的无为主张。守"道恒无名"即守道性本恒的空无状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壮其骨",由"有名"而"无名",使内境空无,无分别心(名),无是非观(名),乃至无志(名),纯任百姓自然。"无志"即无为之旨的实质,体现的是"法自然"思想。"名"非"名称"义(否"名称说"),当是事物自命之名——"性","无名"即性之空无。如此,"道恒无名"与人性之情志观念相对立,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形而上的性之空无存在,以其无我身、无我识而能纯任万物自然,成为人德性回归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和谐是一种伦理价值追求,因此,从伦理学入手就能强化社会公德的基础,而今,公民道德滑坡,道德秩序紊乱,加强公民道德势在必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社会公德建设的伦理基础,有利于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南宋以降,程朱“存理灭欲”成为后期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评价标准。“存理灭欲”实质上是对人民生存权的扼杀.尤其对妇女的摧残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戴震目睹社会现状,展开了对程朱伦理观的批判,提出“理存于欲”、“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等新的伦理观,为平民阶层争取生存权,其伦理思想影响了如凌廷堪、俞正燮等后世学者。  相似文献   

20.
科学的社会应用具有价值取向,人类基因组研究及应用,作为一种科学活动,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会显现出伦理道德的二重性:既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具有“善”的价值,也可以给人类带来危害甚至灾难,具有“恶”的后果。因此,对其科学价值和造成的伦理困惑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道德调控,对于保证这一科学研究及应用的健康发展十分必要。这也是科学技术应用中的人类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